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路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防治和处理起到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量的增加。载重汽车的增多对公路路基和路面的质量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公路路面的破坏十分普遍,不断降低了道路的服务水平,更加影响到了行车的安全。
二、实例介绍
某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形式,轻车道为:上面层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上基层30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39cm石灰稳定碎石;重车道为:上面层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上基层30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39cm二灰稳定碎石。该高速公路运行4年多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路面病害。
三、沥青路面病害成因
1、车辙
车辙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二十多年来国内外道路技术工作者为此作了大量工作,目前仍是沥青路面存在的重要病害。公路建成交付使用后,在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道路的行使质量和服务能力逐渐下降。路面产生损坏的形式有很多种,对路面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有的一种破坏形式,它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以及气候(高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永久性变形,表现为沿行车轮迹产生纵向的带状凹槽,严重时车辙的两侧会有突起形变,造成路面使用性能更加恶化。
国外有的以车辙深度10mm、13mm和15mm作为临界值。一旦车辙深度超过规定要求,就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维护。我国沥青路面破损分类分级中规定车辙小于25mm为轻车辙,大于25mm为重车辙,《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中规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养护质量标准为15mm。一般认为车辙深度在8mm以下对行车不会造成不舒适感;在8~10mm为车辙形成阶段;10~20mm为病害发展阶段;20mm以上为破坏阶段。
车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发生沥青面层以下包括路基在内各结构层的永久变形,叫做结构性车辙,另一种是沥青混凝土的流动变形,在高温条件下,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累积形成车辙,叫做流动性车辙。还有一种是非正常的车辙,它是由于沥青面层本身压密造成的。
(1)外因:
1)路面维修造成车辆单车道逆向行驶,许多载重汽车降低了车速,一般达到40~50公里/小时,使荷载作用时间较原来成倍的延长,按照时间变形的累积原理,使路面变形明显加快。
2)超限超载车辆的大幅增加,使沥青路面在短时期内就变得比较严重。高速公路重车比例不断增加,超限使公路养护维修费用每年成倍增加。
3)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内因:
1)基层局部松散、整体性不好容易产生沉陷车辙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局部松散或强度差基层上的沥青面层首先会产生垂直形变,并导致沥青面层的平整度迅速下降,轮下面层底部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一旦底面层受拉断裂破坏,轮迹带上的沥青面层逐渐产生下凹形变,形成较严重的车辙。
2)沥青面层孔隙较大,容易透水,水进入沥青混凝土并滞留其中,在汽车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动水压力,有压力的水对集料表面的沥青膜产生冲刷,使沥青膜剥落,集料没有沥青的粘结,骨架失稳,在车轮荷载作用下,粗集料向两侧移动形成轮迹两侧的隆起,产生车辙。
2、裂缝
(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冬季突然大幅降温引起的沥青面层产生低温收缩裂,二是由于半刚性基层或路基的反射开裂而引起的对应裂缝。
1)沥青面层低温收缩裂缝;寒冷季节温度骤降,位于路面中层的沥青结构层直接受到气候的影响,当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凝土面层就会产生收缩形变。
2)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对应裂缝:沥青路面另一种主要开裂形式是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引起的对应裂缝,半刚性基层材料,由于组成材料的性质使其在强度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微小的干缩裂缝,这些裂缝潜伏在基体之中,当半刚性基层所处的环境温度降低时,基体产生温度收缩应变,应变大于材料的容许应变时,基体材料从原生微裂处开始扩展,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基体开裂总是从半刚性材料表面或内部的原生微裂缝处开始扩展,由于基层开裂的应力集中,形成了一个应力较大的薄弱面,当面层产生温度收缩应力时,上下应力在薄弱面处重叠,路面面层也产生开裂,直到贯通。
(2)纵向裂缝。路面产生纵向裂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这种纵向裂缝多发生在半填半挖段,加宽路段或者高填方路段,二是冻胀产生的纵向裂缝,多发生在低填或挖方路段。路线经过潮湿路段,路堤两侧有路表水工地基中含水量较大,地基中水分迁移至路堤两侧下的地基中,在含水量的变化及冻融循环作用下,使路堤两侧受水浸入地基的承载力较低,而中部承载力较大,使路堤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堤两侧边部产生外倾式沉降,在路面上产生宽度较大的纵向裂缝,路堤位于坡面上,在缓坡坡面上的路堤,类似于处于洼地的路堤,雨季雨水容易透入路堤边部下地基的上部土层中,并使其承载能力急剧下降,上侧边部地基承载能力的急剧下降使其上路堤产生显著外倾式沉降并将路面掰开,从而产生纵向裂缝,在这种情况下,纵向裂缝往往仅发生在行车道或超车道路面上。路堤边部压实度不足,路基边部压实度不足,其实际密实度与路堤中部的密实度有显著的差异,降雨期间,雨水从路肩和边坡坡面等处侵入路堤边部,雨水一旦侵入密实度小的土体,使土体进一步密实,路堤边部产生沉降,导致边部路面产生纵向裂缝。
四、路面病害处理方法
1、灌缝、封缝
灌缝、封缝是为了阻止地表水进入出现的裂缝中,灌缝、封缝适用于处理不活动的已经相对稳定的裂缝和正在温度及车辆荷载下发展的裂缝。
(1)灌缝:由于路面基层结构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因而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射裂缝,为防止雨水冲刷作用下裂缝的继续扩展,及时对反射裂缝进行灌缝处理。目前,我国常采用灌缝方法有:普通热沥青灌缝、SBR改性乳化沥青灌缝、路面裂缝密封胶修补裂缝和压浆法修补裂缝。
(2)“压缝带”封缝: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之一,道路早期裂缝多以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为主。对沥青路面采用“压缝带”处理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沥青路面裂缝的措施,对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在盐(津)水(富)公路k48+000—k50+000路段油路预防性养护中就开始试用了“魁道”压缝带,经过两年多的使用观察效果较好。无需任何机械设备的投入,在不改变裂缝原有结构的情況下可直接沿裂缝贴上去,施工完成后,立即可开放交通。
(3)增设聚酯玻纤布:为了有效根除基层反射裂缝所产生的拉应力对路面的影响,对有病害但基层强度较好地段,采取将路面铣刨,在基层表面喷洒热沥青,贴聚酯玻纤布,再在上面铺筑沥青面层。
2、坑槽修补
由于油路面基层施工过程中局部质量控制不严,路面会出现局部龟裂逐步形成松散、坑槽,针对路面出现的局部破坏如坑槽、松散等,常采用的修补方法是:热补法、就地热再生法、热拌冷补法和冷拌冷补法。
(1)路面基层结构未变形、强度充足路段时:过去常采用热补法,通常的做法是将破坏区域内的旧沥青料全部清除,然后再用新热沥青混合料填补,这种方法可以保证修补质量,但大量的旧沥青混合料被废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许多标段进行了废料回收研究,将废旧沥青混合料回收集中堆放,到一定数量后应用沥青再生拌和技术进行再生利用。有的标段进行了冷补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使用冷补添加剂、稀释剂(柴油)、沥青、集料组成的混合料修补路面。有的标段还购买了“就地热再生机械”等进行路面修补。
(2)路面基层结构强度不足或已破坏路段时:将已破坏的路面基层清除到基层底,整平。根据坑槽面积大小采取不同的压实机械(压路机或冲击夯、平板夯)压实,根据原有的基层厚度确定摊铺两层或三层水稳碎石与原基层高度一致,分层压石密实达到压实度要求,水稳基层养生7天。喷洒粘层油后铺筑油面层。
3、路表(封层)处置
在路面养护生产过程中除对坑槽进行规范的修补外,对坑槽较多和水损坏比较严重的路段采用路面表面封层处理。常用的路表封层措施有:雾状封层、稀浆封层、碎石封层、沥青表处、刮油封层等。
(1)雾状封层:沥青路面的很多病害都是由于水渗透的原因造成的,有效的预防路面进水是非常必要的,而路面雾封层技术措施是一种很直接、有效和经济的预防性养护措施。雾封层就是在沥青面层上喷洒一层薄薄的、高渗透性的高分子改良乳化沥青,以形成一层严密的防水层将路面封闭,起到隔水防渗、保护路面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路面的水破坏,增大路面集料间的粘结力,同时减少由于空气和水渗透引起的表层沥青老化问题,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以及改善外观等作用。
(2)稀浆封层:沥青路面经过使用,路面基层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通车年限的增加,路面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疲劳龟裂、坑洞等病害。稀浆封层是由良好级配的集料(细砂和矿粉构成)和乳化沥青构成的混合物通过专用喷洒器均匀地喷洒在路面上的一层封层,它具有防水、防滑、耐磨等性能以及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作用。稀浆封层对原路面条件有一定要求,原路面基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施工表面平整且无坑洞等病害。因此为了使稀浆封层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事先对路面病害进行处理,车辙较深路段可先进行车辙修补。稀浆封层预防养护措施,还将会使旧路面焕然一新。
五、沥青路面病害的预防措施
1、处理好地基
首先,水田、沼泽、淤泥地段等软土地基要处理彻底,其次是路基分层填筑和压实得好,使路基尽可能均匀,防止不均匀沉陷、桥头跳车,特别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地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减少裂缝的数量,同时显著延缓裂缝出现的时间。
2、保证基层施工质量
首先要保证半刚性基层原材料质量,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及足够的龄期,防止基层网状开裂破坏反射到面层,造成面层出现网状开裂。
3、保证沥青面层施工质量
首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原材料的质量,近几年来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实践证明,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是处治和延缓路面车辙的有效方法,也能提高改善路面的通行功能,第二点是良好的材料组成设计,其次是摊铺质量,包括摊铺厚度均匀,压实度达标等。
4、交通和环境控制
在夏季特别高温的时段封闭部分路段的货车交通,管制重载车通行,并开辟高温时段不渠化通行的重载车避让公路;同时要强化对高速公路的速度低限控制,超速影响交通安全,低速影響交通通畅,加剧高温季节路面的车辙破坏,也应该严格控制。从防止车辙的角度而言,在高速公路上通行的车速一般不允许低于50km/h,应严格防止出现有些路段的车速降低到40km/h以下。
六、沥青路面的养护措施
1、严格控制超载车辆
车辆的超限超载严重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缩短公路使用寿命,导致公路出现车辙、坑槽、拥包、泛油、沉陷,严重的会引起恶性交通事故,破坏沿线设施、机械式损坏路面和路基等,因此控制车辆超载是首要任务。
2、做好路面及路肩的防排水并做好路肩的日常养护工作
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承载力值降低,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路基滑动产生裂缝,另外填料若为弱膨胀土,如施工中未做处理,渗水后含水量变化,也会导致裂缝产生。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接着一些碎裂的小块面层或基层材料被车轮带走,而逐步形成坑洞,并不断的扩大,最后形成坑槽,而且雨水渗入会使下层沥青与石料剥离,在水作用下沥青膜剥落,上泛引起表层泛油。
3、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要及时尽早处治,它能减少后期的大中修次数和费用,并能保证路面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能力。
七、结束语
做好沥青路面的病害控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病害的修复,另外一方面是要加强路面施工和养护工作,每一步操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才能有效降低路面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金安,李福普,陈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对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量的增加。载重汽车的增多对公路路基和路面的质量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公路路面的破坏十分普遍,不断降低了道路的服务水平,更加影响到了行车的安全。
二、实例介绍
某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形式,轻车道为:上面层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上基层30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39cm石灰稳定碎石;重车道为:上面层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上基层30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39cm二灰稳定碎石。该高速公路运行4年多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路面病害。
三、沥青路面病害成因
1、车辙
车辙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二十多年来国内外道路技术工作者为此作了大量工作,目前仍是沥青路面存在的重要病害。公路建成交付使用后,在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道路的行使质量和服务能力逐渐下降。路面产生损坏的形式有很多种,对路面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有的一种破坏形式,它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以及气候(高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永久性变形,表现为沿行车轮迹产生纵向的带状凹槽,严重时车辙的两侧会有突起形变,造成路面使用性能更加恶化。
国外有的以车辙深度10mm、13mm和15mm作为临界值。一旦车辙深度超过规定要求,就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维护。我国沥青路面破损分类分级中规定车辙小于25mm为轻车辙,大于25mm为重车辙,《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中规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养护质量标准为15mm。一般认为车辙深度在8mm以下对行车不会造成不舒适感;在8~10mm为车辙形成阶段;10~20mm为病害发展阶段;20mm以上为破坏阶段。
车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发生沥青面层以下包括路基在内各结构层的永久变形,叫做结构性车辙,另一种是沥青混凝土的流动变形,在高温条件下,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累积形成车辙,叫做流动性车辙。还有一种是非正常的车辙,它是由于沥青面层本身压密造成的。
(1)外因:
1)路面维修造成车辆单车道逆向行驶,许多载重汽车降低了车速,一般达到40~50公里/小时,使荷载作用时间较原来成倍的延长,按照时间变形的累积原理,使路面变形明显加快。
2)超限超载车辆的大幅增加,使沥青路面在短时期内就变得比较严重。高速公路重车比例不断增加,超限使公路养护维修费用每年成倍增加。
3)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内因:
1)基层局部松散、整体性不好容易产生沉陷车辙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局部松散或强度差基层上的沥青面层首先会产生垂直形变,并导致沥青面层的平整度迅速下降,轮下面层底部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一旦底面层受拉断裂破坏,轮迹带上的沥青面层逐渐产生下凹形变,形成较严重的车辙。
2)沥青面层孔隙较大,容易透水,水进入沥青混凝土并滞留其中,在汽车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动水压力,有压力的水对集料表面的沥青膜产生冲刷,使沥青膜剥落,集料没有沥青的粘结,骨架失稳,在车轮荷载作用下,粗集料向两侧移动形成轮迹两侧的隆起,产生车辙。
2、裂缝
(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冬季突然大幅降温引起的沥青面层产生低温收缩裂,二是由于半刚性基层或路基的反射开裂而引起的对应裂缝。
1)沥青面层低温收缩裂缝;寒冷季节温度骤降,位于路面中层的沥青结构层直接受到气候的影响,当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凝土面层就会产生收缩形变。
2)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对应裂缝:沥青路面另一种主要开裂形式是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引起的对应裂缝,半刚性基层材料,由于组成材料的性质使其在强度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微小的干缩裂缝,这些裂缝潜伏在基体之中,当半刚性基层所处的环境温度降低时,基体产生温度收缩应变,应变大于材料的容许应变时,基体材料从原生微裂处开始扩展,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基体开裂总是从半刚性材料表面或内部的原生微裂缝处开始扩展,由于基层开裂的应力集中,形成了一个应力较大的薄弱面,当面层产生温度收缩应力时,上下应力在薄弱面处重叠,路面面层也产生开裂,直到贯通。
(2)纵向裂缝。路面产生纵向裂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这种纵向裂缝多发生在半填半挖段,加宽路段或者高填方路段,二是冻胀产生的纵向裂缝,多发生在低填或挖方路段。路线经过潮湿路段,路堤两侧有路表水工地基中含水量较大,地基中水分迁移至路堤两侧下的地基中,在含水量的变化及冻融循环作用下,使路堤两侧受水浸入地基的承载力较低,而中部承载力较大,使路堤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堤两侧边部产生外倾式沉降,在路面上产生宽度较大的纵向裂缝,路堤位于坡面上,在缓坡坡面上的路堤,类似于处于洼地的路堤,雨季雨水容易透入路堤边部下地基的上部土层中,并使其承载能力急剧下降,上侧边部地基承载能力的急剧下降使其上路堤产生显著外倾式沉降并将路面掰开,从而产生纵向裂缝,在这种情况下,纵向裂缝往往仅发生在行车道或超车道路面上。路堤边部压实度不足,路基边部压实度不足,其实际密实度与路堤中部的密实度有显著的差异,降雨期间,雨水从路肩和边坡坡面等处侵入路堤边部,雨水一旦侵入密实度小的土体,使土体进一步密实,路堤边部产生沉降,导致边部路面产生纵向裂缝。
四、路面病害处理方法
1、灌缝、封缝
灌缝、封缝是为了阻止地表水进入出现的裂缝中,灌缝、封缝适用于处理不活动的已经相对稳定的裂缝和正在温度及车辆荷载下发展的裂缝。
(1)灌缝:由于路面基层结构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因而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射裂缝,为防止雨水冲刷作用下裂缝的继续扩展,及时对反射裂缝进行灌缝处理。目前,我国常采用灌缝方法有:普通热沥青灌缝、SBR改性乳化沥青灌缝、路面裂缝密封胶修补裂缝和压浆法修补裂缝。
(2)“压缝带”封缝: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之一,道路早期裂缝多以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为主。对沥青路面采用“压缝带”处理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沥青路面裂缝的措施,对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在盐(津)水(富)公路k48+000—k50+000路段油路预防性养护中就开始试用了“魁道”压缝带,经过两年多的使用观察效果较好。无需任何机械设备的投入,在不改变裂缝原有结构的情況下可直接沿裂缝贴上去,施工完成后,立即可开放交通。
(3)增设聚酯玻纤布:为了有效根除基层反射裂缝所产生的拉应力对路面的影响,对有病害但基层强度较好地段,采取将路面铣刨,在基层表面喷洒热沥青,贴聚酯玻纤布,再在上面铺筑沥青面层。
2、坑槽修补
由于油路面基层施工过程中局部质量控制不严,路面会出现局部龟裂逐步形成松散、坑槽,针对路面出现的局部破坏如坑槽、松散等,常采用的修补方法是:热补法、就地热再生法、热拌冷补法和冷拌冷补法。
(1)路面基层结构未变形、强度充足路段时:过去常采用热补法,通常的做法是将破坏区域内的旧沥青料全部清除,然后再用新热沥青混合料填补,这种方法可以保证修补质量,但大量的旧沥青混合料被废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许多标段进行了废料回收研究,将废旧沥青混合料回收集中堆放,到一定数量后应用沥青再生拌和技术进行再生利用。有的标段进行了冷补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使用冷补添加剂、稀释剂(柴油)、沥青、集料组成的混合料修补路面。有的标段还购买了“就地热再生机械”等进行路面修补。
(2)路面基层结构强度不足或已破坏路段时:将已破坏的路面基层清除到基层底,整平。根据坑槽面积大小采取不同的压实机械(压路机或冲击夯、平板夯)压实,根据原有的基层厚度确定摊铺两层或三层水稳碎石与原基层高度一致,分层压石密实达到压实度要求,水稳基层养生7天。喷洒粘层油后铺筑油面层。
3、路表(封层)处置
在路面养护生产过程中除对坑槽进行规范的修补外,对坑槽较多和水损坏比较严重的路段采用路面表面封层处理。常用的路表封层措施有:雾状封层、稀浆封层、碎石封层、沥青表处、刮油封层等。
(1)雾状封层:沥青路面的很多病害都是由于水渗透的原因造成的,有效的预防路面进水是非常必要的,而路面雾封层技术措施是一种很直接、有效和经济的预防性养护措施。雾封层就是在沥青面层上喷洒一层薄薄的、高渗透性的高分子改良乳化沥青,以形成一层严密的防水层将路面封闭,起到隔水防渗、保护路面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路面的水破坏,增大路面集料间的粘结力,同时减少由于空气和水渗透引起的表层沥青老化问题,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以及改善外观等作用。
(2)稀浆封层:沥青路面经过使用,路面基层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通车年限的增加,路面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疲劳龟裂、坑洞等病害。稀浆封层是由良好级配的集料(细砂和矿粉构成)和乳化沥青构成的混合物通过专用喷洒器均匀地喷洒在路面上的一层封层,它具有防水、防滑、耐磨等性能以及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作用。稀浆封层对原路面条件有一定要求,原路面基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施工表面平整且无坑洞等病害。因此为了使稀浆封层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事先对路面病害进行处理,车辙较深路段可先进行车辙修补。稀浆封层预防养护措施,还将会使旧路面焕然一新。
五、沥青路面病害的预防措施
1、处理好地基
首先,水田、沼泽、淤泥地段等软土地基要处理彻底,其次是路基分层填筑和压实得好,使路基尽可能均匀,防止不均匀沉陷、桥头跳车,特别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地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减少裂缝的数量,同时显著延缓裂缝出现的时间。
2、保证基层施工质量
首先要保证半刚性基层原材料质量,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及足够的龄期,防止基层网状开裂破坏反射到面层,造成面层出现网状开裂。
3、保证沥青面层施工质量
首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原材料的质量,近几年来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施工实践证明,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是处治和延缓路面车辙的有效方法,也能提高改善路面的通行功能,第二点是良好的材料组成设计,其次是摊铺质量,包括摊铺厚度均匀,压实度达标等。
4、交通和环境控制
在夏季特别高温的时段封闭部分路段的货车交通,管制重载车通行,并开辟高温时段不渠化通行的重载车避让公路;同时要强化对高速公路的速度低限控制,超速影响交通安全,低速影響交通通畅,加剧高温季节路面的车辙破坏,也应该严格控制。从防止车辙的角度而言,在高速公路上通行的车速一般不允许低于50km/h,应严格防止出现有些路段的车速降低到40km/h以下。
六、沥青路面的养护措施
1、严格控制超载车辆
车辆的超限超载严重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缩短公路使用寿命,导致公路出现车辙、坑槽、拥包、泛油、沉陷,严重的会引起恶性交通事故,破坏沿线设施、机械式损坏路面和路基等,因此控制车辆超载是首要任务。
2、做好路面及路肩的防排水并做好路肩的日常养护工作
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承载力值降低,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路基滑动产生裂缝,另外填料若为弱膨胀土,如施工中未做处理,渗水后含水量变化,也会导致裂缝产生。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接着一些碎裂的小块面层或基层材料被车轮带走,而逐步形成坑洞,并不断的扩大,最后形成坑槽,而且雨水渗入会使下层沥青与石料剥离,在水作用下沥青膜剥落,上泛引起表层泛油。
3、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要及时尽早处治,它能减少后期的大中修次数和费用,并能保证路面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能力。
七、结束语
做好沥青路面的病害控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病害的修复,另外一方面是要加强路面施工和养护工作,每一步操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才能有效降低路面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金安,李福普,陈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对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