上海与南通: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双城记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追溯晚清民初中国早期博物馆的诞生、发展,上海与南通同样赫然醒目、彪炳史册,其关联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双城记”。从地缘(交通)、人缘(交往)入手,对震旦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即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和南通博物苑展开分析,涉及四个层面的内容:博物馆实体在中国的出现、博物学在早期博物馆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张謇为重点考察有识之士对博物馆的呼唤和倡议、早期博物馆的发展取向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 震旦博物院 上海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张謇
  0 引言
  如图1所示,上海与南通均滨江沿海,一在长江口的右岸,一在长江口的左岸,相距一百余公里。最近,沪通铁路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不久之后,以上海为中心,一小时之内即可到达南通。从历代地图上看,我们会发现二者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其实,从地理空间来讲一点变化都没有,那是什么变了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座城市在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最早的博物馆诞生在上海,但并非由国人创办,而第一个国人创办的民间博物馆则出现在南通。两地地域相邻、文化相通,又有何内在关联?
  1 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上海
  19世纪下半叶,在上海已经出现了博物馆的实体。20世纪30年代,上海通社编印了《上海研究资料》正、续两集,其中就提到了这个,一篇是谈震旦博物院,另一篇是谈上海博物院。
  震旦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868年在上海徐家汇创立,当时叫“徐家汇博物院”。但直到1883年才建成专用院舍,院址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东侧。1930年徐家汇博物院另建新院于震旦大学,并拨归该校管理,更名为“震旦博物院”。当时的震旦博物院有着中国最多最全的动植物标本收藏,其标本之富堪称“远东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震旦博物院的藏品分别被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接收。
  上海博物院成立于1874年,又称“亚洲文会博物院”,是英国人在上海设立的文化机构——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一个重要部门,作为在外国人中传播中国科学、艺术、文学、历史、习俗的媒介。其馆址位于亚洲文会会所内,设有植物学、地质学与贝壳学、爬虫学与动物学、考古学与货币学、鱼类学、鸟类学、事业与生产七大部门。上海博物院建成后受到西方侨民的热烈欢迎,很快成为租界的文化中心,于是1886年工部局将其所在的“上圆明园路”改名为“博物院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博物院的藏品分别被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
  2 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南通
  南通同时拥有7个“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这里创办了第一座民间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和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说到南通,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近代实业家张謇。正是在他的擘画和经营下,南通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焕然一新,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方面成就卓著。
  张謇从博物馆入手,使之为社会发展服务。濠河之畔的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创办,是最早由中国人兴建的一所公共博物馆,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正如张謇在《营博物苑》中云:“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蟲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这座综合性博物馆为“园馆一体”,旨在“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融合了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的理念,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意义。
  3 博物学在中国早期博物馆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认为,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生和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多点发生,比如澳门的驻华大英博物馆(1829年)、香港的英商博物馆(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北京的北堂自然博物馆(1873年)、天津的华北博物院(1904年),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找到了早期博物馆萌发的线索。二是高度关注博物学的传播与普及,比如动植物、矿物标本,科学仪器以及人类学、民俗学文物的收集和展示,从震旦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到南通博物苑,这一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
  今天,在上海、南通这两座城市,我们非常高兴地发现当时的收藏得到传续,不少依旧完好,而其所蕴含的博物精神也还在延续和倡扬。讲述这个“双城记”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比较若干时间节点的早晚,而是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寻找时代与逻辑的联系。
  4 对博物馆的呼唤和倡议汇入启蒙思潮
  近代时贤倡导的博物学,其来源有二:西方近代科学体系基础上的博物学、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博物学。而张謇之所以会如此重视自然收藏及科学知识,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16岁录取生员,32岁乡试中举,41岁得中状元——张謇在入仕的道路上走了25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这条路走得太艰难了,他深知科举制度下中国传统教育对人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他看来,博物馆与教育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博物学的兴起催化了知识结构的裂变,并与变法图强的启蒙思想互为激荡。20世纪30年代曾有人评选出影响中国的100个重要历史人物,张謇就名列其中。他既是旧时代的状元,又是新世纪的开创者和实干家。从早年追求功名,到从事政治,后又投身实业。张謇的活动舞台非常大,远远超出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作为强学会的重要成员,他敏锐地把握了博物馆的“公共性”这一重要特征,以此作为改造中国的“工具”。
  张謇认为,博物馆可以“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虽然古今中外都有文物收藏的传统,但在近代的西方出现了博物馆,把文物收藏拿出来为社会民众所共享。他发现了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下定决心要办博物馆,提出化私藏、私有为公藏、公有。
  5 中国早期博物馆史何以重回研究视野
  19世纪60年代,上海有了建设博物馆的规划、方案。其后陆续出现了博物馆的实体——震旦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初步具备收藏、展示、开放、研究功能。20世纪初,中国人独立创办了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如果同今天的博物馆相比,它们可以说只是一些雏形,但在当时可谓弥足珍贵。
  博物馆既是现代化的成果,也是“服务社会及其发展”的正能量。我们要展现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多点发生及多样性,梳理和分析其背后的共性特点、内在关联,尝试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审视博物馆的“现代性”,论述其对现代化的助推、促进作用。
  同时,早期博物馆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擦亮城市文化品牌。上海和南通都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向后去找寻地方传统文化,加深、巩固城市的文化地基。
  当然这也对区域跨界的融合发展带来启迪: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策动下,上海和南通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对接服务的新格局。
  (2018-07-17收稿,2018-08-05修回)
  作者简介:杨志刚(1962—),男,博士,教授,现任上海博物馆馆长,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自1977年以來,国际博物协会于每年的5月18日庆祝国际博物馆日,其中2019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聚焦博物馆在社区中作为活跃参与者的新角色。博物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正在不断变化,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今天的我们开始关注观众的需求,变得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因此,博物馆是知识与创造力相结合的场所,也是与公众分享、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博物馆在保持其原始使命——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首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其包括自然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四个部分,采取“四馆合一”的方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力求建成具有区域特
摘 要 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上作了《我们的科学史写作为什么不成功》的发言,他认为当前国内科学史的书写混杂了许多科普的成分,文学味道较强。其实不少科学史著作本就是科普作品,而科普作品也允许作者再创造。未来国内科学史的书写应进一步鼓励科学家参与,以期打造出更多学术型的科学史精品。  关键词 科学家传记 科学史 科普 科学家参与  0 引言  值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之际,科学史界的翘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