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庆龄1949年北上始末》一文补正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笔者应《世纪》之邀,利用2008年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相关内容,撰写了《周恩来邓颖超力邀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始末》一文(《世纪》改为《中共邀请宋庆龄北上揭秘》刊登在2009年第3期)。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笔者撰写了《建国初期宋庆龄救济福利事业的转型》一文,并负责推出“上海宋研会”微信公众号“回望1949:为新中国奋斗”专题系列。在从事上述主题研究时,回首2009年的文章,笔者发现10年前有一处错误:笔者将宋庆龄在邓颖超1949年6月25日抵沪当晚就约邓晤谈,错说成是在邓抵沪2天之后。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是笔者对1949年6月27日邓颖超致毛泽东电的分析有误。
  1949年6月27日邓颖超致毛泽东电报全文是:“(一)有日(即25日)抵沪,当晚孙夫人即约谈,其情绪很兴奋,盼孙一定来平。但因病体不克长途旅行,拟暂缓。据其病情,乘火车赴平确不无困难。今日廖梦醒又往晤孙,谈话间颇感盛情难却,表示考虑,或有可能。依其性格,尚须下功夫,看发展,容后再报。孙夫人希望能到苏联疗病,并在国外工作一时期。(二)如孙夫人坚持此次暂不来平,则在我返平前,是否将请其参加政协及政府事,征其同意。请电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 ( 1949年6月-1949年1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由于当事人廖梦醒回忆文章只说“到了上海,邓大姐叫我先去看她”,而《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又补充说“两天后,宋庆龄设宴请邓颖超吃饭”。于是笔者先入为主地认为邓颖超是在抵沪2天之后才被宋庆龄约见,邓颖超电报中的“当晚孙夫人即约谈”之人是廖梦醒。笔者没有重视“当晚孙夫人即约谈”的语境。廖梦醒当年是主动去见宋庆龄的,不存在“约谈”的情况。撰写《建国初期宋庆龄救济福利事业的转型》一文,也使笔者认识到,为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事宜心焦的宋庆龄应该在得知邓颖超来沪急于见邓才合理,而且宋庆龄与周恩来、邓颖超的友谊非常深厚,宋不至于让邓等2天才去见她。宋庆龄的确与邓颖超谈过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事,她想派总干事谭宁邦尽快赴北平向周恩来汇报。7月9日,周恩来致电邓颖超:“谭宁邦如预先来,可同意,其行期可迟至七月二十前后。”7月15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谭宁邦来平望告苏(井观)、伍(云甫)、熊(瑾玎)准备。”[《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  (1949年6月-1949年12月),第49頁。]
  笔者在2019年新推出的研究成果中修正这一错误之后,陆陆续续有朋友来询问,其中包括《世纪》主编沈飞德先生。沈先生建议笔者抽空撰文补正。鉴于2009年的文章被广为转载,影响面很广,笔者的确有必要发文更正。对于2009年的错误,笔者深表遗憾,在此向广大读者致歉。
  于2020年6月26日
  (作者为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秘书长)
其他文献
1941年2月5日晨,剧作家洪深和妻子常清贞在重庆的家中双双服毒自杀,幸被女儿洪铃发现,救治及时,才未酿成惨剧。翌日,国内数十家报刊报道了这一消息,一时轰动全国。人们在惊异的同时,不禁在问他们为什么自杀?有人说是因為经济困迫,有人说是感情原因,有人说是身心问题,有人说是事业受挫,有人说是政治因素,莫衷一是,言人人殊。笔者试图通过当年报刊的报道和评论,从中找出他们自杀的真正原因。  经济困迫依旧“生
期刊
我的爷爷王季范是湖南省知名的教育家,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国民党内任高官,也有不少在共产党里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最出名的,当然是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爷爷既是主席的老师,也是他的姨表兄,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爷爷的母亲是文六妹,主席的母亲是文七妹。主席称我的爷爷“九哥”。  “没有九哥,就没有我的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曾多次邀请爷爷到北京,共商国策。1950年到1952年的两年间,爷爷三次应
期刊
历史隐于琐细中。  去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父亲汪功柱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自1950年11月入朝到1958年3月撤回国内,7年零 4个月血与火的考验,成就了一段非凡的人生。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为了纪念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兄弟姊妹整理了父亲当年的笔记并梳理相关史料,补缀成篇,披露于世,希图见微知著,以个案而为历史的宏大叙事注脚。  南渡入伍  父亲汪功柱,1929年农历二月二
期刊
“五七干校”,这个名词对现今的年青人是完全陌生的。对中年人也只是略知一二的一个概念而已,对于老年人,这是记忆犹新的一个“文革”产物。  “五七干校”的产生,源于毛泽东著名的“五七指示”。那是在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学校。  这显然是毛泽东继“人民公社”后,又一个对社会改革的宏伟理想。一时间,走
期刊
编者按: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作为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它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机遇深深影响了每一个国人。四十余年春风化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得以走出国门,感受世界的日新月异。国人感受改革开放的亲见亲闻,足以存史淑世。  新年伊始,本刊推出“我的第一次出国印象”系列专题,特邀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从不同的职业角度分享走出国门的
期刊
笔者近日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办事,该行位于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的一幢老建筑里,办完事出来,无意间抬头看到大门上方的一个圆形徽章,能够识别出的图案有龙和凤,类似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图案,非常别致。笔者查阅史料才知道,这不是简单的龙凤呈祥,也不是银行的标志,而是历史上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史称“嘉禾国徽”或“十二章国徽”,而且这个国徽还是鲁迅先生参与设计的。  1912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临
期刊
最近,在整理办公室抽斗时发现王元化先生给笔者的一张便笺:“京辉同志,听说老蒋、老戴最近患病住院,请代我向他们二位问好。您的脂肪肝我过去也得过,后去浦东东方医院请刘智华医生诊治(用自配中成药)有奇效,一年后完全康复,你可去试试看”,并且在便笺上留了刘医生的联系电话。按照元化先生嘱托,笔者在探望以上两位病人时带去了他的问候,这对于与病魔作斗争的人起到了安慰作用,他们非常感谢老领导的关心。同时,笔者又联
期刊
多年前,我写《王映霞自传》(1990年10月20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时,王映霞老师曾对我说起过为孙多慈和许绍棣牵线做媒之事,以及此事所引发的意料之外的家庭风波,后来我也找到许多文稿资料,得以还原分析当时的情况。  为许绍棣孙多慈牵线做媒  沪上发生“八一三”后,大家纷纷准备逃难。当时郁达夫在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手下任公报室主任,他匆匆来沪,不到半个月,又赶回福州,临走前嘱咐王映霞,如果战事吃紧
期刊
汪曾祺1958年曾被補划为右派,下放劳动;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动;而“文革”开始不久,他又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  汪曾祺作为当代戏剧家,其最著名的作品可能就是他作为主要编剧的现代京剧《沙家浜》。这是1964年,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出演《沙家浜》的主角。  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执笔改编同名京剧,由北京
期刊
我与海婴先生因书相交,前后过从十五年,音问未断。盖我为其父母编选过《爱的呐喊》《许广平文集》(三卷)和《鲁迅的艺术世界》。其间他致我的信凡四十六通,均谈书稿,鲜及家事及其他。私信,是一个人真实的隐秘世界,由信来读人或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由于海婴的身份特殊,是读者关注度颇高的公众人物。我不讳言,坊间对其时有微词。我想就我个人与其“面对面”的交往和白纸黑字的信,来谈谈对他的印象。  我眼里的海婴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