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股疝在妇女中多见,极易嵌顿和绞窄,但股疝的诊断有时并不容易,因为股疝疝块小,妇女皮下脂肪厚,有时很难看出肿块。笔者结合临床和局部解剖理论,探讨下腹壁浅静脉曲张作为诊断股疝的辅助线索,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股疝 下腹壁浅静脉典张 辅助线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054
股疝是疝囊经股环、股管而自卵圆窝突出形成的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约占腹外疝的5%。
妇女多见的主要原因有:①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至股管上口宽大松弛故而易发病;②妊娠等情况下腹内压增高使下坠的腹腔内脏经股环进入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是股疝的诱因;③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使股管几乎垂直向下,疝内容物似直线状下坠。
股疝及易嵌顿和绞窄:原因是疝内容物垂直下坠入股管,一但出卵圆窝后,却突转向前,形成一锐角,再加之周围韧带坚韧,因此股疝极容易嵌顿。在腹外疝中,股疝嵌顿者最多,高达60%。股疝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但股疝的诊断有时并不容易,因为股疝疝块小,妇女皮下脂肪厚,有时很难看出肿块,所以妇女患有肠梗阻时,一定要检查大腿根部。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多数股疝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壁浅静脉曲张,并常以此作为诊断股疝的辅助线索,现从理论角度做一探索,供同行参考。
股鞘是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在股动、静脉周围所形成的筋膜鞘。股鞘漏斗形,长约3~4cm,由两个纵行纤维隔将鞘腔分为外、中、内三个格。外侧格容纳股动脉,中间格容纳股静脉、内侧格即股管。
股管长约1~2cm。管内有少许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股管的上口称股环,其直径为0.8~1.0cm。股环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陷窝韧带;外侧与股静脉相邻。股管的下端为盲端,对向卵圆窝。当股疝形成时,疝囊很容易对股静脉形成压迫,股疝在卵圆窝处也很容易对大隐静脉的根部形成压迫。大隐静脉的根部有五条属支,其中腹壁浅静脉由腹前壁下部的浅静脉汇集而成。故股疝常表现为腹前壁下部的浅静脉曲张是有理论依据的,如图1。
笔者总结2005年10月~2008年10月股疝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39~61岁,合并下腹壁静脉曲张7例,虽然比例不足47%,但作为诊断股疝的一项辅助线索还是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关键词 股疝 下腹壁浅静脉典张 辅助线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054
股疝是疝囊经股环、股管而自卵圆窝突出形成的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约占腹外疝的5%。
妇女多见的主要原因有:①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至股管上口宽大松弛故而易发病;②妊娠等情况下腹内压增高使下坠的腹腔内脏经股环进入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是股疝的诱因;③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使股管几乎垂直向下,疝内容物似直线状下坠。
股疝及易嵌顿和绞窄:原因是疝内容物垂直下坠入股管,一但出卵圆窝后,却突转向前,形成一锐角,再加之周围韧带坚韧,因此股疝极容易嵌顿。在腹外疝中,股疝嵌顿者最多,高达60%。股疝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但股疝的诊断有时并不容易,因为股疝疝块小,妇女皮下脂肪厚,有时很难看出肿块,所以妇女患有肠梗阻时,一定要检查大腿根部。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多数股疝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壁浅静脉曲张,并常以此作为诊断股疝的辅助线索,现从理论角度做一探索,供同行参考。
股鞘是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在股动、静脉周围所形成的筋膜鞘。股鞘漏斗形,长约3~4cm,由两个纵行纤维隔将鞘腔分为外、中、内三个格。外侧格容纳股动脉,中间格容纳股静脉、内侧格即股管。
股管长约1~2cm。管内有少许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股管的上口称股环,其直径为0.8~1.0cm。股环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陷窝韧带;外侧与股静脉相邻。股管的下端为盲端,对向卵圆窝。当股疝形成时,疝囊很容易对股静脉形成压迫,股疝在卵圆窝处也很容易对大隐静脉的根部形成压迫。大隐静脉的根部有五条属支,其中腹壁浅静脉由腹前壁下部的浅静脉汇集而成。故股疝常表现为腹前壁下部的浅静脉曲张是有理论依据的,如图1。
笔者总结2005年10月~2008年10月股疝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39~61岁,合并下腹壁静脉曲张7例,虽然比例不足47%,但作为诊断股疝的一项辅助线索还是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