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性气象服务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业务主要是通过对公众基本气象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加工后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是由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的。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行业需要更有个性的气象服务。举个例子,对普通人来说,从公众天气预报得知近期有一股冷空气将经过某一地区,预知天气将转冷要多加件衣服也就可以了。可对一个虾农来说,这远远不够。他需要知道这股冷空气经过此地的更为精确的时间,强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养殖场的水温会不会降到危及虾继续存活,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这就是个性化的商业性的事情了。与普通天气预报不同的是,个性化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必需根据客户特定的需要将基本气象资料精细化再加工和具体化。又如矿井安全问题。矿井中的瓦斯浓度与其中的空气扩散速度有关,而扩散速度又与风向、气压等气象条件有关,如此小范围的气象服务也只有个性化的商业性气象服务才可能提供。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提高气象事业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气象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科技服务行业,它为相关行业服务产生效益的科学依据是气象服务的基本原理。即根据气象因子对控制系统的制约关系,制作有专门针对性的气象信息,进而实施相应的气象控制工程,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功效的目的。用户系统气象控制问题有两类,一类是通过调控用户系统所处的气象环境使之处于更有利于提高效益的状态;另一类是通过调控系统的某些功能达到有效地趋气象之利、避气象灾害的目的。不同的气象调控问题和不同的气象调控目标,要求不同的气象调控工程。只有遵循气象服务的原理,根据气象因子对实际气象控制系统的制约关系,制作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进而实施相应的气象调控工程,才能达到提高该系统功能的目的。
为了遵循气象服务的原理,使气象产生应有的效益,气象服务必须为用户提供专门的个性化服务,才能使气象科技在用户那里产生实际的效益。也就是说,只有加速气象服务商业化,才能更充分兑现气象服务基本原理,提高气象服务总体效益,气象服务商业化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政、企分开,推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气象服务商业化符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思路,即国家鼓励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国外的商业气象信息服务起步于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目前,国外开展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采用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完全由国家气象部门承担。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模式,特别是在新西兰, 各气象局对外也称气象公司,1992年起全面实施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公司下设三个服务实体,分别开展航空气象服务、气象信息服务和国家天气气象业务。
第二,国家气象部门从事公益无偿气象服务,商业化气象服务由私人公司承担。美国、日本等国家采用的是此模式。美国大约有注册的私营天气预报公司300多家,值得一提的是从事国际性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的WSI公司。该公司除了开展公众气象服务以及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之外,主要经营范围涉及到航空航天、能源交通、远洋运输导航、国防、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而加盟摩根集团的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RMS)也在从事商业化气象服务,其经营业务主要是帮助客户评估和减少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为金融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截止至1998年1月,日本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达到了50家,其中最著名的属民间气象公司WNI,该公司面向日本国内外24个行业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并向50家电视台提供天气预报节目。
第三,国家气象部门既可从事公益气象服务又能开展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同时也允许私人公司经营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欧洲的不少国家就采用这一模式。如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如在英国,除允许私营气象服务公司从事商业气象信息服务之外,英国气象局也在开展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英国气象局在局管理层的四个部门中有一个商业服务部,专门负责与气象有关的销售、市场、产品发展、生产和服务供给。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气象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技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气象部门要增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卫星、雷达、巨型电子计算机等。气象服务商业化有利于气象事业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气象服务商业化不仅可以弥补气象部门事业经费不足、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还可以吸收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参加商业性气象服务实体,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余热、为分流人员开辟了渠道,有助于气象事业结构调整。
我国气象信息服务业的大好市场前景,已经引起一些海外气象公司的浓厚兴趣。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集装箱运输集团都是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的客户,不过,如今日本的气象信息服务公司已经占据了上海、广州的70%以上远洋航运公司的气象业务,主要为这些远洋航运公司提供各种导航信息。此外,美国、英国的一些跨国气象服务公司也开始陆续进入国内市场,尝试开展业务。气象服务商业化是气象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技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气象部门要增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卫星、雷达、巨型电子计算机等。气象服务商业化有利于气象事业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气象服务商业化不仅可以弥补气象部门事业经费不足、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还可以吸收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参加商业性气象服务实体,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余热、为分流人员开辟了渠道,有助于气象事业结构调整。
专家表示,国外公司会把成熟的气象商业服务模式带入中国,这是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所不具备的。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国内企业会逐渐接受气象服务的理念,国内的气象服务市场也会日渐成熟。所以,遭遇挑战的同时,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提高气象事业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气象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科技服务行业,它为相关行业服务产生效益的科学依据是气象服务的基本原理。即根据气象因子对控制系统的制约关系,制作有专门针对性的气象信息,进而实施相应的气象控制工程,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功效的目的。用户系统气象控制问题有两类,一类是通过调控用户系统所处的气象环境使之处于更有利于提高效益的状态;另一类是通过调控系统的某些功能达到有效地趋气象之利、避气象灾害的目的。不同的气象调控问题和不同的气象调控目标,要求不同的气象调控工程。只有遵循气象服务的原理,根据气象因子对实际气象控制系统的制约关系,制作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进而实施相应的气象调控工程,才能达到提高该系统功能的目的。
为了遵循气象服务的原理,使气象产生应有的效益,气象服务必须为用户提供专门的个性化服务,才能使气象科技在用户那里产生实际的效益。也就是说,只有加速气象服务商业化,才能更充分兑现气象服务基本原理,提高气象服务总体效益,气象服务商业化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政、企分开,推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气象服务商业化符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思路,即国家鼓励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国外的商业气象信息服务起步于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目前,国外开展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采用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完全由国家气象部门承担。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模式,特别是在新西兰, 各气象局对外也称气象公司,1992年起全面实施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公司下设三个服务实体,分别开展航空气象服务、气象信息服务和国家天气气象业务。
第二,国家气象部门从事公益无偿气象服务,商业化气象服务由私人公司承担。美国、日本等国家采用的是此模式。美国大约有注册的私营天气预报公司300多家,值得一提的是从事国际性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的WSI公司。该公司除了开展公众气象服务以及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之外,主要经营范围涉及到航空航天、能源交通、远洋运输导航、国防、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而加盟摩根集团的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RMS)也在从事商业化气象服务,其经营业务主要是帮助客户评估和减少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为金融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截止至1998年1月,日本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达到了50家,其中最著名的属民间气象公司WNI,该公司面向日本国内外24个行业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并向50家电视台提供天气预报节目。
第三,国家气象部门既可从事公益气象服务又能开展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同时也允许私人公司经营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欧洲的不少国家就采用这一模式。如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如在英国,除允许私营气象服务公司从事商业气象信息服务之外,英国气象局也在开展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英国气象局在局管理层的四个部门中有一个商业服务部,专门负责与气象有关的销售、市场、产品发展、生产和服务供给。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气象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技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气象部门要增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卫星、雷达、巨型电子计算机等。气象服务商业化有利于气象事业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气象服务商业化不仅可以弥补气象部门事业经费不足、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还可以吸收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参加商业性气象服务实体,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余热、为分流人员开辟了渠道,有助于气象事业结构调整。
我国气象信息服务业的大好市场前景,已经引起一些海外气象公司的浓厚兴趣。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集装箱运输集团都是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的客户,不过,如今日本的气象信息服务公司已经占据了上海、广州的70%以上远洋航运公司的气象业务,主要为这些远洋航运公司提供各种导航信息。此外,美国、英国的一些跨国气象服务公司也开始陆续进入国内市场,尝试开展业务。气象服务商业化是气象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技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气象部门要增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卫星、雷达、巨型电子计算机等。气象服务商业化有利于气象事业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气象服务商业化不仅可以弥补气象部门事业经费不足、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还可以吸收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参加商业性气象服务实体,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余热、为分流人员开辟了渠道,有助于气象事业结构调整。
专家表示,国外公司会把成熟的气象商业服务模式带入中国,这是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所不具备的。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国内企业会逐渐接受气象服务的理念,国内的气象服务市场也会日渐成熟。所以,遭遇挑战的同时,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