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助力教师培训体系改革

来源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3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5月11日,河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培训方式和组织保障等手段,突出此项培训体系改革的意义重大、内涵突出、举措适宜、保障有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中原教育铁军,从而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科研对于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改革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从宏观上,通过教育发展研究室和教育实验研究室的联动机制,可为全省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对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进程进行精准定位、内涵扩展和效果评价;从微观上,教科研可制订合理的教师终身学习计划,通过省教科“十四五”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学会农村应用性课题助力教师全面成长。
  本文在厘清教科研与教师培训互动成长的逻辑演变关系后,指出了教科研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方面面临的困境和缺憾,从教科研理论指导、教学实验基地和课题研究等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而实现教科研在教师培训体系改革中的价值意义。
  一、教科研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中的意义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进程中,教科研与教学同属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职能和职责。随着新时代对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高质量的要求,对复合型、创新型基础人才素养的培养更加紧迫,教科研与教学之间互动频率更高,呈现出密不可分的发展态势。
  (一)教科研隊伍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力量
  《实施意见》要求市级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市域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负责组织实施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常态化培训。教科所(室)有系统教科研理论知识的队伍,在多年的教学教研工作中,理论知识覆盖面广、教科研经验丰富,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够精准设计教师教育成长路径。教科研队伍是以教科研方法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作为目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给予辅导,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发挥在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实施意见》提出:“坚持教师培训内容政治性与学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教科研来源于一线教师教学,又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教科研负责中小学基础知识理论体系的生产,教师教学负责中小学基础知识的传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教科研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中要发挥理论性优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融入教科研培训内容,培养和丰富一线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科研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科研活动中通过名师带动、骨干领衔等模式制度化,不但优化了教师学科知识储备,而且使教学品质和素养得到淬炼,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探索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基础人才。
  (三)教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保证
  《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教师发展的交互性、伴随性、智能化和个性化”,证明了中小学教师培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多姿多彩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遇到新问题,不会仅限于学科层面、校本课程层面,会延伸到跨学科、跨区域、跨群体等多方面,需要在教科研工作中发现教育问题的本质,通过理论指导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教学是教科研的基础和研究对象,能加快教科研成果的实践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对教科研成果发挥审阅和修订的作用。教师教学可对教科研成果进行反复实验,以此验证教科研成果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指导价值。
  二、教科研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中的困境和遗憾
  《实施意见》提到“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要重视培训对象——教师。培训要以教师全面成长的结构要素为考核指标,整合教育系统内外资源平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抓实抓细抓紧各层次、各学科中小学教师培训。基于此,在研读和分析《实施意见》后,我们对教科研在培训体系中能够发挥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困惑和遗憾,特别是作为省级教科研平台未能充分发挥义务和职责,无法从容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战略性指导,导致教师发展成长期不可持续性、教科研和教师教学一体化协同发展产生错位和教育理念被束缚等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发展成长期不可持续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起点,培训结业后对于充实和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十分重要。从《实施意见》来看,教师培训内容着重于学科层次、校本、法治建设、教师素养等方面,而教科研较为薄弱。众所周知,教科研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凝炼的理论创新,教师从事教科研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所获得的教科研成果一旦应用到教学中,能够提升授课对象的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和主动性,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完整、可持续的教科研内容对教师发展成长十分有利。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作为指导,教师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会存在职业倦怠期,知识储备足而方向感不强,导致教师成就感不强烈,无法实现教师发展成长期的可持续性。
  (二)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与教学中的错位
  教科研能调动中小学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探索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轻教科研重教学的偏好会减缓其教育素养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对教科研的理念存在偏差。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教科研对教学活动的支撑力和推动力,教科研主体要明确,教科研形式要规范,教科研技能要完备,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标对表。二是对教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存在偏差。不少中小学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仅将教科研中课题的立项、结项、成果等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忽略了教科研本身的价值和内涵。
  (三)中小学教师理念形成存在短板
  《实施意见》要求“推动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才可实现对教育理念的把握和领悟。教科研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教师要从教育理念“常学常新”转向实践“越干越新”。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教学要着眼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的知识变化和发展趋势,在细微之处着手,从实际问题出发,积极探究学科问题导入教科研范畴,是教师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式,从而形成先进教育理念。从《实施意见》来看,缺少统筹兼顾、内外结合教科研理论知识的浸入式培训体系,不能有效实施教师教育高阶能力长期性训练与实践,会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束缚,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三、教科研助力教师培训体系改革途径
  (一)转变观念,发展教科研融入教师培训体系
  打通教科研和教学之间的桥梁。中小学教育实现教科研助力教师教学的发展,要及时扭转“教学就是一切”的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符合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教科研和教学协同发展的理念,从源头上实现教科研与教学互动平衡,这就需要教科研融入教师培训。应大力发展一流教科研理论体系,挖掘并构建符合中小学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策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培训体系,将成熟的一流教科研成果纳入培训体系,促进教学部门和教科研部门有效联动,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的潜力和创造力。中小学教師培训过程不是孤立的时间节点,而是终生持续培训的学习状态。教科研要发挥线上培训的及时性和长效性,通过新媒介向各层级的教师传授和交流一流教科研成果,让一线教师能够及时汲取教科研营养,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守正创新,推进教科研基地融入教师培训体系
  《实施意见》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结束后,要有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教师在学校要有实践的对象与标准,而每个学校并非都具备硬件和软件条件,教科研基地恰能够满足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教科研基地是教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是对标教育现代化、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孵化、提炼和推广教育改革发展的优秀成果,是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成效而评选出的基地校和基地区。教科研基地是经过专家评审的具有教育改革发展先进经验的载体,其具有起点高、标准严、提升快的特点,加上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评测机制,使得基地具有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凝炼典型的特殊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在教科研基地进行验证和实验,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融入基地的评价指标,将各个教学环节量化,通过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的互动反馈评价机制,构建教科研与教学相融相生的一体化模式,让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具备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内外联动,建立教师培训的有效保障机制
  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能够提升中小学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是教科研赋能教学活动的价值选择,保障机制有效促进优秀教科研成果向教师教学实践转化。一方面,各级组织要加强内部培训保障机制建设,启发教师在教科研方面主动作为的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科研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教科研交流制度,通过对教科研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不断总结和提升,为教学活动保驾护航。通过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打破阻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桎梏,才能为教科研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价值开辟新路径。
  中小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阵地,教师在学校承担着教学和教科研两项重要职责,教科研成果可丰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是由于一线教学实践汲取百家之长,才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五育并举”的高质量基础人才。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法律与政策)
  (责编 桑 涛)
其他文献
高校思政课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高校思政课主体互动模式的建构。思政课主体互动模式的建构立足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实现理论课的实践转向三个方面。在高质量思政课建设中对主体互动模式的研究和建构,对实施主体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高校的声乐教学相较以往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声乐教师更要因时之“材”,施时之“教”。本研究就当代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材”与“教”两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将“材”划分为四类,并有针对性地对四类“材”如何“教”展开论述,对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更好地完成育“材”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职语文教育应积极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课程体验方式;力求推新求变,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更有效地通过现代语文课程教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
大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需要学校关注和重视,制定相关政策以及奖励策略,组建一支能力强、有耐心的指导教师队伍;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针对比赛进行相关培训;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软件,并提供参考资料,为学生取得好的参赛成绩以及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提供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系统化的设计为选择,专业思政因其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育人理念等方面的深化,终将带来思政育人的发展新动力。为探索专业思政育人路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阶段式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由通识至理论至实践,各阶段依据课程培养特点设定思政育人重心,层层推进,有效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思政育人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在创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引入了诸多创新技术,充分凸显了新时代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高校应该准确把握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本研究针对现阶段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创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就业与创业是个人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创客教育是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本研究通过对就业创业要素进行解析,探寻创客教育与就业创业的连接,提出基于就业创业视角下的创客教育理念,结合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四众”手段开展创客教育,有机整合创新与就业创业,契合现有教育形式形成新的教育文化,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可持续性发展方向。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2021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教师培训提出
期刊
过程控制与仪表作为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场景比较单一,难以模拟高温、高压等真实生产环境,有些脱离工业实际。本研究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逼近真实工业生产现场的SMPT-1000实验教学平台,提出模块化与案例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案例化、小型化、灵活化,允许学生自主设计、验证和改进各种控制算法与方案,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结合“以赛促能”等教学活动,验证能力培养的实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持续低位徘徊的创业率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单向性、短视性和低效性的隐忧。地方本科高校应以双向互动为基础,以立足成才为目标,以高质高效为保障,深入推进创业教育改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持续供给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