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林业科学的新型发展观,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法律保护机制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自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报告中提出了我们应共同致力于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是很漫长的。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地處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过去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而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如今国家出台的制度不断健全,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为经济能力、社会合力、生态支持力。笔者认为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生态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首先,生态效益浅议林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林农结合式。2)造林规模化。3)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以发展苗木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4.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5.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深入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新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好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尽快提升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6.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3)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法律保护机制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自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报告中提出了我们应共同致力于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是很漫长的。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地處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过去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而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如今国家出台的制度不断健全,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为经济能力、社会合力、生态支持力。笔者认为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生态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首先,生态效益浅议林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林农结合式。2)造林规模化。3)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以发展苗木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4.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5.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深入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新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好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尽快提升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6.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3)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