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部《民法典》不仅是时代的民法典,更彻底开启了一个中国的"民法典时代"。从整个社会文明的维度进行考量,《民法典》的颁布一方面会直接对中国法律规范体系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更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治理结构,中国的法治进程乃至世界的法治进程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与形塑。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武汉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部《民法典》不仅是时代的民法典,更彻底开启了一个中国的"民法典时代"。从整个社会文明的维度进行考量,《民法典》的颁布一方面会直接对中国法律规范体系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更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治理结构,中国的法治进程乃至世界的法治进程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与形塑。
其他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而人力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如何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较为科学的文化创意型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成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转向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法律激励、政策激励、文化环境激励、个人及团队等激励机制要素的变化,决定着创意型人力资本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到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向。其中,法律激励的核心在于保护创意型人力资本的成果,政策激励的核心在于留住人才,文化环境激励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意土壤,个人及团队激励机制
类型学研究是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核心议题。传统文化产业分类法主要包括“统计标准划分法”“产业形态划分法”“运作模式划分法”等。从发生学的思维出发,文化产业的类型可以从它满足人性精神需要的属性中去建构,目的在于探索文化产业的本质及其对于人的存在意义,并揭示文化产业发生的合理性。基于此视角,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审美型”“游戏型”“符号型”和“知识型”四种类型。文化产业的发生根源于人性的精神需要,是人类“审美追求”“游戏宣泄”“符号占有”和“知识获取”需要的现代延伸。
2008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已经从第一季度的10.6%回落第三季度的9%.从而引起对经济前景的普遍担忧。其实,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本刊自今年第1期开辟"构建中国阐释学"专栏以来,学者们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多维度、开放性的深度讨论。本刊于2020年第1期刊发了南帆教授的文章《抽离了社会历史范畴的π还有效吗——与张江教授对话》以及周宪教授的文章《作为阐释学根据的公共理性》,两文分别围绕阐释的有限与无限、公共理性等话题展开论述。本刊2020年第3期刊发了曾军教授的文章《总体阐释的量化分析是否可能——与南帆教授商榷》,对南帆文进行了延伸讨论,提出建立有关文学意义阐释的总体性观念并引入量化分析作为手段;而傅其林教授则在《究竟什么是公共阐释—
量化分析本质上是技术主义的方法,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然而能否从历史的长线来对文学史现象和作家作品做出相对超越性的评价,是存有疑问和不无难度的;但它指向了文学史研究中新的理论生长和文学史文本写作的新思路。由此,在中国文学史观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讨论中,"阐释主体的权利"提醒我们对于文学史进行个人性阐释的可能,"公共理性进步或退化"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评价尺度的变幻问题。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公共理性最核心和最恒定的内涵只能是人性和人类性,无论是审美评价还是思想评价,都不能忽视这
基于小样本数据和外部先验信息.本文运用贝叶斯(Bayes)估计量来改进信用风险模型的违约预测力。同时,运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别对贝叶斯估计量和标准Logic估计量进行了模拟估计,并通过统计量AUC值和布莱尔分数(BrierScore)对其预测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贝叶斯估计量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过程中,《民法典》的出台可为其供给私法方案。通过向社会生活领域持续注入私法自治因子,我国国家治理软实力将不断增强;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法版块加以完善,我国国家治理的法治水平将极大提升;通过对本土重大关键问题予以化解,我国国家治理改革中诸多现实障碍将被清理;通过对民生持续改善以及对人民福祉不断增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在我国国家治理改革中将切实落地;通过民法公平原则对我国发展实践中公平内涵的拓展,主体平等与意思自由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下公平理念新的独特意蕴。
全球正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理论框架,融贯而统一地涵盖规范性基础和各种经验维度,以指导全球正义经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正义的理论框架整合了三种主要理论路径,即权利路径、公共益品路径与德性路径。其中,德性路径吸取了中国哲学思想资源,对传统西方视角下的正义观构成了重要补充,从而为全球正义经验研究和正义指数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CBDR-RC)和"世界主义但勤勉义务原则"(CDDR),可以用于确定和证成对于全球正义指标的选择。这两个原则,从议
分离运动的兴起以其国际化的态势前所未有地挑战了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分离运动的治理不仅在民族国家与地区区域内展开,而且全球范围也在探索建立治理机制。已有的族群分离运动治理的基本结构包括:民族国家的分散治理、地区区域的协同治理、全球范围的共同治理、非政府组织的辅助治理。推动族群分离运动治理的本土化、防止族群分离走向合作抗争、避免族群政治组织化、阻止族群借助国际法上的自决权、用呼吁替代退出、防止分离运动走向暴力恐怖活动是族群分离运动治理的核心议题和主要经验。不过,由于族群分离运动本身具有的特性,族群分离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