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静催眠药物是指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睡眠的所有化学药品的总称,它包括抗组织胺类药物、巴比妥类药物、抗抑郁药、苯丙二氮卓类和非苯丙二氮卓类。当用于诱导和维持睡眠时,这些药物称为安眠药。
所有镇静催眠药物均具有增加睡眠的作用,但是,不同睡眠药物对睡眠和机体的影响并不相同,有着各自的独特性。这些药物可能作用于入睡的潜伏期,或延长睡眠时间,也可对睡眠质量、睡梦和次日的工作能力产生影响。所谓入睡的潜伏期,是指从上床睡觉到真正入睡(慢波睡眠的第1期开始后5分钟)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在睡眠研究和睡眠评估中的一个很常用的指标。
这些药物尽管对睡眠影响的途径可以不同,但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作用于其引起的多种反应过程,包括焦虑、去抑制、镇静和睡眠。目前使用的安眠药,大致可分为四类:1、巴比妥类药物;2、苯二氮杂卓类药物;3、非苯二氮杂卓类药物;4、抗抑郁药物。下面将这四类药物归纳如下。
【巴比妥类安眠药】 具有强烈的睡眠促进作用。20世纪初开始被广泛使用。巴比妥药物起效后再继续服用的话,疗效会逐渐减弱。有些人为了睡眠就要增加剂量(即产生了耐药性),这样不断地增量,结果造成白天也不得不服药,即“催眠药依赖性”。以后只要停药,就会产生强烈的不良适应,也就是说此类药物有效果的同时也有反作用,因此,最近已不太使用。
【苯二氮杂卓类安眠药】是开发较早,解除不安的药物。由于催眠力强,故做为安眠药使用至今。因其毒性小,安全可靠,仍是目前安眠药类中的主流。短效类代表性的药物有三唑仑(海尔神)、咪唑安定(速眠安),服用半小时就出现效果,药物作用为3~4小时,适用于入睡困难者;长效类有:地西泮(安定)、氯硝安定等,服用后也很快起效,药物作用时间可达24小时,因此适用于失眠早醒者,不过次日会有昏沉感;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效类有:艾司唑仑(舒乐安定)、阿普唑仑(佳静安定)、氯氮卓(利眠宁)。一般的安眠药,如果长期持续服用,体内会产生耐药性,难以见效。而这类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连续使用也不会降低疗效,即使没了效果,也无需加速增量。并且,这类药物过去是作为消除不安的药物被开发的,具有白天服用也安全的优点。从人类大脑的发生学角度看,它作用于控制食欲,它也叫“睡眠导入药”,不管多么安全的药,如果过量服用也会产生危险,必须按医生所指示的剂量服用。
【唑吡旦类安眠药】唑吡旦是一种非苯二氮杂卓类安眠药。国内已销售的药物有思诺思。它是快速起效剂,对诱导睡眠和维持睡眠均有良好的作用。似乎对睡眠各期的作用较轻,因此被认为是诱导自然睡眠。适用于失眠的短期治疗,处方用量长不应超过一个月。唑吡旦的可能副作用最为常见的是白天思睡和头昏、头晕,发生率为1%~2%。这些副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容易出现。常用剂量服用后不会影响白天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唑吡旦类安眠药物不适宜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病人,因为该药可加重呼吸暂停。
【抗抑郁类药】当失眠与抑郁症并存时,通常推荐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该类药物包括:多塞平(多虑平)、盐酸曲唑酮(又名美舒郁)、曲米帕明和阿米替林等等。
理想的安眠药应当是:能快速诱导睡眠;不妨碍自然的睡眠结构;能确保足量的高质量睡眠,睡醒后没有后遗作用;病人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没有“延续效应”。失眠症是多症状的疾病,各种症状的强度不同,所以理想安眠药的治疗范围应当很宽,无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应该能够控制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并且,理想的安眠药应当不引起药物依赖,也不会使失眠症加重,停药后也没有其他的停药反应如思诺思等。当然,这种严格和全面的条件目前很难达到。
来自临床的调查发现,许多睡眠障碍患者普遍存在不重视对症治疗的现象,尤其是80%左右的中老年患者往往不寻病因而盲目服用镇静催眠药,结果导致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又因此而引发药物成瘾症,痛苦不堪,备受折磨。
一般认为,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着重于对症治疗以消除病因;因病而需服催眠药者,更应掌握短时、小量和交替使用为主的原则。我们认为,安眠药以不用或少用为好,长期服用安眠药弊多利少。
有七种人不宜服用安眠药
◆ 孕妇忌服安眠药。有的安眠药可能使胎儿畸形,还可能出现新生儿哺乳困难、黄疸和嗜睡。
◆ 哺乳期妇女。如在哺乳期服用安眠药,安眠药的成分可能转移到母乳内,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母亲在哺乳期中服用安眠药,需避免授乳。
◆ 年老体弱者。因为如果药物白天残留较大,会有头晕和走路不稳等副作用,可能给年纪大、身体较弱者带来危险。
◆ 有心脏、肝脏及肾脏障碍者。安眠药主要在肝脏转化,由肾脏排除,肝肾疾病患者不宜服用安眠药。
◆ 睡眠呼吸障碍者。安眠药能加深中枢抑制,所以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或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不宜服用安眠药。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重症肌无力患者。这些患者服安眠药症状会急剧恶化。
◆ 喝酒后不宜服用安眠药。酒精和安眠药一样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不要同时使用,以免中枢神经过度抑制造成伤害。
专家提醒
安眠药治疗失眠的效果虽然好,安全范围也较大,但是如果超过正常治疗剂量或长期使用正常治疗量都可形成药物依赖(即成瘾)。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安定、利眠宁、硝基安定、去甲羟基安定、甲基三唑氯安定等;此外还有眠尔通、安眠酮、导眠能等药物。这些药物在体内会受到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作用,患者服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及作用部位,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发挥催眠作用,然后这些药物在肝药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被破坏,它的作用就消失了。如果患者经常服用某种安眠药,这些药物就会促使肝药酶产生增多,产生的“耐受性”。
责编:赵继才[email protected]
所有镇静催眠药物均具有增加睡眠的作用,但是,不同睡眠药物对睡眠和机体的影响并不相同,有着各自的独特性。这些药物可能作用于入睡的潜伏期,或延长睡眠时间,也可对睡眠质量、睡梦和次日的工作能力产生影响。所谓入睡的潜伏期,是指从上床睡觉到真正入睡(慢波睡眠的第1期开始后5分钟)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在睡眠研究和睡眠评估中的一个很常用的指标。
这些药物尽管对睡眠影响的途径可以不同,但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作用于其引起的多种反应过程,包括焦虑、去抑制、镇静和睡眠。目前使用的安眠药,大致可分为四类:1、巴比妥类药物;2、苯二氮杂卓类药物;3、非苯二氮杂卓类药物;4、抗抑郁药物。下面将这四类药物归纳如下。
【巴比妥类安眠药】 具有强烈的睡眠促进作用。20世纪初开始被广泛使用。巴比妥药物起效后再继续服用的话,疗效会逐渐减弱。有些人为了睡眠就要增加剂量(即产生了耐药性),这样不断地增量,结果造成白天也不得不服药,即“催眠药依赖性”。以后只要停药,就会产生强烈的不良适应,也就是说此类药物有效果的同时也有反作用,因此,最近已不太使用。
【苯二氮杂卓类安眠药】是开发较早,解除不安的药物。由于催眠力强,故做为安眠药使用至今。因其毒性小,安全可靠,仍是目前安眠药类中的主流。短效类代表性的药物有三唑仑(海尔神)、咪唑安定(速眠安),服用半小时就出现效果,药物作用为3~4小时,适用于入睡困难者;长效类有:地西泮(安定)、氯硝安定等,服用后也很快起效,药物作用时间可达24小时,因此适用于失眠早醒者,不过次日会有昏沉感;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效类有:艾司唑仑(舒乐安定)、阿普唑仑(佳静安定)、氯氮卓(利眠宁)。一般的安眠药,如果长期持续服用,体内会产生耐药性,难以见效。而这类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连续使用也不会降低疗效,即使没了效果,也无需加速增量。并且,这类药物过去是作为消除不安的药物被开发的,具有白天服用也安全的优点。从人类大脑的发生学角度看,它作用于控制食欲,它也叫“睡眠导入药”,不管多么安全的药,如果过量服用也会产生危险,必须按医生所指示的剂量服用。
【唑吡旦类安眠药】唑吡旦是一种非苯二氮杂卓类安眠药。国内已销售的药物有思诺思。它是快速起效剂,对诱导睡眠和维持睡眠均有良好的作用。似乎对睡眠各期的作用较轻,因此被认为是诱导自然睡眠。适用于失眠的短期治疗,处方用量长不应超过一个月。唑吡旦的可能副作用最为常见的是白天思睡和头昏、头晕,发生率为1%~2%。这些副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容易出现。常用剂量服用后不会影响白天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唑吡旦类安眠药物不适宜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病人,因为该药可加重呼吸暂停。
【抗抑郁类药】当失眠与抑郁症并存时,通常推荐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该类药物包括:多塞平(多虑平)、盐酸曲唑酮(又名美舒郁)、曲米帕明和阿米替林等等。
理想的安眠药应当是:能快速诱导睡眠;不妨碍自然的睡眠结构;能确保足量的高质量睡眠,睡醒后没有后遗作用;病人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没有“延续效应”。失眠症是多症状的疾病,各种症状的强度不同,所以理想安眠药的治疗范围应当很宽,无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应该能够控制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并且,理想的安眠药应当不引起药物依赖,也不会使失眠症加重,停药后也没有其他的停药反应如思诺思等。当然,这种严格和全面的条件目前很难达到。
来自临床的调查发现,许多睡眠障碍患者普遍存在不重视对症治疗的现象,尤其是80%左右的中老年患者往往不寻病因而盲目服用镇静催眠药,结果导致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又因此而引发药物成瘾症,痛苦不堪,备受折磨。
一般认为,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着重于对症治疗以消除病因;因病而需服催眠药者,更应掌握短时、小量和交替使用为主的原则。我们认为,安眠药以不用或少用为好,长期服用安眠药弊多利少。
有七种人不宜服用安眠药
◆ 孕妇忌服安眠药。有的安眠药可能使胎儿畸形,还可能出现新生儿哺乳困难、黄疸和嗜睡。
◆ 哺乳期妇女。如在哺乳期服用安眠药,安眠药的成分可能转移到母乳内,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母亲在哺乳期中服用安眠药,需避免授乳。
◆ 年老体弱者。因为如果药物白天残留较大,会有头晕和走路不稳等副作用,可能给年纪大、身体较弱者带来危险。
◆ 有心脏、肝脏及肾脏障碍者。安眠药主要在肝脏转化,由肾脏排除,肝肾疾病患者不宜服用安眠药。
◆ 睡眠呼吸障碍者。安眠药能加深中枢抑制,所以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或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不宜服用安眠药。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重症肌无力患者。这些患者服安眠药症状会急剧恶化。
◆ 喝酒后不宜服用安眠药。酒精和安眠药一样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不要同时使用,以免中枢神经过度抑制造成伤害。
专家提醒
安眠药治疗失眠的效果虽然好,安全范围也较大,但是如果超过正常治疗剂量或长期使用正常治疗量都可形成药物依赖(即成瘾)。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安定、利眠宁、硝基安定、去甲羟基安定、甲基三唑氯安定等;此外还有眠尔通、安眠酮、导眠能等药物。这些药物在体内会受到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作用,患者服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及作用部位,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发挥催眠作用,然后这些药物在肝药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被破坏,它的作用就消失了。如果患者经常服用某种安眠药,这些药物就会促使肝药酶产生增多,产生的“耐受性”。
责编:赵继才[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