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沉默的螺旋原理对于网络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此传播学原理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曲折的发展,但是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在社会中始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永远不会消失。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发展
一、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1、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
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它比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那些传统媒介都要高出一个维度,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我们的传统媒介是什么样的媒介形式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始终是一种以机构为元素的传播系统,从活字印刷到书刊出版再到广播电视,形式上虽然有了很多变化,但它都是从机构加以运行的。而这种机构的运行在社会运作过程中,就要受到强力者的控制和把握,所以总有少数人把它作为一个传播工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很少能够为社会大众自由的分享。而互联网恰恰激活了比机构更为基本的社会基本要素——个人,使每个人都成为这个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可以自由的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来表达、交流,进行各种创造。每个人在互联网营造的空間里以相对虚拟的身份自由的交流意见,而较少的受到强力外在因素的干扰。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无限的平台。这种平台上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无论是大机构还是个人,核心价值都能在上面尽情的发挥。在这种平台上,资源共享、公平、交互、快捷、身份虚拟从而信息来源广泛。
2、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开拓了传播学原理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他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机构性力量,这是他真正的意义。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介,产生与兴起的时间都比较短,较印刷时代来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成熟,互联网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并迅速介人人们的生活,发展速度极快,渗透到现代人的衣食住行中,人们由以往的摸不清互联网是什么到现在生活处处离不开互联网,经历的时间并不久。互联网正给人际传播带来深刻的变化。从表层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深层次来看,互联网更是给人们思维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从三十多年前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到现在互联网全球性的扩展和建构,互联网一直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相比于其他媒介使用更方便,传播更广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作为人际传播的媒介和交往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的特征
1、公众意见的强塑和意见环境多样的并存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传播联动促成了公众意见的强塑。在互联网背景下,虽然精英化的生产方式已经出现衰败的迹象但是我们依然对此笃信和坚持。媒体对受众进行议程设置,对公众意见的形成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个人在权威媒体面前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个人在互联网中的意见表达往往也受到大众传播媒介意见的影响。以纽约时报为例,虽然纽约时报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影响力减退,经济收益也迅速下滑。但是纽约时报在西方新闻界和社会眼中仍然是新闻专业组织的楷模,它的品质、专业组织的表现是有口皆碑的,所以从内容制造的角度看它仍然是传统新闻生产、内容生产的一个高峰。这种权威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意见下,意见不同的人们趋于沉默,意见相同的人们则更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作用也渐渐体现出来。人对孤独的恐惧,个人对强势意见的支持,对意见未来趋势的评估,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意愿等等是沉默的螺旋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多数媒体报道的类似性产生了共鸣的结果,同类信息重复连续传播产生累积的效果,从而营造了优势意见的意见气候。因为网络媒体没有独立的采编队伍,它采用的多是传统新闻媒体的消息,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广泛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上报道的内容雷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他们所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这些意见可以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在网络媒介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在公众接受新闻信息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感的压力和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表达意见时多采用媒体重复出现和多次使用的词汇,并产生判断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映,于是网络媒体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控制舆论的社会机制,而这一控制机制也是“沉默螺旋”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之一。从社会整体来看,群体的压力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现阶段,网络既是一种媒体,属于新闻传播工具,同时,更广泛程度来看,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而这一空间本质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舆论的形成规律来看,网络传播具有和其他传统媒体传播联动促成舆论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公开的意见变成公众意见。例如在“陈永洲事件”前期,新快报对陈永洲的支持导致了网络空间中对陈永洲的一致同情。
2、群体压力消弱但未消失
网络传播在互动过程中具有匿名性,人们可以通过发表匿名的意见来获取自由的快感,摆脱被孤立的感觉。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个人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得比在现实社会中更为大胆。因为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无视社会规范的存在,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违背社会规范。在没有更多监视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有可能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更有可能做一种相对于现实社会更加真实的自我。网络传播只是提供给人们机会,以人们渴望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所以即使一个人的意见与主流意见不一致,他也敢于在互联网上表达。人们在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有所减弱,也就消弱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发生的前提条件。
网络言论的匿名性,使一些与主流意见不同的声音也在网络中出现,并不代表人们对被群体孤立恐惧的消失。根据人的社会心理的一般规律:人对社会孤独的恐惧并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如今在网络空间里,网络社群成为许多网民交往的空间,正是因为网络中个体的惧怕孤独,想要和群体联系在一起,网上社区和论坛才会应运而生。网络的虚拟成分,并非绝对的虚拟,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匿名面具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世界的人。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址,在多数情况下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着自己固定的网络平台,有着比较稳定的网络交流群体团体,每一个网名的背后都存在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没一条网络评论背后都有一个真实而又确定的网络IP地址。当然在无关痛痒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追查你的IP地址,但是一但触及到法律或做出危害国家事情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匿名也就不复存在了。例如艳照门的发布者,最终也是被警方追查到了他的相关资料。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言论依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M].北京:大众传播出版社.2003.
[2]卢卫.2014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综述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协会.2015.
[3]杨晓冬著.沉默的螺旋与web2.0时代[M].北京:大众传播出版社.2008.
[4]余利花.论互联网中的"沉默的螺旋"[J].当代传播.2005(04).
[5]李蓉著.网络哄客现象透视[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发展
一、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1、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
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它比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那些传统媒介都要高出一个维度,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我们的传统媒介是什么样的媒介形式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始终是一种以机构为元素的传播系统,从活字印刷到书刊出版再到广播电视,形式上虽然有了很多变化,但它都是从机构加以运行的。而这种机构的运行在社会运作过程中,就要受到强力者的控制和把握,所以总有少数人把它作为一个传播工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很少能够为社会大众自由的分享。而互联网恰恰激活了比机构更为基本的社会基本要素——个人,使每个人都成为这个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可以自由的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来表达、交流,进行各种创造。每个人在互联网营造的空間里以相对虚拟的身份自由的交流意见,而较少的受到强力外在因素的干扰。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无限的平台。这种平台上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无论是大机构还是个人,核心价值都能在上面尽情的发挥。在这种平台上,资源共享、公平、交互、快捷、身份虚拟从而信息来源广泛。
2、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开拓了传播学原理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他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机构性力量,这是他真正的意义。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介,产生与兴起的时间都比较短,较印刷时代来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成熟,互联网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并迅速介人人们的生活,发展速度极快,渗透到现代人的衣食住行中,人们由以往的摸不清互联网是什么到现在生活处处离不开互联网,经历的时间并不久。互联网正给人际传播带来深刻的变化。从表层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深层次来看,互联网更是给人们思维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从三十多年前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到现在互联网全球性的扩展和建构,互联网一直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相比于其他媒介使用更方便,传播更广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作为人际传播的媒介和交往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的特征
1、公众意见的强塑和意见环境多样的并存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传播联动促成了公众意见的强塑。在互联网背景下,虽然精英化的生产方式已经出现衰败的迹象但是我们依然对此笃信和坚持。媒体对受众进行议程设置,对公众意见的形成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个人在权威媒体面前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个人在互联网中的意见表达往往也受到大众传播媒介意见的影响。以纽约时报为例,虽然纽约时报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影响力减退,经济收益也迅速下滑。但是纽约时报在西方新闻界和社会眼中仍然是新闻专业组织的楷模,它的品质、专业组织的表现是有口皆碑的,所以从内容制造的角度看它仍然是传统新闻生产、内容生产的一个高峰。这种权威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意见下,意见不同的人们趋于沉默,意见相同的人们则更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作用也渐渐体现出来。人对孤独的恐惧,个人对强势意见的支持,对意见未来趋势的评估,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意愿等等是沉默的螺旋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多数媒体报道的类似性产生了共鸣的结果,同类信息重复连续传播产生累积的效果,从而营造了优势意见的意见气候。因为网络媒体没有独立的采编队伍,它采用的多是传统新闻媒体的消息,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广泛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上报道的内容雷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他们所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这些意见可以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在网络媒介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在公众接受新闻信息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感的压力和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表达意见时多采用媒体重复出现和多次使用的词汇,并产生判断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映,于是网络媒体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控制舆论的社会机制,而这一控制机制也是“沉默螺旋”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之一。从社会整体来看,群体的压力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现阶段,网络既是一种媒体,属于新闻传播工具,同时,更广泛程度来看,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而这一空间本质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舆论的形成规律来看,网络传播具有和其他传统媒体传播联动促成舆论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公开的意见变成公众意见。例如在“陈永洲事件”前期,新快报对陈永洲的支持导致了网络空间中对陈永洲的一致同情。
2、群体压力消弱但未消失
网络传播在互动过程中具有匿名性,人们可以通过发表匿名的意见来获取自由的快感,摆脱被孤立的感觉。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个人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得比在现实社会中更为大胆。因为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无视社会规范的存在,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违背社会规范。在没有更多监视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有可能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更有可能做一种相对于现实社会更加真实的自我。网络传播只是提供给人们机会,以人们渴望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所以即使一个人的意见与主流意见不一致,他也敢于在互联网上表达。人们在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有所减弱,也就消弱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发生的前提条件。
网络言论的匿名性,使一些与主流意见不同的声音也在网络中出现,并不代表人们对被群体孤立恐惧的消失。根据人的社会心理的一般规律:人对社会孤独的恐惧并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如今在网络空间里,网络社群成为许多网民交往的空间,正是因为网络中个体的惧怕孤独,想要和群体联系在一起,网上社区和论坛才会应运而生。网络的虚拟成分,并非绝对的虚拟,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匿名面具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世界的人。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址,在多数情况下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着自己固定的网络平台,有着比较稳定的网络交流群体团体,每一个网名的背后都存在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没一条网络评论背后都有一个真实而又确定的网络IP地址。当然在无关痛痒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追查你的IP地址,但是一但触及到法律或做出危害国家事情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匿名也就不复存在了。例如艳照门的发布者,最终也是被警方追查到了他的相关资料。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言论依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M].北京:大众传播出版社.2003.
[2]卢卫.2014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综述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协会.2015.
[3]杨晓冬著.沉默的螺旋与web2.0时代[M].北京:大众传播出版社.2008.
[4]余利花.论互联网中的"沉默的螺旋"[J].当代传播.2005(04).
[5]李蓉著.网络哄客现象透视[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