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①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間观念;②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③通过剪“1分米”小棒和找“1毫米”的物品,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直尺、吸管、1分米小棒、卡、小正方体、剪刀等。
一、师生交流,复习旧知
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们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那1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一)认识“分米”
1.唤醒已有知识。师:老师在这张练习纸上印了两支铅笔,现在大家轻轻地拿出来放在桌面上。请你估计一下,这第一根铅笔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第一个格子里,再量一量它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第二个格子里?比一比,哪些小朋友完成的又快又好!
反馈:咱们一起来看,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在你们的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分米。生说直尺上的1分米,课件出示。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并记住1分米有多长。
2.体验1分米。小朋友们都记住1分米有多长了,那现在不用尺子,你能剪出长为一分米的小棒吗?(出示活动要求)
同桌两人每人拿出一根小棒,估一估1分米,再剪下来。剪完后再用尺子进行验证。
反馈:你们剪出来的是不是1分米?谁来说说看。
全班验证。
刚才有的同学剪出的小棒比1分米长,有的比1分米短,下面我们借助尺子,再次剪出1分米的小棒,开始吧,看谁动作最快。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又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米)。现在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宽和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吗?生活中你还见过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吗?
3.探究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老师这里有一根米尺,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分米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二)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师:刚才,大家测量第一根铅笔非常认真,收获也很大,现在请你再量一量较短的铅笔有多长呢?学生量一量,汇报。师:看来这根铅笔不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咱们现在再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板书:分米)。瞧,现在我们把直尺上的1厘米放大,1厘米被这些小线段分成了许多小格,这些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吗?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
2.体验1毫米。师:请仔细的瞧瞧尺子上的1毫米,然后从学具袋中能找一找厚度约为1毫米物品,找好后再用尺子进行验证。
反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还知道了1元硬币的厚度是2毫米。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吗?谁来检验?
这样的2张卡叠起来是2毫米?3张卡呢?5张呢?10张呢?10毫米也就是1厘米。
在自己的尺子上数出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
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共同数出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中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可以写成1mm。
三、整理小结,梳理提高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把他们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四、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五、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我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本课我从学生动手估计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的长度入手,不仅复习了学生在二上学习的测量方法和有关厘米的知识,还为建立新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从估计和测量10厘米的铅笔入手认识分米,再从测量6厘米3毫米的短铅笔认识毫米,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课上我组织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
4.善于捕捉“意外”,促进课堂生成。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我都尽量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①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間观念;②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③通过剪“1分米”小棒和找“1毫米”的物品,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直尺、吸管、1分米小棒、卡、小正方体、剪刀等。
一、师生交流,复习旧知
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们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那1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一)认识“分米”
1.唤醒已有知识。师:老师在这张练习纸上印了两支铅笔,现在大家轻轻地拿出来放在桌面上。请你估计一下,这第一根铅笔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第一个格子里,再量一量它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第二个格子里?比一比,哪些小朋友完成的又快又好!
反馈:咱们一起来看,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在你们的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分米。生说直尺上的1分米,课件出示。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并记住1分米有多长。
2.体验1分米。小朋友们都记住1分米有多长了,那现在不用尺子,你能剪出长为一分米的小棒吗?(出示活动要求)
同桌两人每人拿出一根小棒,估一估1分米,再剪下来。剪完后再用尺子进行验证。
反馈:你们剪出来的是不是1分米?谁来说说看。
全班验证。
刚才有的同学剪出的小棒比1分米长,有的比1分米短,下面我们借助尺子,再次剪出1分米的小棒,开始吧,看谁动作最快。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又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米)。现在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宽和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吗?生活中你还见过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吗?
3.探究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老师这里有一根米尺,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分米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二)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师:刚才,大家测量第一根铅笔非常认真,收获也很大,现在请你再量一量较短的铅笔有多长呢?学生量一量,汇报。师:看来这根铅笔不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咱们现在再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板书:分米)。瞧,现在我们把直尺上的1厘米放大,1厘米被这些小线段分成了许多小格,这些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吗?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
2.体验1毫米。师:请仔细的瞧瞧尺子上的1毫米,然后从学具袋中能找一找厚度约为1毫米物品,找好后再用尺子进行验证。
反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还知道了1元硬币的厚度是2毫米。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吗?谁来检验?
这样的2张卡叠起来是2毫米?3张卡呢?5张呢?10张呢?10毫米也就是1厘米。
在自己的尺子上数出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
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共同数出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中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可以写成1mm。
三、整理小结,梳理提高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把他们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四、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五、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我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本课我从学生动手估计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的长度入手,不仅复习了学生在二上学习的测量方法和有关厘米的知识,还为建立新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从估计和测量10厘米的铅笔入手认识分米,再从测量6厘米3毫米的短铅笔认识毫米,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课上我组织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
4.善于捕捉“意外”,促进课堂生成。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我都尽量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