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两种现象:一类学生自人学以来,接受十二年的系统语文教育。到毕业了,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自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和审美意识;另一类学生功课优秀,走上好的工作岗位,但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很有可能就是中学时代那几本教科书,此后与文学和文化名著绝缘。这样的中学语文课是否有失职之嫌?
我认为文学鉴赏正是改变这种现象的最好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鉴于此,探讨怎样对待文学鉴赏课及怎样上好文学鉴赏课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众所周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我认为用写作的方式来促进阅读的进行,既巩固扩大了文学鉴赏训练的成果,也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必要手段。在这里,“读”是目的,是归宿;“写”是手段,是方式。“读”是阅读、理解、鉴赏;“写”则是要促进学生的阅读。本文就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通过读书笔记的训练方式促使学生研读文本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写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研读文本的有效方法。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指:
1 圈点笔记
阅读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标记各种符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仔细寻味,发掘文本丰富内蕴,从而养成学生细读、品读名著的习惯。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画出作者四次写哭,思考为何都不同。第一次“外祖母一把搂人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第二次“(贾母)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第三次“(王熙凤)便用帕拭泪”:第四次“宝玉满面泪痕泣道……”让学生由表及里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圈画,旨在引导学生做细心的读者。
2 批语笔记
阅读中,让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训练时可模仿名家,如金圣叹点评《水浒传》、脂砚斋批语《红楼梦》。学生在仔细研读文本后,写出了许多贴切的批语。在鉴赏《红楼梦》时,文章在写王熙凤出场时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有学生评道:此处构思精巧,与其说是褒赞,毋宁说是贬抑。颇有名家之手法。
3 摘录笔记
在阅读作品时,对那些名人佳句以及自己最为欣赏的绝妙之处,在赞赏之余,亦可摘录,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二、通过改写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运用缩写、改写、仿写、扩写、续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小说和戏剧之后。可以运用“改写训练”的方式来进行文体转换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将小说的精彩片段(如《项链》结尾“邂逅”,《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中计等)改写成剧本,也可要求学生将剧本(如《城南旧事》)改写成小说。还可以以“改写训练”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进行转换,将文言文(如《鸿门宴》、《崤之战》等)改写成白话小说。
缩写、仿写、扩写、续写等可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文学作品的内蕴。比如,学习《雷雨》,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原著,写出2000字的故事梗概。学习宋词时,可以要求学生将那些叙事性较强的词(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等)扩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在小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补写”细节。如学习《边城》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补写一段翠翠和爷爷的对话。不同的学生自然可以有不同的创造,但必须符合艺术规律。
三、通过读后感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走进文本所表现的艺术境界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描写的境界中时,有计划地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评析作品的欲望会更加高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品读文本,用心体验,咀嚼品味,从文本中去发现和选择有价值的东西,真正走进文本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针对王熙凤写读后感。学生要想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读后感生动感人,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的启示。通过品读。学生写出了《“笑”里藏“刀”——评王熙风的“三笑”》、《“凤辣子”的“辣”》、《精明莫过王熙凤》、《八面玲珑王熙凤》等等。
总之,以写促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以及鉴赏美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理性、情感丰富、具有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这正符合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要求。
我认为文学鉴赏正是改变这种现象的最好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鉴于此,探讨怎样对待文学鉴赏课及怎样上好文学鉴赏课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众所周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我认为用写作的方式来促进阅读的进行,既巩固扩大了文学鉴赏训练的成果,也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必要手段。在这里,“读”是目的,是归宿;“写”是手段,是方式。“读”是阅读、理解、鉴赏;“写”则是要促进学生的阅读。本文就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通过读书笔记的训练方式促使学生研读文本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写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研读文本的有效方法。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指:
1 圈点笔记
阅读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标记各种符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仔细寻味,发掘文本丰富内蕴,从而养成学生细读、品读名著的习惯。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画出作者四次写哭,思考为何都不同。第一次“外祖母一把搂人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第二次“(贾母)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第三次“(王熙凤)便用帕拭泪”:第四次“宝玉满面泪痕泣道……”让学生由表及里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圈画,旨在引导学生做细心的读者。
2 批语笔记
阅读中,让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训练时可模仿名家,如金圣叹点评《水浒传》、脂砚斋批语《红楼梦》。学生在仔细研读文本后,写出了许多贴切的批语。在鉴赏《红楼梦》时,文章在写王熙凤出场时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有学生评道:此处构思精巧,与其说是褒赞,毋宁说是贬抑。颇有名家之手法。
3 摘录笔记
在阅读作品时,对那些名人佳句以及自己最为欣赏的绝妙之处,在赞赏之余,亦可摘录,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二、通过改写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运用缩写、改写、仿写、扩写、续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小说和戏剧之后。可以运用“改写训练”的方式来进行文体转换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将小说的精彩片段(如《项链》结尾“邂逅”,《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中计等)改写成剧本,也可要求学生将剧本(如《城南旧事》)改写成小说。还可以以“改写训练”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进行转换,将文言文(如《鸿门宴》、《崤之战》等)改写成白话小说。
缩写、仿写、扩写、续写等可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文学作品的内蕴。比如,学习《雷雨》,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原著,写出2000字的故事梗概。学习宋词时,可以要求学生将那些叙事性较强的词(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等)扩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在小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补写”细节。如学习《边城》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补写一段翠翠和爷爷的对话。不同的学生自然可以有不同的创造,但必须符合艺术规律。
三、通过读后感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走进文本所表现的艺术境界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描写的境界中时,有计划地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评析作品的欲望会更加高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品读文本,用心体验,咀嚼品味,从文本中去发现和选择有价值的东西,真正走进文本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针对王熙凤写读后感。学生要想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读后感生动感人,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的启示。通过品读。学生写出了《“笑”里藏“刀”——评王熙风的“三笑”》、《“凤辣子”的“辣”》、《精明莫过王熙凤》、《八面玲珑王熙凤》等等。
总之,以写促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以及鉴赏美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理性、情感丰富、具有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这正符合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