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因此,我校在“把学校建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共同愿景激励下,把目光投射到教师生活方式的变革、工作状态的改善上面,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创设互相关心互相交流的校本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一、重建管理制度,营造学习氛围
为了让教师在校本研究的背景下规范而创造性地生活,我们坚持“教师为本”和“指导、服务与保障”的原则,将学习置于管理的核心,逐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校本研究管理体系。
(一)建立扁平高效的管理网络
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有助于组织效能的最大发挥,它也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为了充分发挥校本研究的效能,我校设立了扁平化的二级管理网络:一级是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研究组长为核心的研究领导小组。二级是以学科为主的教研组、以年级为主的备课组、以科研课题为主的课题组组成的研究团队,是校本研究工作的执行部门,具体开展学科研究活动。
在这个管理网络中,我们弱化了领导成员的行政职能,将权力的重心下移,突出了教研组长在校本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由决策层直接到执行层的扁平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实效。
(二)构建科学发展的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的管理制度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建立了健全的系列管理制度。如通过集体备课与个性备课制度使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有机结合。通过对话交流制度形成开放、民主、创新的对话交流机制。建立教学问题累积制度,通过问题交流、问题会诊等方式解决疑难问题。建立教学反思制度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参加校本研究的表现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中,并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机制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创新活动平台,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战场在校内,这里有可利用的相当丰富的资源,只有视学校为学习与发展之所,教师的生活与工作才会被赋予新的色彩。因此,学校围绕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为教师搭建平台,使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成为可能。
(一)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改善心智模式,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改善心智模式”的关键。成长=经验+反思。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反思使教师的经验变成财富。
为了营造一个迫使教师改变心智模式的氛围,我们规定教师每月写两篇教学叙事或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目前我校教师师德反思已从开始疲于应付的肤浅叙事到现在自觉主动的深刻反思,说明我校的师德反思已经完成“被动反思→主动反思→理性反思”的转变历程。抓四点反思已成为我校教学反思的基本特点:即抓妙点反思——点点新意锦上花;抓疑点反思——柳暗花明又一村;抓败点反思——知来者之可追;抓常点反思——看似寻常最奇异。实践证明我校教师由反思找回了自我,他们重拾研究的权杖,正通过处理自己的教学问题行走在通向专家的路上。
(二)以教师对话为增长点,开展团队学习,实现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必须开放自己,加强对话、协作,形成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成长的学习型组织。我们主要以教师论坛为载体,开展各种不同的团队学习,实现教师之间的对话。
①通过“读书沙龙”,让教师交换信息,体现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②通过“课改沙龙”进行深度会谈,激发大家把深藏于心的对课改的看法和思想展示出来,外显教师的缄默知识。③通过“案例解读”引领教师围绕某个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与看法,有利于课改成果的提升。④通过“成果论坛”让教师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吸取失败的教训,有利于课改成果的推广。
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文化氛围,让组织中的每个人的情感、信息、能力、问题都向他人开放。每个人都愿意互相学习,互相汲取,每个人在组织中感到绝对重要,同时又绝对安全。学习和成长成为教师生活的关键词。
(三)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进行系统思考,落实专业引领
我们在实践中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进行系统思考,实行专业引领。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水平、教师任教的不同学科,对教师分类、分层、分段培训,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校本培训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梯队结构,从而落实隐性和显性的专业引领。
隐性的专业引领主要通过读书来实现,学校为了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开展了“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显性的专业引领主要通过专家、学者、校内骨干教师的指导来实现,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听课、评课、答疑等。学校努力给教师创造走近名家的机会,使他们在与专家、名师互动的平台上,开阔视野,充实自己。
(四)以复合型平台为链接点,倡导自我超越,聚合学习效益
学习型团队的真谛就是教师在其中逐渐实现心灵的潜移默化,活出生命的意义。构建复合型学习平台更能催化团队学习效益的核变,更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成长,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1.建立教师博客,拓展研究时空
为了给教师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我校建立了“教师博客”网站,通过“案例在线”、“理论广场”、“名师课堂”等栏目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它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帮助与支持,使教师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滋养。
2.开展案例研究,形成研究特色
具有“教、学、研、训”合一的案例研究能聚合集体智慧,促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引领完成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从2005年5月开始,我们在教育叙事、教育网志、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运用先导小组引领、教研组连环跟进、全校辐射与持续发展的策略扎实开展了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在2006年5月召开的湖北省校本研究“教学案例与课例协作研究项目启动暨经验交流会议”上,我校的全体语文教师给大会提供了一次原生态的别具一格的案例研究观摩活动,让所有参会者看到了教师职业生命的闪光。会后参会代表自发撰文说他们看到了校本研究的前景。
研究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校本研究是“唤醒”,它是唤醒教师沉睡的生命感和价值感的过程;校本研究是“体验”,它是让教师体验教育教学和生命拓展提升的过程;校本研究是“创造”,是教师对新课程个性解读和实施的过程;校本研究是“文化”,是一种在长满思想和充满智慧的田野中孕育,拓展、升华的文化。在这片丰美的沃野上,学习型组织在不断成长,组织中的个人也在不断成长……
一、重建管理制度,营造学习氛围
为了让教师在校本研究的背景下规范而创造性地生活,我们坚持“教师为本”和“指导、服务与保障”的原则,将学习置于管理的核心,逐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校本研究管理体系。
(一)建立扁平高效的管理网络
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有助于组织效能的最大发挥,它也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为了充分发挥校本研究的效能,我校设立了扁平化的二级管理网络:一级是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研究组长为核心的研究领导小组。二级是以学科为主的教研组、以年级为主的备课组、以科研课题为主的课题组组成的研究团队,是校本研究工作的执行部门,具体开展学科研究活动。
在这个管理网络中,我们弱化了领导成员的行政职能,将权力的重心下移,突出了教研组长在校本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由决策层直接到执行层的扁平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实效。
(二)构建科学发展的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的管理制度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建立了健全的系列管理制度。如通过集体备课与个性备课制度使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有机结合。通过对话交流制度形成开放、民主、创新的对话交流机制。建立教学问题累积制度,通过问题交流、问题会诊等方式解决疑难问题。建立教学反思制度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参加校本研究的表现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中,并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机制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创新活动平台,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战场在校内,这里有可利用的相当丰富的资源,只有视学校为学习与发展之所,教师的生活与工作才会被赋予新的色彩。因此,学校围绕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为教师搭建平台,使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成为可能。
(一)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改善心智模式,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改善心智模式”的关键。成长=经验+反思。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反思使教师的经验变成财富。
为了营造一个迫使教师改变心智模式的氛围,我们规定教师每月写两篇教学叙事或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目前我校教师师德反思已从开始疲于应付的肤浅叙事到现在自觉主动的深刻反思,说明我校的师德反思已经完成“被动反思→主动反思→理性反思”的转变历程。抓四点反思已成为我校教学反思的基本特点:即抓妙点反思——点点新意锦上花;抓疑点反思——柳暗花明又一村;抓败点反思——知来者之可追;抓常点反思——看似寻常最奇异。实践证明我校教师由反思找回了自我,他们重拾研究的权杖,正通过处理自己的教学问题行走在通向专家的路上。
(二)以教师对话为增长点,开展团队学习,实现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必须开放自己,加强对话、协作,形成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成长的学习型组织。我们主要以教师论坛为载体,开展各种不同的团队学习,实现教师之间的对话。
①通过“读书沙龙”,让教师交换信息,体现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②通过“课改沙龙”进行深度会谈,激发大家把深藏于心的对课改的看法和思想展示出来,外显教师的缄默知识。③通过“案例解读”引领教师围绕某个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与看法,有利于课改成果的提升。④通过“成果论坛”让教师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吸取失败的教训,有利于课改成果的推广。
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文化氛围,让组织中的每个人的情感、信息、能力、问题都向他人开放。每个人都愿意互相学习,互相汲取,每个人在组织中感到绝对重要,同时又绝对安全。学习和成长成为教师生活的关键词。
(三)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进行系统思考,落实专业引领
我们在实践中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进行系统思考,实行专业引领。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水平、教师任教的不同学科,对教师分类、分层、分段培训,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校本培训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梯队结构,从而落实隐性和显性的专业引领。
隐性的专业引领主要通过读书来实现,学校为了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开展了“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显性的专业引领主要通过专家、学者、校内骨干教师的指导来实现,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听课、评课、答疑等。学校努力给教师创造走近名家的机会,使他们在与专家、名师互动的平台上,开阔视野,充实自己。
(四)以复合型平台为链接点,倡导自我超越,聚合学习效益
学习型团队的真谛就是教师在其中逐渐实现心灵的潜移默化,活出生命的意义。构建复合型学习平台更能催化团队学习效益的核变,更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成长,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1.建立教师博客,拓展研究时空
为了给教师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我校建立了“教师博客”网站,通过“案例在线”、“理论广场”、“名师课堂”等栏目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它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帮助与支持,使教师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滋养。
2.开展案例研究,形成研究特色
具有“教、学、研、训”合一的案例研究能聚合集体智慧,促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引领完成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从2005年5月开始,我们在教育叙事、教育网志、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运用先导小组引领、教研组连环跟进、全校辐射与持续发展的策略扎实开展了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在2006年5月召开的湖北省校本研究“教学案例与课例协作研究项目启动暨经验交流会议”上,我校的全体语文教师给大会提供了一次原生态的别具一格的案例研究观摩活动,让所有参会者看到了教师职业生命的闪光。会后参会代表自发撰文说他们看到了校本研究的前景。
研究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校本研究是“唤醒”,它是唤醒教师沉睡的生命感和价值感的过程;校本研究是“体验”,它是让教师体验教育教学和生命拓展提升的过程;校本研究是“创造”,是教师对新课程个性解读和实施的过程;校本研究是“文化”,是一种在长满思想和充满智慧的田野中孕育,拓展、升华的文化。在这片丰美的沃野上,学习型组织在不断成长,组织中的个人也在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