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总体回顾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当前转型背景中的城市规划角色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城市规划与城市战略空间方向抉择、可持续生长的城市结构、战略空间资源布局、城市空间运营策略、城市社会空间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了中国当前城市规划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文明变迁;社会转型;空间发展
城市规划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空间演绎,经济、社会发展与制度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规划的转向和进步。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也是深远和多方面的。文章将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对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角色、作用及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要性的论述。
1 人类文明的总体变迁
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学者们一般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革命以前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主要来自于生产效率低下的农业,农村剩余产品能够供养的非生产人口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城市无法承担经济生产中心的任务而主要是扮演了政治、军事堡垒的角色,城市人口的规模也普遍较小。17、18世纪到来的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城市成为创造经济财富的中心,机器大生产在城市中的聚集带来了新生产要素、新空间要素和大量人口的聚集,城市规模也呈几何级数地扩张,导致了严峻的住房、交通、环境、公共卫生等问题,阶级矛盾异常尖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重,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永续和谐,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代表的环境议题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政治家和民众关注的重要议题。如果说前三种文明是实现了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调整,那么生态文明则是在更高的层面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代表了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重点的阶段性依次演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总体薄弱的生产力水平、巨大的区域差异、发展中累积的各种矛盾,使得我们今天不得不同时面对四种文明建设任务的挑战,这就给中国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提出了复杂的课题。
2 城市规划的三次重大历史变革
城市规划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四种文明形态的演化,城市规划在其发展历史上也相应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2.1 从美学象征图景规划转向功能主义城市规划。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城市的规模、工商业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军事、宗教的场所,没有什么“城市病”,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多是为了通过美学或象征性的布局来表现对王权或神权的歌颂,是一种承载艺术或政治意图的容器。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城市的功能角色,机器大生产对古典的城市空间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集中爆发的社会、环境问题成为催生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规划完成了第一次大的历史变革,从美学象征图景规划转向功能主义城市规划。
2.2 从功能主义规划转向社会导向的城市规划。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以后的繁荣,20世纪60年末7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即从“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的转变)带来了城市规划任务、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大变化,城市规划从对物质环境的关注转向对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关注。这次转变是实现了从功能主义规划转向社会导向的城市规划的历史变革。
2.3 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90年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使得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生态”这个新的主题,城市规划不仅要促进城市发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而且也为城市乃至人类社会与地球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于是有关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探索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焦点和共同的责任。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这是城市规划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3 转型环境中的中国城市规划
3.1 城市规划的三种角色
3.1.1 技术工具的角色。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它必须解决城市功能性布局、交通系统组织、景观环境塑造等物质空间问题。
3.1.2 重要生产力的角色。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为城市创造重要的发展机遇,实现土地的增值,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1.3 公共政策的角色。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城市规划是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来调节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上述三种角色是当今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功能,人们对其的认识总体上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工程技术色彩,随后开始逐步关注经济、社会问题,这一点从我们国家城市规划的总体演变过程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城市规划的三种角色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功能的侧重点不一样。
3.2 中国当前环境下的城市规划
3.2.1 复杂而浓缩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完成了西方国家经历100~2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谓是一种复杂而“浓缩”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的巨大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着众多尖锐的社会矛盾,各种城市问题集中爆发并相互交织。
3.2.2 城市规划多角色并存的特点。正是中国当前转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城市规划必须同时面对诸多问题,多目标、多角色并存。随着近年来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中国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公共政策”属性日益显现并得到了相关法律地位的确认。
4 结语
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肩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更多元的时代责任。我们必须摒弃简单的工程技术思维和追求经济效益至上的狭隘目的,而从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更深刻的社会角度来努力实践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京祥. 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 规划师, 2010, (05) .
[2]陆枭麟,张京祥,皇甫玥. 发展环境变迁背景下的全域城乡规划比较研究[J]. 规划师, 2010, (07) .
[3]李和平,覃文丽. 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以莆田宜居城市规划建设为例[J]室内设计, 2011, (01) .
【关键词】城市规划;文明变迁;社会转型;空间发展
城市规划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空间演绎,经济、社会发展与制度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规划的转向和进步。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也是深远和多方面的。文章将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对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角色、作用及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要性的论述。
1 人类文明的总体变迁
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学者们一般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革命以前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主要来自于生产效率低下的农业,农村剩余产品能够供养的非生产人口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城市无法承担经济生产中心的任务而主要是扮演了政治、军事堡垒的角色,城市人口的规模也普遍较小。17、18世纪到来的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城市成为创造经济财富的中心,机器大生产在城市中的聚集带来了新生产要素、新空间要素和大量人口的聚集,城市规模也呈几何级数地扩张,导致了严峻的住房、交通、环境、公共卫生等问题,阶级矛盾异常尖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重,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永续和谐,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代表的环境议题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政治家和民众关注的重要议题。如果说前三种文明是实现了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调整,那么生态文明则是在更高的层面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代表了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重点的阶段性依次演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总体薄弱的生产力水平、巨大的区域差异、发展中累积的各种矛盾,使得我们今天不得不同时面对四种文明建设任务的挑战,这就给中国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提出了复杂的课题。
2 城市规划的三次重大历史变革
城市规划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四种文明形态的演化,城市规划在其发展历史上也相应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2.1 从美学象征图景规划转向功能主义城市规划。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城市的规模、工商业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军事、宗教的场所,没有什么“城市病”,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多是为了通过美学或象征性的布局来表现对王权或神权的歌颂,是一种承载艺术或政治意图的容器。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城市的功能角色,机器大生产对古典的城市空间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集中爆发的社会、环境问题成为催生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规划完成了第一次大的历史变革,从美学象征图景规划转向功能主义城市规划。
2.2 从功能主义规划转向社会导向的城市规划。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以后的繁荣,20世纪60年末7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即从“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的转变)带来了城市规划任务、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大变化,城市规划从对物质环境的关注转向对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关注。这次转变是实现了从功能主义规划转向社会导向的城市规划的历史变革。
2.3 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90年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使得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生态”这个新的主题,城市规划不仅要促进城市发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而且也为城市乃至人类社会与地球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于是有关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探索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焦点和共同的责任。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这是城市规划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3 转型环境中的中国城市规划
3.1 城市规划的三种角色
3.1.1 技术工具的角色。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它必须解决城市功能性布局、交通系统组织、景观环境塑造等物质空间问题。
3.1.2 重要生产力的角色。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为城市创造重要的发展机遇,实现土地的增值,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1.3 公共政策的角色。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城市规划是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来调节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上述三种角色是当今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功能,人们对其的认识总体上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工程技术色彩,随后开始逐步关注经济、社会问题,这一点从我们国家城市规划的总体演变过程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城市规划的三种角色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功能的侧重点不一样。
3.2 中国当前环境下的城市规划
3.2.1 复杂而浓缩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完成了西方国家经历100~2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谓是一种复杂而“浓缩”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的巨大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着众多尖锐的社会矛盾,各种城市问题集中爆发并相互交织。
3.2.2 城市规划多角色并存的特点。正是中国当前转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城市规划必须同时面对诸多问题,多目标、多角色并存。随着近年来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中国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公共政策”属性日益显现并得到了相关法律地位的确认。
4 结语
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肩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更多元的时代责任。我们必须摒弃简单的工程技术思维和追求经济效益至上的狭隘目的,而从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更深刻的社会角度来努力实践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京祥. 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 规划师, 2010, (05) .
[2]陆枭麟,张京祥,皇甫玥. 发展环境变迁背景下的全域城乡规划比较研究[J]. 规划师, 2010, (07) .
[3]李和平,覃文丽. 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以莆田宜居城市规划建设为例[J]室内设计, 2011,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