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时代如何学会“聆听”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03582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来一对耳,除非疾障,“听话”这件事是最简单且无法逃避的生理反应。但是,“听到话”“听懂话”和“听进话”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
  有声音就必然听得到,“声音”是物理现象,看不到的风只要吹得大一点都能听得到,这叫“耳边风”,听到了又如何?还是一吹而过,不入脑不上心。
  所以,听到不够,你还得听懂。“听懂”这件事颇有点难度,比方说,有些人上起数学课就如鸭子听雷,一片茫然;也有些人上起国文课的古文就屡听屡睡,睡不见得是累,而是无意义的声音正好催眠。
  语言极其特殊,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会影响人的认知。举例而言,有人喜欢在提出意见后问一句,“你觉得呢?”这个问句有时候是为了争取认同,有时候却意在否定,要判准到底该说“yes”或“no”,还得拈拈对方的性格、语言惯性,西方人和东方人打交道就经常陷入这样的困惑。
  最简单的男女交往也有类似情境,过去常有这样的笑话,女人说“不要”的时候就是“要”。不过,时代变了,千万不要误信旧时代的笑话,现在听到这么简单的话就不要多揣测,当女人说“不要”的时候,万万不可反面思考,以免惹上骚扰官司。
  话听懂了,不表示“听进了”,后者牵涉听话之后的行动或主张。长辈累积一辈子的经验教诲,晚辈大概没有听不懂的,问题是,听懂了之后却未必愿意依言而行,这叫人的“自由意志”,属于天生而来。大凡人从小到大要经历过几次“叛逆期”,也由此确立“自己”。
  此外,人的生理(大脑)结构中有各种特殊的自我保护机制。“偏听”绝对不只是权力者的特殊僻性,而是人人皆备的人性。这是老天爷给人类的礼物,所谓祸福相倚,上帝对凡人绝不是不计代价的仁慈,过度发展上天的礼物即成“刚愎自用”,超过生理自我防卫的界限,而成“性格缺陷”了。
  不要小看这种缺陷,耳朵装不进他人声音的人,其实是孤单甚至可怜的,因为他的“唯我”反应,必然激发别人的防卫机制,让他愈想达成的目的愈达不到。
  “聆听”遂成为一门格外重要的功课,特别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里。因为社交网络的发达,任何人都可以透过网络说话给任何人听,即使那些听你话语的人是谁、在哪你都不知道。人人都可以因为上传一张猫猫狗狗或哭或笑的娃儿的照片而爆红,连吃顿饭举座都凑热闹拿起手机拍张照、打个卡,公告周知这家饭馆、这道菜好吃不好吃。每个人都这么急切地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结果却是大多数的声音是不被听懂、遑论听到的。
  曾经在一个饭局里,餐厅美、气氛佳、菜肴高贵,宾主尽名人,尽管没有人拿起手机拍特色餐点,但个个争抢发言,奇特的是所言主题天马行空,毫不相关,有人大谈媒体生态的恶化,就有人狂聊教育崩坏的重要;有人炫耀自己人脉跨江湖,就有人转弯要谈艺术文化。而且,同一时间发“声”,没人理睬自己的话题是否打断了别人的主题,也没人理睬别人是否接续自己的言语。你连切入插个嘴的机会都无,只得再闷头啖菜,所有的声音如过“耳”云烟,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餐会如此“热烈”,完全不必费脑筋思考自己是否需要想点什么聊聊。
  这个特殊的经验,让我体会到为什么这个社会“沟通”这么困难,曾经被长辈教训“有耳没嘴”的囝仔(小孩,闽南方言),如今成了“有嘴无耳”的中老年,当“不听”成了习惯,连“偏听”都显得奢侈。
  新媒体时代连“各说各话”都能在网络发扬光大。过去,陆港民众来台观光,对台湾“扣应”节目印象深刻,从(各国)元首到外星人什么人都能骂,还彼此对骂,实在嫌吵了关上电视跑跑网络,还有一片清静的空间。
  不过,自开年3月之后,网络上的清静都愈渐压缩,各路立场不一的网友乡民从激动的各自表达立场,到愤怒的各自表达情绪,相互洗版叫阵后互删脸友。“翻脸(友)不认人”这句老俗语立刻有了新媒时代的新解。
  众声喧哗,乱中有序,是咱们习惯了的生活,骤然成了序中有乱,“路过”(即游行)旋即“占领”(比如“立法院”);打退了,“占领”又成“路过”,街头突袭仿佛成了周末消遣,路过区内风风火火,路过区外忧心不已,谁也不听谁的,“善意”这两个字在彼此的字典里渐渐模糊。难过吗?教你两个关键词:“路过了没?”“翻脸了吗?”只要掌握这两个通关密语,大抵还是可以在各区通行无阻。
  朋友如此讥笑我:“言论市场有你这种蝙蝠,还有真理吗?”我的回答是:“真理从我的字典里模糊了,现在我的字典里有两个别人没有的字:聆听。”
  夏珍
  (曾任《中国时报》总编辑,时报周刊社长,现任风传媒总主笔;曾出版《宋楚瑜中兴纪事》等13本著作)
其他文献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日本,一直积极从事力促慈禧归政光绪的“保皇”活动。当北方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清王朝政治顿时一片混乱,康、梁认为时机已到,决定“武装勤王”,即用武力救护光绪皇帝,使其重新执掌大权。年轻的维新志士唐才常,主动承担这个危险而艰巨的任务。  唐才常是张之洞创办的武昌两湖书院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优秀,很得张之洞器重,曾参与维新运动,维新失败后到日本留学,仍积极参加康、梁的各种“保皇
2002年8月底,结束了在北京和敬府宾馆5个月的单独关押后,我被转到炮局看守所。  进大门时,被武警呵斥“冲墙蹲下”,脱光衣服检查,并且像电影里一样举着一块写着名字的牌子前后左右拍了一通照片。除此之外,并无传说中的暴打。  这是一间十三四平方米的囚室。先是一道比正常屋门稍矮的密封钢门,门的上方有一个用黑布挡住的观察孔,用来监视室内押犯的活动。第二道是铁栅门,有点像工艺粗糙的早期防盗门,门的下方有个
巫师们说,队服是很重要滴,当“橙衣军团”荷兰大变身,穿上梦幻蓝,挥洒郁金香,闲庭信步,万箭穿心,5粒炮弹敲得西班牙满地找牙,斗牛士挨了一顿饱揍。  神啊,赛后,俺使劲睁了睁惺忪睡眼,那不是西班牙队吧,斗牛士咋丢掉大红袍,换成白色投降服?有网友恳切地总结:老西的这套球衣款式与中国队太过相似,以至于也踢出了和中国队一样耻辱的比分。  赵匡胤对此亲切地笑了,他和老弟赵光义在踢球时,队服问题从来不轻率。赵
1992 年5 月,年逾古稀还依然坚守工作岗位的海伦·托马斯,在白宫外接受一个电视采访  “海伦·托马斯是谁?”一位北京的资深媒体人在听到这个名字后反问道;“我不是特别了解她的事”,同一天,《星岛日报》常驻纽约的首席记者这般回复《中国新闻周刊》。  这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专门发表的声明中评价了这位在同行眼中已然开始陌生的传奇人物,“海伦是一名真正的先驱。她参加了自肯尼迪总统以来历任总统的新闻发布
2013年6月底,刚刚履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下简称海协会)会长不久的陈德铭行程安排很紧张。6月21日,陈德铭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上海东郊宾馆举行两会领导人第九次会谈。此前不久,陈德铭刚前往上海市青浦区福寿园拜谒汪道涵先生陵墓。他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最近还去了郑成功的故乡——福建南安石井镇。  会谈刚结束从上海回到北京,陈德铭又参加了商务部与世贸组织等主办的“全球价值链与经济结构调整
历史上,美国外交战略总在“扩张”和“收缩”之间摇摆。最近前白宫官员写了本书,题目是《Maximalist》,讲的就是从杜鲁门到奥巴马在外交上的表现,结论是:吸取了小布什的全球反恐战争中美国投入巨大、损失惨重的教训,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奉行战略“收缩”,实施“靠后指挥”,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中逐步脱身,对卷入新老冲突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  近期,针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批评不绝于耳,主要是指责奥巴
本笃辞职,教廷会变吗?  本笃十六世的辞职突如其来,毫无征兆。  2月11日,他在辞职声明中告老称病,挂印而去,成为近六百年来首位辞职的教皇。梵蒂冈发言人称,在当前的情况下,教皇将继续任职到2月28日晚上8时,而新教皇可能将于3月31日复活节前选出。  通常来说,教皇这个职业如无意外皆为终身,本笃十六世的前任就是以84岁高龄在办公室内去世的。2010年,当一些人抨击教皇包庇虐童神父时,当评论家预测
威廉·黑格。  53岁的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有过多次接触。4年前,他就开始担任英国外交大臣,并于一年后在伦敦与到访的当时还是副总理的李克强见过面。他对李克强的最深刻印象是,李克强的勤奋和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专注,还有在面对记者时的坦率。眼下,他非常关注李克强和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正在推动的改革。  对于刚刚结束的李克强总理对英国的访问,黑格称李克强总理和卡梅伦首相的会晤是当今世界
房子是宋太花了心思装修的,从图纸的修改到与装修队的争吵,经历无数返工,才合了处女座的意。入住的时候,偏偏一纸调令把宋太下放到郊区,顶着房贷亏空的宋太只得忍痛将房子出租。  对中介,宋太坚持报出了一万元的天价,“一分钱不让,还得是年付”。另外,对租客也是有要求的,起码是本科学历长相端正工作体面有住房的,“呃,最后一条就算了,有住房就不来租房了。”  挂出去俩月,宋太一个看房电话都没接过,想降价,脸上
4月以来,地方政坛进入活跃期。作为各地政情的风向标,书记、省长的活动往往具有指向意义。今年4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各地绝对的主题。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是调研日程最为密集的一位。4月8日至12日,罗志军在镇江句容茅山镇调研。4月16、17日,在东海县、赣榆县调研。4月19、20日,到扬州、泰州调研。4月24、25日,又转战宿迁调研。直到“五一”节前的4月28、29日,罗志军还在南通市调研。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