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也真正落实了生本教育理念。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全面调动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充满活力,提高效率。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从应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挖掘资源以及拓展课后四个方面着手,启发学生善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障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融合运用
新课标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运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既是先进的学习工具,更是高效的教育理念,它适应当下网络教育环境,重新构建“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素质教育”,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打破封闭式的课堂形式,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信息技术凭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应用特色,打造了更立体、更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调动小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以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体现当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实用性与效率性。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价值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驱使信息技术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了积极的优势作用。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多样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多样教育形式刺激更深刻的感官体验,既能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也能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深化领悟与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1]。另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教学领域广泛,基于信息技术拓展丰富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打开学习的视野,自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将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根基。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活探究兴趣
打造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把握新课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这让一节课的开端充满各种新鲜感和趣味性,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获得理想的导入效果。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一课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渊源,我提前上网收集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制作微视频,讲述从远古时期的炎黄、五帝再到上周时期青铜文化、春秋时期、秦王汉武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梳理不同朝代的发展脉络,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不仅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而且油然而生自豪感与使命感,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成功导入新课。
(二)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深化知识领悟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富有哲理性和探究价值的内容,但是由于知识点略微抽象与复杂,与小学生熟知的生活体验有一定差距,这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既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致,也能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由表及里地提升学习效率。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学为例,从小学生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嫦娥奔月”为切入点,播放动画片,营造“中秋节”的现场情境,再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播放猜灯谜的课件、分享各地过节的浓厚氛围,讲一讲中秋节的故事,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习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习过程。
(三)信息技术挖掘资源,推动个性发展
应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求一线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点,而是立足学生实情,补充与完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储备,丰富生活阅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下提升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2]。以《快乐过新年》一课教学为例,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形式,鼓励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课上播放我国不同地区过年的场景,渗透丰富的民族文化,再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手机、摄像机等设备合作拍摄和剪辑与本土春节习俗有关的视频短片。由此调动学习积极性,激活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四)信息技术拓展课后,促进学以致用
经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网络媒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显著提升教学成效。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其中蕴含诸多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的知识点。打造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能受限于课堂范围,而是指导学生课下以网络为桥梁开展各式各样的交互活动,训练创新思维,促成学习动力。以《生命最宝贵》一课教学为例,围绕“保护生命”为话题设计课外学习活动,让大家自己上网收集与“生命”有关的学习资料,可以是正面素材,也可以是负面案例。通过拓展信息并广泛交流,学生真正体会了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中,落实学以致用的课改目标。
由上可见,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具有诸多优势和价值,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善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将学生带入立体式、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中,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禁锢,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而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刻意地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生搬硬套,而是立足课堂教学实情,考虑学生发展需要,找到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契合点,二者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助力学生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塑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李佩彩.信息技术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J].山西青年,2020,(12):139.
[2]逄珍英.基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J].家长(上旬刊),2020,(5):95,97.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融合运用
新课标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运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既是先进的学习工具,更是高效的教育理念,它适应当下网络教育环境,重新构建“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素质教育”,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打破封闭式的课堂形式,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信息技术凭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应用特色,打造了更立体、更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调动小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以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体现当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实用性与效率性。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价值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驱使信息技术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了积极的优势作用。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多样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多样教育形式刺激更深刻的感官体验,既能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也能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深化领悟与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1]。另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教学领域广泛,基于信息技术拓展丰富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打开学习的视野,自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将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根基。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活探究兴趣
打造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把握新课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这让一节课的开端充满各种新鲜感和趣味性,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获得理想的导入效果。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一课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渊源,我提前上网收集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制作微视频,讲述从远古时期的炎黄、五帝再到上周时期青铜文化、春秋时期、秦王汉武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梳理不同朝代的发展脉络,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不仅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而且油然而生自豪感与使命感,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成功导入新课。
(二)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深化知识领悟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富有哲理性和探究价值的内容,但是由于知识点略微抽象与复杂,与小学生熟知的生活体验有一定差距,这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既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致,也能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由表及里地提升学习效率。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学为例,从小学生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嫦娥奔月”为切入点,播放动画片,营造“中秋节”的现场情境,再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播放猜灯谜的课件、分享各地过节的浓厚氛围,讲一讲中秋节的故事,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习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习过程。
(三)信息技术挖掘资源,推动个性发展
应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求一线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点,而是立足学生实情,补充与完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储备,丰富生活阅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下提升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2]。以《快乐过新年》一课教学为例,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形式,鼓励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课上播放我国不同地区过年的场景,渗透丰富的民族文化,再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手机、摄像机等设备合作拍摄和剪辑与本土春节习俗有关的视频短片。由此调动学习积极性,激活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四)信息技术拓展课后,促进学以致用
经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网络媒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显著提升教学成效。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其中蕴含诸多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的知识点。打造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能受限于课堂范围,而是指导学生课下以网络为桥梁开展各式各样的交互活动,训练创新思维,促成学习动力。以《生命最宝贵》一课教学为例,围绕“保护生命”为话题设计课外学习活动,让大家自己上网收集与“生命”有关的学习资料,可以是正面素材,也可以是负面案例。通过拓展信息并广泛交流,学生真正体会了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中,落实学以致用的课改目标。
由上可见,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具有诸多优势和价值,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善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将学生带入立体式、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中,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禁锢,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而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刻意地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生搬硬套,而是立足课堂教学实情,考虑学生发展需要,找到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契合点,二者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助力学生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塑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李佩彩.信息技术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J].山西青年,2020,(12):139.
[2]逄珍英.基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J].家长(上旬刊),2020,(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