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先生的话,放到我们徽州山村一点不假。临近腊八,年的味道似乎一夜间便生发了起来,先是杀年猪的嚎叫声此起彼伏地划破着乡村的宁静,继而冻米糖的甜香、箬叶的清气日益在街头巷尾弥漫开来。
和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腊八当天,除了祭祀、打尘外,我们徽州人也不忘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徽州腊八粥以大米或糯米为主料,辅以红枣、红豆、干角豆、干蕨菜、红薯、青菜。口味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而定,若爱甜食,则拌上白砂糖或红糖熬煮,如要吃咸味的,则会佐以食盐、味精、猪油,有的人家还会放点刚腌制好的猪肉。
幼时逢上腊八,母亲很早便会起床。那时家里用的还是柴火灶,母亲会把秋天里山上扒来的“枞毛须”点着送进灶膛,待火旺些后塞进几段劈好的杂木段,再从水缸里打来清水烧锅。糯米、花生、红豆是早就发好的,花生、豆子也是自家种的。水渐开了,母亲不慌不忙地将食材投进铁锅,又转至灶下添上一把柴。这个当口,母亲最忙,既要顾着锅里,又得照看着炉火。很快,氤氲的湿气中便飘出了浓郁的香味。熬腊八粥是非常费柴的,乡间有个说法:千日拾柴不够一餐腊八粥。我们家偏好食甜,母亲就没有放油盐,只是加了些白砂糖。香味越来越浓,母亲额前的头发也被雾气染得湿透了,这时也不再需要添柴,就用灶里剩余的炭火闷上半个小时,母亲说这样会让粥更为黏稠。
终于可以起锅了,举家都起床洗漱完毕。母亲端来家里过年才用的那套景德镇瓷碗,开始盛粥。照例是先给祖先容像前供上,然后是送到祖父手里。父亲爱吃糖,母亲便再舀上几匙白糖。一旁的我早已是迫不及待了,长辈们喝粥时是端坐在八仙桌上,我人小够不着,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小板凳上捧着慢慢喝。祖母也几乎不上桌,拿着碗站在我边上,并不时提醒:“小心烫,小心碗。”对于节俭持家惯了的祖父母们,一只碗也是很爱惜的,即使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我,也自小便被授以“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粥的味道很香,入口绵软滑嫩,喝下去便觉一种暖,先是传递到心房,慢慢延至全身。当然,这种感觉当时是表述不出的,只是觉得好吃。“呼哧呼哧”喝下两碗粥后的祖父,抹净嘴后,笑眯眯地说道:“桂花(我母亲名字),你这手艺还真不比你拉姨(徽州休宁方言,母亲的意思)差呀!”
待到全家喝粥完毕,祖母和母亲便默默收拾碗筷清洗,这一天,她们还要承担着打扫家中积灰旧尘的重任。为家人熬粥的母亲,自己是否也喝了粥,又是何时喝的呢?当时因年小,我从未在意过。成年后读徽州史料,才知旧时徽州女人社会地位低,特别是逢祭祀、重要客人来访,操持了半天的女人却不能与男人同桌而食。而按典籍记载,依徽州年俗,腊八这天,出嫁女不得在娘家度过,否则婆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所谓“躲腊八”。长大后我才明白为何祖母和母亲无论是腊八喝粥还是初一举家围坐吃“盆茶”,总是不上桌的。祖父是老党员,担任过多年村干部,而父亲是乡村教师,按说他们都不会如此封建。祖母和母亲的举动,现在想来,或许还是徽州女人一种骨子里的贤惠和谦恭使然吧。
又是一年腊八将至,没有告诉家人,我独自去超市买了配料,打算腊八那天试着熬上一锅,再去乡下接来祖父母一起过节。即便那粥煮得不够香糯可口,甚至可能还会有焦味,但他们一定还是很欢喜的,我知道。
和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腊八当天,除了祭祀、打尘外,我们徽州人也不忘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徽州腊八粥以大米或糯米为主料,辅以红枣、红豆、干角豆、干蕨菜、红薯、青菜。口味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而定,若爱甜食,则拌上白砂糖或红糖熬煮,如要吃咸味的,则会佐以食盐、味精、猪油,有的人家还会放点刚腌制好的猪肉。
幼时逢上腊八,母亲很早便会起床。那时家里用的还是柴火灶,母亲会把秋天里山上扒来的“枞毛须”点着送进灶膛,待火旺些后塞进几段劈好的杂木段,再从水缸里打来清水烧锅。糯米、花生、红豆是早就发好的,花生、豆子也是自家种的。水渐开了,母亲不慌不忙地将食材投进铁锅,又转至灶下添上一把柴。这个当口,母亲最忙,既要顾着锅里,又得照看着炉火。很快,氤氲的湿气中便飘出了浓郁的香味。熬腊八粥是非常费柴的,乡间有个说法:千日拾柴不够一餐腊八粥。我们家偏好食甜,母亲就没有放油盐,只是加了些白砂糖。香味越来越浓,母亲额前的头发也被雾气染得湿透了,这时也不再需要添柴,就用灶里剩余的炭火闷上半个小时,母亲说这样会让粥更为黏稠。
终于可以起锅了,举家都起床洗漱完毕。母亲端来家里过年才用的那套景德镇瓷碗,开始盛粥。照例是先给祖先容像前供上,然后是送到祖父手里。父亲爱吃糖,母亲便再舀上几匙白糖。一旁的我早已是迫不及待了,长辈们喝粥时是端坐在八仙桌上,我人小够不着,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小板凳上捧着慢慢喝。祖母也几乎不上桌,拿着碗站在我边上,并不时提醒:“小心烫,小心碗。”对于节俭持家惯了的祖父母们,一只碗也是很爱惜的,即使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我,也自小便被授以“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粥的味道很香,入口绵软滑嫩,喝下去便觉一种暖,先是传递到心房,慢慢延至全身。当然,这种感觉当时是表述不出的,只是觉得好吃。“呼哧呼哧”喝下两碗粥后的祖父,抹净嘴后,笑眯眯地说道:“桂花(我母亲名字),你这手艺还真不比你拉姨(徽州休宁方言,母亲的意思)差呀!”
待到全家喝粥完毕,祖母和母亲便默默收拾碗筷清洗,这一天,她们还要承担着打扫家中积灰旧尘的重任。为家人熬粥的母亲,自己是否也喝了粥,又是何时喝的呢?当时因年小,我从未在意过。成年后读徽州史料,才知旧时徽州女人社会地位低,特别是逢祭祀、重要客人来访,操持了半天的女人却不能与男人同桌而食。而按典籍记载,依徽州年俗,腊八这天,出嫁女不得在娘家度过,否则婆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所谓“躲腊八”。长大后我才明白为何祖母和母亲无论是腊八喝粥还是初一举家围坐吃“盆茶”,总是不上桌的。祖父是老党员,担任过多年村干部,而父亲是乡村教师,按说他们都不会如此封建。祖母和母亲的举动,现在想来,或许还是徽州女人一种骨子里的贤惠和谦恭使然吧。
又是一年腊八将至,没有告诉家人,我独自去超市买了配料,打算腊八那天试着熬上一锅,再去乡下接来祖父母一起过节。即便那粥煮得不够香糯可口,甚至可能还会有焦味,但他们一定还是很欢喜的,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