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结合笔者一个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一、案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问题情境: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提出问题: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酵母菌的知识,想一想关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自己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尝试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
小组Ⅰ:酵母菌采取何种细胞呼吸方式?
小组Ⅱ: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分别是什么?
小组Ⅲ: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
3.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如:
小组Ⅰ: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所以我们认为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小组Ⅱ:酵母菌可用于发面、酿酒,所以我们认为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中有CO2;无氧呼吸的产物可能是酒精。
小组Ⅲ:酵母菌用于酿酒时,前一阶段产生的气泡多,后阶段产生的气泡少,因此我们认为酵母菌在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比无氧呼吸产生的多。
4.设计实验:教师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问题(1):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
问题(2):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
问题(3):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
问题(4):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存活?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将实验设计的大体思路确定为:设置对比实验——比较在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的种类和产量,酵母菌在密闭的条件下培养可创造无氧条件,在间歇通气的条件下培养可提供有氧条件;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鉴定有无CO2产生。
每组讨论后,师生汇总,逐步细化,写出包括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在内的实验方案并绘制实验装置图。
5.进行实验:首先小组展示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然后再由师生共同讨论后修正,确定实验装置如下:最后,教师展示实验结果,(由于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因此实验应提前2~3天准备)(1)观察比较A、B两装置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2)从A、B两装置中各取2ml培养液,分别注入两只洁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各滴入0.5m1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的试管中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6.实验结论及交流、应用
(1)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本小组的结论,然后,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描述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每种呼吸方式的条件和产物的区别,(2)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可以检测有无酒精生成,想一想,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反思
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的结果,而是对学习的结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获得这些结果的重要途径,本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情况,因此,探究活动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从有氧、无氧条件的创造、产物的检测,到材料用具,再到实验装置的设计,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的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中都应该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问题的答案学生已知道,探究便失去了意义,因此,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平台,让学生的提问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以便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有方向性、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有探究的价值。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的促进者,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权,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责任编辑:廖银燕)
一、案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问题情境: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提出问题: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酵母菌的知识,想一想关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自己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尝试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
小组Ⅰ:酵母菌采取何种细胞呼吸方式?
小组Ⅱ: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分别是什么?
小组Ⅲ: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
3.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如:
小组Ⅰ: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所以我们认为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小组Ⅱ:酵母菌可用于发面、酿酒,所以我们认为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中有CO2;无氧呼吸的产物可能是酒精。
小组Ⅲ:酵母菌用于酿酒时,前一阶段产生的气泡多,后阶段产生的气泡少,因此我们认为酵母菌在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比无氧呼吸产生的多。
4.设计实验:教师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问题(1):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
问题(2):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
问题(3):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
问题(4):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存活?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将实验设计的大体思路确定为:设置对比实验——比较在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的种类和产量,酵母菌在密闭的条件下培养可创造无氧条件,在间歇通气的条件下培养可提供有氧条件;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鉴定有无CO2产生。
每组讨论后,师生汇总,逐步细化,写出包括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在内的实验方案并绘制实验装置图。
5.进行实验:首先小组展示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然后再由师生共同讨论后修正,确定实验装置如下:最后,教师展示实验结果,(由于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因此实验应提前2~3天准备)(1)观察比较A、B两装置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2)从A、B两装置中各取2ml培养液,分别注入两只洁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各滴入0.5m1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的试管中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6.实验结论及交流、应用
(1)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本小组的结论,然后,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描述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每种呼吸方式的条件和产物的区别,(2)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可以检测有无酒精生成,想一想,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反思
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的结果,而是对学习的结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获得这些结果的重要途径,本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情况,因此,探究活动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从有氧、无氧条件的创造、产物的检测,到材料用具,再到实验装置的设计,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的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中都应该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问题的答案学生已知道,探究便失去了意义,因此,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平台,让学生的提问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以便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有方向性、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有探究的价值。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的促进者,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权,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