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公共关系学科的核心概念,凸显其学科特色,乃是发展建构公共关系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建设发展型公共关系必须以公共关系为公关学的逻辑起点,以和谐为公关的永恒主题,沟通协调是公共关系的关键,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处理公关主体、客体、中介、环境的相互关系,坚持以公众为本,体现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推动公关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构建 发展型 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人为本新兴的科学,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和组织传播学。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和形象管理是其主要职能。它是建立现代经济社会新型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关系和谐沟通的职能,这是时代赋予公共关系的使命,也是公共关系显示自身价值的最好契机。
一、 公众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的逻辑起点
公众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所反映的是与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直接有联系的各种公众关系。它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个局部,不能代替整体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宗旨必须为公众服务,一切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有了公众的利益,才有社会组织的利益。从公众研究出发,推进当代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局限于仅对公众的基本内涵、公众特征、公众的分类方法和意义以及公众的基本分类进行千篇一律地阐释,应通过及时把握时代变化趋向,对公众以及公众关系形态进行跟踪式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网络媒介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络这一载体形成的“虚拟公众关系”正成为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一种特殊的公众关系形态;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交流方式向第二代急速转移,网络新媒体与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组织跨区域经营方式的大量出现,导致了组织内外公众关系形态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组织为确保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日益灵活化,导致组织内外公众的界限日渐模糊,内外公众的转化频率逐步加快。
面对上述种种新变化,当代公共关系学必须围绕公众关系是公共关系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命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为公众服务为根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并尊重公众、相信公众、依靠公众、关爱公众、造福公众,这是新时期中国公关事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公关实践活动的精髓,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力。
二、 和谐是公共关系的永恒主题
建立和谐社会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所追求的梦想。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共同体,是由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社会的这些构成因素的状况及其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运行起着不同的作用。如何将这些因素统一起来,使它们能够协调发展并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一直是社会科学家们关注的主题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代公共关系的起源可以看到,公共关系各种理论流派都以探寻社会组织发展规律、建立和谐社会为己任。纵观西方公共关系的演进历程,可以说,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又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虽然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在提高社会稳定性方面带来积极因素,但目前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危机的承受能力已达到了极限,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种组织进行积极的纠错,加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消除公众的不满意因素。
三、 沟通协调是公共关系的关键
公共关系是有效沟通、化解矛盾,促成合作和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和谐社会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更加需要组织发挥公共关系的润滑剂作用,根据公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公关目标及实施计划,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建立互动的伙伴关系。加强彼此的信任和合作,将各方矛盾协调转化为双赢,甚至是多赢来稳定社会的秩序和发展社会的经济。
四、 发展是公共关系第一要务
公共关系从单向的诱导劝说进步到双相传播沟通再到整合营销传播,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把满足人的需要,即公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公共关系的发展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情、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与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软外交”职能,针对目前中国公共关系水平总体偏低,公关力度、辐射面及渗透面不到位的现状,把提高和普及结合,提高全社会的公关意识;把国内公共关系和国际公共关系联系起来,扎扎实实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工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机制上,公共关系的维持要有长效机制保障。组织的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充分体现公众的利益,重大决策的实施要经过广泛的论证,听取内外公众的意见,建立监督机构,公关人员培养要有长远发展规划与有利措施。组织依靠新闻媒体形成制度,创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组织还要加入物力、财力的支持,使公关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保障。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环绕和谐主题,彰显沟通协调的魅力,努力构建发展型公共关系,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建平 实用公共关系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许春珍 现代公共关系学 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4
[3]刘太刚 公共关系原理实务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曾超)
关键词:构建 发展型 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人为本新兴的科学,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和组织传播学。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和形象管理是其主要职能。它是建立现代经济社会新型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关系和谐沟通的职能,这是时代赋予公共关系的使命,也是公共关系显示自身价值的最好契机。
一、 公众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的逻辑起点
公众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所反映的是与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直接有联系的各种公众关系。它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个局部,不能代替整体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宗旨必须为公众服务,一切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有了公众的利益,才有社会组织的利益。从公众研究出发,推进当代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局限于仅对公众的基本内涵、公众特征、公众的分类方法和意义以及公众的基本分类进行千篇一律地阐释,应通过及时把握时代变化趋向,对公众以及公众关系形态进行跟踪式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网络媒介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络这一载体形成的“虚拟公众关系”正成为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一种特殊的公众关系形态;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交流方式向第二代急速转移,网络新媒体与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组织跨区域经营方式的大量出现,导致了组织内外公众关系形态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组织为确保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日益灵活化,导致组织内外公众的界限日渐模糊,内外公众的转化频率逐步加快。
面对上述种种新变化,当代公共关系学必须围绕公众关系是公共关系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命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为公众服务为根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并尊重公众、相信公众、依靠公众、关爱公众、造福公众,这是新时期中国公关事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公关实践活动的精髓,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力。
二、 和谐是公共关系的永恒主题
建立和谐社会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所追求的梦想。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共同体,是由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社会的这些构成因素的状况及其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运行起着不同的作用。如何将这些因素统一起来,使它们能够协调发展并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一直是社会科学家们关注的主题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代公共关系的起源可以看到,公共关系各种理论流派都以探寻社会组织发展规律、建立和谐社会为己任。纵观西方公共关系的演进历程,可以说,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又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虽然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在提高社会稳定性方面带来积极因素,但目前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危机的承受能力已达到了极限,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种组织进行积极的纠错,加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消除公众的不满意因素。
三、 沟通协调是公共关系的关键
公共关系是有效沟通、化解矛盾,促成合作和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和谐社会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更加需要组织发挥公共关系的润滑剂作用,根据公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公关目标及实施计划,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建立互动的伙伴关系。加强彼此的信任和合作,将各方矛盾协调转化为双赢,甚至是多赢来稳定社会的秩序和发展社会的经济。
四、 发展是公共关系第一要务
公共关系从单向的诱导劝说进步到双相传播沟通再到整合营销传播,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把满足人的需要,即公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公共关系的发展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情、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与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
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软外交”职能,针对目前中国公共关系水平总体偏低,公关力度、辐射面及渗透面不到位的现状,把提高和普及结合,提高全社会的公关意识;把国内公共关系和国际公共关系联系起来,扎扎实实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工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机制上,公共关系的维持要有长效机制保障。组织的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充分体现公众的利益,重大决策的实施要经过广泛的论证,听取内外公众的意见,建立监督机构,公关人员培养要有长远发展规划与有利措施。组织依靠新闻媒体形成制度,创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组织还要加入物力、财力的支持,使公关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保障。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环绕和谐主题,彰显沟通协调的魅力,努力构建发展型公共关系,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建平 实用公共关系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许春珍 现代公共关系学 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4
[3]刘太刚 公共关系原理实务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