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能否落地全在人心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yd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朝广东省肇庆路总管潘文郁从小就发誓要秉承父志,做一名好官。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潘文郁到肇庆端州(今属广东肇庆)走马上任后,看到当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于是决定微服私访,了解情况。走访了当地几个长者后,潘文郁才知道这都是西江水惹的祸。
  原来肇庆位于广东省西江干流中下游,每年西江汛期,洪水都会蔓延到田地,咆哮的洪水冲毁了老百姓辛辛苦苦播种的农作物,还冲毁不少民房。当地由于长期受洪水的祸害,民不聊生,村民走的走,搬的搬,端州就越来越贫困。
  了解民情后,潘文郁命手下贴出告示,说要在端州一带修筑河道来防洪排涝。告示一贴出,百姓纷纷抱怨说:“这个总管肯定是为了充政绩才这样做的,有力气不去管种田,跑去修河……”
  面对百姓的质疑,潘文郁没有气馁,而是亲自到各家各户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把修筑河道的利弊一一和百姓解释,并根据当时的工价给参与修河道的百姓发补助。老百姓看到有工錢挣,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修河道的工作中去。可是修了一段时间后,工作的劳累让百姓很不满,百姓就不大愿意去干了。
  面对这种情况,潘文郁没有下达“不修河就治罪”的强制命令,而是给百姓打气:“修河虽然很累,但是修好后,我们就不会再遭受洪灾了,尤其是后代的子孙更能免除这一灾害。和造福后人相比,我们这点儿累是不是也挺值得呢?”百姓觉得有理,再次投入到修河工作中。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开沟修河的大工程在潘文郁的带领下顺利完成。
  次年雨季,雷鸣电闪,大雨滂沱,西江水猛涨,水位超过了历年的警戒线,西江再次告急。端州人看着西江上的滔滔洪水,心里忐忑不安,担忧洪涝灾害会想往年一样再度袭来。可当人们头顶竹帽、身披蓑衣出来观看时,惊喜地发现往年横扫端州的洪水缓缓地流入了新修的河道,农田得以保护,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幸福笑靥。此后遇到干旱的时候,村民又可以从河中引水灌溉農田,真是一举两得。直到现在,端州一带的百姓仍受益于这条河道,风调雨顺。
  初战告捷,这给了潘文郁极大的鼓舞。为了加强防汛功能,潘文郁又组织老百姓修筑另一座大堤,百姓非常敬重潘文郁,得知要修堤,整个端州的男女老少都自觉参加到修堤的工程中。大堤修好后,当地的百姓更加安全了,几乎每年都能平安地度过汛期。
  在端州任官期间,潘文郁还组织修缮了龙母庙,架起了石桥,至今古迹犹存。就这样,潘文郁名闻两广,恩德流传后世。当地人赞他“筑西堤以障压西流,迹著端州,老父至今称威其事”。
  可见,当一个百姓原本不太理解的惠民工程出现时,也正是考验为官者能力的时刻:强硬颁布政令固然能快速召集力量,但不一定能让人心服口服,只有循循善诱,让百姓知道这项工程是为民谋福,才能使工程发挥出最佳效果。这一点尤其值得当今为官者借鉴。
  编 辑/夏 涵
其他文献
秦惠文王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在秦国变法近二十年的商鞅车裂灭族。然而奇怪的是,秦惠文王并没有对商鞅的新法采取任何措施,也就是杀其人而不废其法,这是为何呢?  因为秦惠文王是反对商鞅其人,并不反对商鞅变法。为何秦惠文王要反对商鞅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私仇,第二是因为忌惮。  当年商鞅在推行变法的时候,身为太子的秦惠文王触犯了法律,执法刚正严苛的商鞅便拿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作为
张居正死时只有57岁。他为什么死得那么早?主流说法是他死于痔疮发作。万历九年(1581年),从张居正故乡来了一位民间医师,给辗转卧榻的张居正治病。他给出的方子对痔疮治疗效果不错,但也极大损害了张居正的健康,张居正在奏章中说自己“数日以来,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这不像是痔疮发作。那么,张居正到底死于什么呢?  要想搞清楚这一点,首先要知道当时的人是如何治疗痔疮的:他们使用一种叫“
1946年初的某一天,盟军驻东京宪兵司令部门口来了一个身着和服的老头儿,从他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脚步和每次迈步时的痛苦表情中,不难看出他已时日无多。然而,他面对接待他的美军军官说的两句话,立刻把全场都惊着了。第一句是:“我是来自首的,我觉得我有资格成为甲级战犯。”第二句是:“如果由我来当(日本陆军)总参谋长,根本轮不到你们今天在这里耀武扬威。”  这个跑到盟军宪兵司令部自首的老头儿,就是在终战时已经
梁山好汉在排定座次后,一时太平无事。一日,宋江在报上看到当地人才市场将在某月某日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心中不由暗喜:我水泊梁山众兄弟个个身怀绝技,何不派他们去人才市场走一遭呢?  那日,人才市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来招聘的单位也可谓五花八门,行行皆有,但仍是僧多粥少。这不免也让梁山众好汉们心里没底。  “这不是黑旋风李逵吗?哎呀,还有拼命三郎石秀、霹雳火秦明。太好了,还面试什么,我们讨债公司要定你们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西汉丞相去世,丞相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此时的汉文帝刘恒逐渐熟悉了朝政,知道此时天下是动不如静,丞相有没有能力并不重要,反正底下有十三曹等官员分任着国家机器的每个零件,有他们在,这个国家就不会停止运转。但是丞相这个位置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坐的,必须找一个有足够威望的人才行。汉文帝想了想,觉得还是曾担任过右丞相的周勃最合适。于是汉文帝决定,让周勃回来继续接任丞相一职。  周勃这次回
贾诩这个在三国职场上叱咤风云的业务骨干、公司精英,其实在年轻的时候走到大街上,没几个人认识他。他之所以能够在人才众多的三国职场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才华外,更得益于他善于分析形势、审时度势。  某年,贾诩因病辞职,和一群人回家,结果路上碰到一伙势力很大的地方组织。贾诩和同行的人都被俘虏了,这伙人准备活埋了他们。  贾诩盘算着请谁当救兵,算来算去,算到了当时威震西北的段太尉。其实,段太尉跟贾诩八竿子打
据《坚瓠秘集》记载,明嘉靖年间,绍兴有个秀才叫张益。一天晚上他昏昏欲睡时,看见两只苍蝇飞了进来,停在桌子上,瞬间变成两个人,而且越长越大,最终两人长得有七八尺高,还伸出手慢慢向他身上摸来。  张益目睹此景,吓呆了,以为这两人要害自己,没想到这两人一人抱住他的脑袋,一人抱住他的脚,拼命拽。张益觉得自己的身子不断被拉长,最后“长与屋等”。两人比画了一下,似乎觉得还不够,于是分别站在屋子的对角,继续拽,
绍兴三年(1133年),张杭出生于父亲张浚在战争前线的官衙。绍兴五年,宋高宗向金投降乞和,一大批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纷纷被贬官,因抗金有功被升为宰相的父亲张浚也被罢相,贬居永州(今湖南永州),年仅五岁的张栻随父迁往谪地。  仕途上的滑坡让张浚有了更多时间花在对张杖的教育上。让人欣慰的是,张栻从小聪明伶俐,好学善悟,是一棵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张浚亲授他《易经》,十四五岁的他竟能有所领悟。  宋孝宗即位第
曹操在赤壁大败后十分不服气,写信到处宣扬:“我是因为军队发生瘟疫,所以才烧船自退的,绝不是让周瑜打败的。”曹操虽极力否定失败,但仍决定报仇,准备逮着机会再和东吴水军一决高低。因此他灰头土脸逃回许都后,在建安十四年(209年)春暖花开时节驻军谯地,“作轻舟,治水军”,开始了二下江南的准备工作。  两年后,曹操出兵西北,征讨对象是马超、韩遂。赤壁之战时就有传言,说这两个人贼心不死,准备袭击许都,断曹操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后人也常认为三国是英雄辈出的辉煌时代。然而,三国除了文韬武略,还充满了杀戮、血腥和痛苦的呻吟。  曹操名诗《蒿里行》是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按照他的说法,全国只有1%的人还活着。这显然不合情理,1%仅仅是曹操的猜测,也混杂有夸张的艺术手法。但一斑窥豹,三国的确是人口锐减的时代。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