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手术中前颅底中线区组织洞穿性缺损Ⅰ期修复重建的一种新方法.方法采用带血管蒂的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Ⅰ期修复重建了17例前颅底中线区大面积洞穿性组织缺损.其中正中单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2例,正中双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2例,正中双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膜裂层颅骨瓣13例.取瓣面积可达(80~120)mm×(100~150)mm.结果用该瓣修复的17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中带蒂额
【机 构】
:
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颅底颅脑肿瘤外科,四川,成都,610041,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重庆,400016,攀枝花市攀钢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四川,攀枝花,617023,攀枝花市第五人民医院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手术中前颅底中线区组织洞穿性缺损Ⅰ期修复重建的一种新方法.方法采用带血管蒂的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Ⅰ期修复重建了17例前颅底中线区大面积洞穿性组织缺损.其中正中单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2例,正中双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2例,正中双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膜裂层颅骨瓣13例.取瓣面积可达(80~120)mm×(100~150)mm.结果用该瓣修复的17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中带蒂额肌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血管恒定、血供好、组织薄、可带硬性支撑并可弯曲成型、取瓣径路与手术一致,不影响美观.该组织瓣为修复前颅底中线区洞穿性缺损的一种新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放射抗拒肺癌细胞系的放射抗拒机理.方法应用X射线照射肺癌D6细胞系8次,每次吸收剂量650 cGy,对存活细胞单克隆化,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测定所得的新细胞亚系D6-R细胞及其亲本的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它们的细胞周期特征.结果与亲本D6细胞相比,D6-R细胞显示出放射抗性,其D0、Dq及N值增大,细胞存活曲线肩区增宽,在SF2水平上,D6-R细胞的放射抗性是其亲本细胞D6的1.65倍.D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利用84例已确诊原发灶的颅内转移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中,有70例是肺癌脑转移,占83.3%,这点有助于帮助诊断.典型的CT表现有:(1)环状强化或环状和结节状混合强化为绝大多数;(2)周围大范围水肿,与病灶大小不成比例;(3)颅内多发为常见.而非典型的CT表现主要有多灶内出血和少数无水肿的病灶或单发结节灶.结论脑转移瘤绝大多数有
目的为寻找辐射损伤新的检测方法,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正常及60Co γ射线照射后的染色体结构改变.方法制备正常及受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染色体的三维结构及其高度变化.结果正常染色体三维结构及受照射染色体中双着丝粒体结构清晰可见,提供的染色体高度数据利于双着丝粒体的识别.结论原子力显微镜通过高分辨三维成像及线性测量为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对途经的食管、胃、大肠病变的诊断价值,观察患者使用胶囊内镜的顺应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对37例受检者进行了38次检查.其中健康志愿者10例,有消化道症状者27例.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的小肠病变有26例: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扩张、黏膜脂肪斑各4例,多发性溃疡(和)出血2例,蛔虫症3例,淋巴滤泡重度增生5例,异物3例,息肉1例.并且检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不同部位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心房收缩时间(A)和电-机械时间(P-A)离散度的变化.方法房颤组58例,正常组31例.取心尖四腔观,将DTI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室间隔房室环、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和右室侧壁三尖瓣环处,测量3个部位P-A和A值,计算不同部位之间P-A、A的差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年龄、收缩压、左右房径明显增大;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和右室侧壁三尖瓣
目的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78年至2001年12月,行瓣膜置换手术2 141例,同期随访1 681例,计8 021.1人*年,平均4.77人*年.通过回顾病因、手术方式、瓣膜类型等因素,观察术后病人心功能改善情况,病死率及并发症等,采用t检验,多因素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92例死亡.总体生存率5年为(92.3±2.2)%,10年生存率为(90.1±2.7)%.并发症有
目的研究儿童鞍区肿瘤术后癫痫与血钠关系及治疗.方法观察术后发生癫痫情况,术前及术后每日检测血钠及24h出入量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进行治疗.结果450例儿童鞍区肿瘤术后269例出现电解质紊乱,其中发生癫痫的29(29/269)例.结论儿童鞍区肿瘤术后癫痫与血钠紊乱密切相关;血钠紊乱发生癫痫时常有血钠短时间内大幅度变化,变化幅度越大癫痫的发生率就越高;缓慢持续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是不会因血钠紊乱而发生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