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重头戏,影片《辛亥革命》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这一部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影片却出现了一处极为严重的语文错误。影片中有一处情节令人难忘:几个粗犷豪放的纤夫,你推我拉,阔步前行,奋力将一只只竹筏放入水中,竹筏上立着一面面大旗,旗上分别大书“陕西光複”“湖南光複”“贵州光複”“江西光複”……这一面面飞舞的大旗上无一例外都写着“光複”。此处“光複”实为大谬,应写成“光複”。
“複”和“後”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区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複”归入衣部,释其本义为“重衣”。汉代刘熙《释名》日:“有里日複,无里日複。”可见“複”即有里子的衣服。后又引申出“重复”义,故“重复”“复习”中的“复”,对应的繁体当写为“複”。而“複”在《说文解字》中则被归入彳部,本义为“往来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往而仍来”,即去了别处又回来。后引申出“恢复”义,故“恢复”“收复”“光复”中的“复”,对应的繁体当写为“後”。
所谓“光後”,是指收复旧有领土,恢复以前的政权,即收复旧土、恢复故国。据我们考察,“光復”一词始见于东汉末。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了《英雄记》中吕布写给萧建的一封书信,信中说道:“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復洛京。”“光復洛京”即指收复东汉首都洛阳。《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在奏疏中写道:“诚宜远图庙算,大存经略,光後旧京,疆理华夏……”其中的“光復旧京”也指收复故都(即西晋的首都)洛阳。
值得指出的是,“光復”一词所具有的收复旧土、恢复故国义,在面对异族压迫之时,往往会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由于满汉对立,在清代及民国史料中,“光復”频繁出现。崇祯帝自缢后,明朝灭亡,满清入关。此时福王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清史稿·李清传》记载李清见南明朝廷“朝政日坏,官方大乱”,于是上书说:“大仇未雪,凡乘国难以拜官者,义将惭恸入地,宜急更前辙,以图光復。”希望南明朝廷改弦易辙,痛改前非,收复大明江山。《清史稿·洪秀全传》则记载太平军攻破南京后,洪秀全祭拜明太祖陵墓,不无得意地说:“不肖子孙洪秀全得光復我大明先帝南部疆土,登极南京,一遵洪武元年祖制。”洪秀全认为自己收复了大明的南部疆土,足以告慰明太祖。清末民初的革命家章炳麟则在《革命道德说》中将“光復”所具有的民族主义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吾所谓革命者,非革命也,日光復也。光後中国之种族也,光後中国之州郡也,光複中国之政权也,以此光復之实而被以革命之名。”章炳麟所谓的“革命”不是普通的革命,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解放,是光复中国的“种族”“州郡”“政权”的革命。
有意思的是,清未有个著名的革命团体就叫“光復会”,它的誓言是“光復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从誓言中就能清晰地看到“光復”所蕴涵的强烈的民族解放色彩。清末尚秉和《辛壬春秋·革命源流第三十三上》记载了“光復会”的源起:陶成章回国后“即与(徐)锡麟组织秘密会党名日‘復古会’,时蔡元培创设‘同志会’,成章说之,遂与‘復古会’合,即世所称‘光復会’也”。即陶成章与徐锡麟创建了“復古会”,而蔡元培创建了“同志会”,于是陶成章劝说蔡元培将“同志会”与“複古会”合并,于是成立了“光複会”。
电影《辛亥革命》是纪念辛亥百年的重头戏,“光複”一误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语言形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4]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5]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一(6]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複”和“後”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区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複”归入衣部,释其本义为“重衣”。汉代刘熙《释名》日:“有里日複,无里日複。”可见“複”即有里子的衣服。后又引申出“重复”义,故“重复”“复习”中的“复”,对应的繁体当写为“複”。而“複”在《说文解字》中则被归入彳部,本义为“往来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往而仍来”,即去了别处又回来。后引申出“恢复”义,故“恢复”“收复”“光复”中的“复”,对应的繁体当写为“後”。
所谓“光後”,是指收复旧有领土,恢复以前的政权,即收复旧土、恢复故国。据我们考察,“光復”一词始见于东汉末。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了《英雄记》中吕布写给萧建的一封书信,信中说道:“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復洛京。”“光復洛京”即指收复东汉首都洛阳。《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在奏疏中写道:“诚宜远图庙算,大存经略,光後旧京,疆理华夏……”其中的“光復旧京”也指收复故都(即西晋的首都)洛阳。
值得指出的是,“光復”一词所具有的收复旧土、恢复故国义,在面对异族压迫之时,往往会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由于满汉对立,在清代及民国史料中,“光復”频繁出现。崇祯帝自缢后,明朝灭亡,满清入关。此时福王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清史稿·李清传》记载李清见南明朝廷“朝政日坏,官方大乱”,于是上书说:“大仇未雪,凡乘国难以拜官者,义将惭恸入地,宜急更前辙,以图光復。”希望南明朝廷改弦易辙,痛改前非,收复大明江山。《清史稿·洪秀全传》则记载太平军攻破南京后,洪秀全祭拜明太祖陵墓,不无得意地说:“不肖子孙洪秀全得光復我大明先帝南部疆土,登极南京,一遵洪武元年祖制。”洪秀全认为自己收复了大明的南部疆土,足以告慰明太祖。清末民初的革命家章炳麟则在《革命道德说》中将“光復”所具有的民族主义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吾所谓革命者,非革命也,日光復也。光後中国之种族也,光後中国之州郡也,光複中国之政权也,以此光復之实而被以革命之名。”章炳麟所谓的“革命”不是普通的革命,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解放,是光复中国的“种族”“州郡”“政权”的革命。
有意思的是,清未有个著名的革命团体就叫“光復会”,它的誓言是“光復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从誓言中就能清晰地看到“光復”所蕴涵的强烈的民族解放色彩。清末尚秉和《辛壬春秋·革命源流第三十三上》记载了“光復会”的源起:陶成章回国后“即与(徐)锡麟组织秘密会党名日‘復古会’,时蔡元培创设‘同志会’,成章说之,遂与‘復古会’合,即世所称‘光復会’也”。即陶成章与徐锡麟创建了“復古会”,而蔡元培创建了“同志会”,于是陶成章劝说蔡元培将“同志会”与“複古会”合并,于是成立了“光複会”。
电影《辛亥革命》是纪念辛亥百年的重头戏,“光複”一误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语言形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4]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5]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一(6]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