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寒食清明词中的民俗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宋词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它有助于人们探析、观察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寒食清明节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自从唐宋以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世俗娱乐活动逐渐替代了虔诚的宗教信仰,因此进一步丰富了各种节日的娱乐活动。宋代寒食清明词也成为对传统文化因子研究的一个重要题材,能够成为认识宋词、了解宋代社会环境及文人情怀的一个重要窗口,也能够将其看成是分析风俗习惯对词作创作影响的样本。
  【关键词】 宋代;寒食清明词;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056-02
  一、寒食清明词概括
  宋词中寒食清明词分布广泛,《全宋词》中共有317首寒食清明词,几乎出现了在宋代不同时期的词作品中,数据统计,具有姓氏可考的宋代词人共包括有1493人,作品与寒食清明有关的有142位,所占比例为9.5%。两宋时期寒食清明词创作数量较多的有:北宋仲殊7首、柳永6首、欧阳修6首、苏轼5首;南宋吴文英13首、刘辰翁11首、张元干11首、吴潜10首、辛弃疾10首、韩淲9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寒食清明词足以可以作为是进行宋词民俗研究的样本之一。
  二、寒食清明节的民俗活动
  (一)扫墓踏青
  关于寒食清明节扫墓的起源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现可确定唐朝初已经存在寒食节扫墓习俗,之后朝廷直接将寒食节扫墓制定为固定内容。自此进一步促进了寒食清明节扫墓风俗的发展。
  唐代杜牧《清明》诗中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形象地传达出清明扫墓作为一项民俗已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承载纪念、感恩、缅怀先人意义的清明,是一种民俗节日,更是一种民俗文化。
  宋代时期清明扫墓已经成为一种固定习俗,例如在刘辰翁的《菩萨蛮·春日山行》中曾经有:“何处不青青。青青是汉茔。长亭芳草路。寒食谁家墓。”词人在山中行走的时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已添新土的坟冢还有扫墓之人,从而诱发了词人对于自己祖先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谢枋得在《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中有:“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词人已经连续十五年在外漂泊,无法给自己的祖先扫墓,心中非常遗憾,想到自己是为国效命,不得不安慰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祖先自然也不会责怪。通过以上词作可以看出,宋代时期广大民众对于清明节扫墓非常看重,在当时也成为清明节的固定习俗。
  寒食清明节在暮春时期,天气回暖,春色满目,在这一美好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祭扫结束后,到田野里到山上去踏青,感受春天的美好。踏青则成为清明时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寒食清明词中也出现了较多清明郊游的描写。例如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有青梅有柳叶有鲜花,更是有翩翩起舞的蝴蝶,荡着秋千的美女,在如此美景中自然不愿待在自己家中,更愿意出门去踏青感受这一美景。宋朝时期的踏青,已经逐渐演变成一项重大游玩项目,洪适的《番禺调笑》中有:“寒食,人如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寒食清明节则是人们出门踏青游玩的一个重要节日。
  宋代人们踏青中,并不是单纯地赏景,还会玩一些小游戏,例如斗草,在当时有“斗草踏青天气,买花载酒心情”(陈允平《朝中措》),在春天大好时光中走出家门去踏青去斗草,真可谓是人生一大美事。宋代词人也曾经多次提到斗草游戏,例如“海燕未来人斗草”(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吴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春景》)。足以可见斗草在当时宋代的流行。
  另外,荡秋千也深受宋人的喜爱。荡秋千活动流行于汉代宫中,盛行于唐朝,尤其是在清明节人们会通过荡秋千玩乐,发展到北宋时期荡秋千已经成为民众共乐的娱乐项目之一。《宋史·礼志》记:“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说明在宋朝寒食时节要进行荡秋千游戏。在宋代词人笔下也出现了很多荡秋千的描述,例如“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等等,均可以看出宋代时期荡秋千的盛行。还有一些词作更是直接将秋千看成是清明时节代表之一,比如张先《青门引》中的:“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傍晚时分,词人在院中喝酒,清冷的晚风吹醒了词人,在模糊的秋千影子中,词人想到马上要到清明时节,但是自己不能回到家乡,诱发孤独寂寞之情。在这一首词中将秋千看成是清明的一个标志,由此引发词人对于家乡的思念。
  宋词中对于秋千还出现了水上秋千的玩乐方法。张炎《阮郎归》:“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瞥然飞过水秋千,寒食清明天。”春季清明时节,士女乘坐马车游玩,在看到水上秋千的时候想到寒食清明节要到了。在宋词中关于秋千的描绘达到50多首,从这一点看出宋代人们非常喜欢荡秋千这一活动。
  宋代文人在踏青时,也非常向往曲水流觞。即将酒杯放在曲折的小河边,任其漂流,漂到谁的面前就要喝酒、吟诗作词,这一活动则成为宋代文人雅士乐事之一。例如辛弃疾的《新荷叶》中有:“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在辛弃疾的眼中,清明时节曲水流觞则是最快乐的一件事。
  (二)袚禊插柳
  宋代时清明节依旧存在上巳袚禊习俗。袚禊也被称为是袚或禊,即为清明时节众人在河边进行祭祀和洗浴,以能够将这一年的秽气清洗干净。宋朝书生文人对于这一活动也非常热爱,例如欧阳修《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中有:“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袚禊归来晚。”清明时节在袚禊活动中过于沉醉,连家都忘了回。柳永的《笛家弄》中有:“花发西园,草熏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繡。”描绘的是清明袚禊活动的热闹场景,犹如在人们眼前呈现了一幅嬉春图。   插柳也是宋代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人眼中的柳树具有神奇的作用,和普通林木具有一定差异。部分清明新火选择的则是柳榆木,在民间传递新火的时候也是采用的柳条。柳条可以带来新火,也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插柳也成为宋代清明时节习俗之一。其中在戴复古《锦帐春》中提出:“处处逢花,家家插柳。正寒食,清明时候。”由此可见宋代清明节每家都会在家门上插上柳枝,以起到辟邪作用。另外赵孟坚《朝中措·客中感春》中写道:“明日清明到也,柳条插向谁门。”就算是出门在外的游人也会在清明时节在门上插上柳条,从而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一习俗是宋代对唐代清明节风俗的传承,唐诗中也多有清明节和柳相关内容。冯延巳《鹊踏枝·清明》中:“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描写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清明民俗风情。南宋黄孝迈在描绘中则融入了一定的感伤基调:“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湘春月夜·近清明》)。”由此可见唐代时期已经出现了清明插柳风俗,宋元之后清明节插柳已经盛行,人们在清明节游玩回来多在门口插柳以避免疾疫。
  (三)禁火食冷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寒食节禁火的风俗,清明节再开启新火。发展到宋代时期依旧保留了禁火习俗,然而不再是统一活动,但是清明时节烟火依旧被称为是新火。例如苏轼的《望江南·暮春》中有:“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清明时节就算是煮酒论史,也无法阻止自己的思想之情。另外还有“新火起新烟”(李光《水调歌头》),“店舍无烟,楚乡寒食”(方岳《沁园春·赋子规》),“过了禁烟寒食”(张矩《应天长·柳浪闻莺》),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宋代清明节依旧有启用新火的习俗。
  寒食期间禁火,自然无法起火做饭,因此也保留了“吃寒食”的习惯,苏轼在《南歌子·晚春》提出:“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词中出现的饧则为麦芽或谷芽熬制成的饴糖,寒食期间食用。另外在韩淲《菩萨蛮·小词》中也有:“上巳是清明,新烟带粥饧。”提出清明时节的常用食物则为粥饧这一冷食。在张耒《一百五日歌》中也有:“蒻苞粉饵蒸野蔬,富家烹羊贫荐鱼。”所描绘的则为清明时节食用的食物,贫困人家主要是素食,富贵人家主要是肉食。
  在中國唐宋寒食清明诗词中,均出现了关于“寒食”的描写。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乌鸦鹊噪昏乔木,寒食清明谁家哭。”通常是借助于寒食节抒发悲情;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中:“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鹘冠”;柳中庸《寒食戏赠》中:“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中:“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均是借助于寒食节吃冷食这一民俗表达愁苦之情,多有悲凉之情。这一风俗从中晚唐时期开始没落,到宋代以后禁火食冷风俗已经逐渐衰落,到明代时期更是已经消失。主要是受到现实生活习惯的影响,寒食节吃冷食对民众健康有不良影响。
  因为受到地域的影响,寒食清明节除去以上提出的风俗,部分区域也出现了蹴鞠、戏剧等项目,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部分娱乐演出活动。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务考[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
  [6]黄杰.宋词与民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理论家眼里,审美意象往往只被称作意象。由于意象不仅是文学上的,还是认知和观念上的,这就某种程度地造成了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古人囿于认识能力和历史条件,发生此类混淆,不可苛责。然而,严重的是,误用在今天仍频频发生。欲立言,必先辩言。为了廓清认识,排除障碍,本文对意象范畴作词源、语义和历史的考辨。  【关键词】 意象;表象;审美意象;周易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最慢的是活着》以质朴自然、清新隽永“如水”般的语言呈现出了一种“坚韧”的生命态度。本文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分析,认为《最慢的是活着》一文的语言表现出有机性、生动性与和谐性的特征,这三大特征共同塑成了该文文学语言的生命形式,赋予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呈现给读者“如水的坚韧”般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 乔叶;语言的生命形式;有机性;生动性;和谐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谷崎文学指的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大家谷崎润一郎的文学创作,他是日本唯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学创作风格并非一成不变,主要有恶魔主义和古典回归两种,但始终贯彻并体现在谷崎文学中的便是他的“美意识”,即对美的追求。谷崎认为“一切皆以美为强者,丑为弱者”。而这种“美意识”早在以《文身》《麒麟》为代表的一系列早期作品中就已经处于萌芽状态。在之后的创作生涯中,谷崎润一郎依旧秉持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而进
期刊
【摘要】 “金声玉振”是儒家乐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首先梳理了“金声玉振”含义的发展演变,其次,从“金”“玉”原本所指的含义,探讨钟磐作为雅乐乐器与礼制的关系,由于礼乐是紧密结合的,因而“金声玉振”在这一层面上就具有了礼的含义。最后,从德与礼角度,研究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德与礼的关系。  【关键词】 金声玉振;钟磐之礼;儒家道德学说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郑樵的《通志》中有诸多不同于前代史学著作的创新之处,其中《昆蟲草木略》就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这个特点。《昆虫草木略》第一次将动植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问编入史书之中,详细记载了多种物类的名称、性状、用途等;它在具体内容上与经籍结合,从经学的角度探索了动植物学的重要性,并超前性地意识到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行文中还体现了郑樵的会通思想、实学学风以及科学精神,对前人观点批判继承并不断创新。基于以上几个
期刊
【摘要】 以“读书”为主题的诗歌,既是诗歌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阅读文化的一部分。从古到今,“读书诗歌”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反映了一定的阅读观。本文通过广泛搜集和梳理,列出了唐朝部分有文化内涵、有生命力的代表性读书诗歌。  【关键词】 阅读文化;读书诗歌;阅读观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032-02  赵缺《无咎诗三
期刊
【摘要】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的获得者之一,在其作品《愤怒的葡萄》中,他以最朴实的笔触歌颂乔德妈妈的纯洁娴静、冷静沉着和刚柔并济。双性同体作为女性主义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为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本文将从双性同体这一角度出发,研究书中乔德妈妈这一母亲形象,探讨母亲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发现男女性气质凝聚在一人身上的平衡之美。  【关键词】 《愤怒的葡萄》;约
期刊
【摘要】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不可直译的概念范畴,聚合性就是俄罗斯文化中具有独特性的概念之一。该概念最早由俄罗斯哲学家霍米亚科夫提出,他将日常用语собор一词抽象化,从而使该词具有了特殊的哲学、神学的内涵。后来其他俄罗斯哲学家、神学家不断深化内涵使其成为表达俄罗斯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首先阐释了聚合性一词的词源和含义,并总结霍米亚科夫对聚合性的理解;接着说明弗兰克对霍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并
期刊
【摘要】 西域拥有幅员辽阔的地域,拥有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对其进行探索研究极具意义。关于西域考古的探索与研究,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的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他对西域的文化遗产及地域面貌特色考察甚多,但是人们对于这个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的《西域考古记》揭开了西域的面纱,通过《西域考古记》来研究分析斯坦因的形象,不难发现,他是优缺点并存的人物,应以辩证的观点来探析此人,同时从此人身上也能获得相应的启迪。
期刊
【摘要】 “月亮”构成了《简·爱》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在这部小说中,它以7种不同形态总共出现了65次之多,足见其重要地位。在本文中,首先梳理多种“月亮”表述形式在小说中的意蕴,指出它具有为人物夜间行动提供可能性、与情节和人物心理具有同构性、对简·爱行动具有指导性这三种主要功能。据此,进一步以两个“为何”为问题导向,探讨夏洛蒂·勃朗特“为何要”使用月亮意象的心理价值原因,以及“为何能”使用月亮意象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