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成人礼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潮汕地区,当孩子年满十五虚岁时,一般家庭不论贫富都会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另外择日,为孩子(不分男女)举行成人礼,宣告孩子已经长大,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孩童了。此即为“出花园”。2009年,潮州“出花园”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以把成人礼称为“出花园”呢?这里可看到潮汕文化传统对孩童的珍爱、倾羡与美好祝福。潮汕人认为,孩童天真烂漫,其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无论身在何处,都如同居住于花团锦簇、一派生气盎然的花园里一般,“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不过,这一点并非潮汕文化所独有。《孟子离娄下》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道德经》亦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之语。儒道两家对于绝假纯真的童心童真,一样的倾慕有加。潮汕文化作為地域性文化,或许是受到儒、道文化的影响。“出花园”虽富于潮汕地方色彩,略加分析却不难发现其中普遍的象征意义。
  与孩童相比,“成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境况下尤其如此。大多数平民百姓都要为生计奔波劳累,辛苦辗转,所以,这种无忧无虑的“花园里的生活”不可能持久,而且相较于今天,结束的时刻来得更早。潮汕有一句古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十五岁,便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了这个年龄,孩子就要告别童年,走出“花园”,进入艰苦谋事阶段。潮汕先民给十五岁的孩子举行成人礼,把成人礼提前一年,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孩子勇于承担家庭责任。
  “出花园”仪式在潮汕各地虽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据林凯龙《潮汕古俗》,“出花园”这一天,孩子需用榕枝、竹枝、桃枝、石榴花、状元竹、青草各一对,以及十二种不同的鲜花浸在水中沐浴,沐浴完,穿上外婆为其购置的新衣和红木屐;然后要在空旷之地祭拜天公,接着拜“婆母”。“出花园”要穿红木屐,相传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有关。林大钦少时家贫,买不起红鞋,便穿红木屐上学。后来二十一岁即高中状元,其少年时期的轶事亦传为美谈,并为乡人所效仿。“婆母神”是潮汕民俗中的儿童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一般有孩子的家庭,都会供奉祭拜“婆母神”,一直到孩子十五岁举行完“出花园”仪式。
  这一天的上午或中午,还须置办丰盛宴席宴请亲友。宴席相当隆重,内外亲戚都会请到席。座位也很有讲究,由“出花园者”坐上正位,让他(她)意识到自己已是家中栋梁。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开饭之前要“咬鸡头”,意思是独占鳌头,将来出人头地。吃一碗汤圆和猪肚猪肠,寓意为“换上成人肠肚”。每席需上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芹菜等为主。厚合,象征“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意味着聪敏伶俐,能除会算;芹菜,则有终身勤勉之寓意。席间,长辈还会对“出花园”的孩子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致以美好祝福。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仪式意味着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的过渡阶段。和大多数成人仪式一样,“出花园”的目的乃通过精心营构一套繁琐、庄严的仪式,在孩子身上激活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感,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在举行成人仪式之前,“出花园者”只是在生理年龄上接近成人,而仪式在他(她)身上唤起了一种自觉的成人意识。
  时至今日,在潮汕地区,“出花园”仪式已日渐简化。民俗有其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今城里人大多只在家里或餐厅摆一桌丰盛的“花园宴”,一切从简,不再举行繁琐的仪式,红木屐则被各种时尚服饰或数码产品所取代。仪式虽然简化了,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即唤醒一种自觉的成人意识,仍被人们广为接受。而在乡土文化依旧坚韧生长的农村,“拜婆母”“咬鸡头”等仪式还是保留了下来。
  每年旧历七月初七前后,在潮汕地区官方或非官方机构组织的成人仪式中,偶尔还能看到当地地方志所记载的那种古老的“出花园”。但那终究只是一种表演活动,不能代表原汁原味的“出花园”,因其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也不可能普及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身口相传的“活”文化,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融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中,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始终处于活生生的状态。原汁原味的“出花园”,今天只有在潮汕乡土的寻常人家才能看到。
  插图 / 曾学清 责任编辑 / 周锦宜
其他文献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草木花树,鸟兽虫鱼,莫不如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凝聚了自然的智慧与精华。然则,对于生命的态度却并非因生之珍奇而受人们所重视,更因人类自身对于生命的理解深浅而各异。作家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描写和讴歌,却又从内涵和外延上给生命作了更加丰富而生动的注解。
渔夫提着渔网回到木屋说:“唉!该死,又没打到鱼。”“不如你收网吧,到河上游新搬来的化工厂当工人吧,不然我们一家都会饿死的。”妻子劝他说。渔夫一愣,拿起一支笔,在日历上又圈了一个圈,说:“化工厂入村来,我们已經吃了好多天野菜了,看来渔网再也用不上了。”渔夫呆呆地望着河,五味杂陈……  猪豆豆回复:渔网无用武之地,环保迫在眉睫。
因别人策划了个“旅行的回忆·我的宝物”电视节目,让我拿出点东西参加,于是,我就把以前旅行的收藏全部搬出,摆满房间。可是,我一看,大吃一惊,那一个个的东西之间毫无关联。都是令我惊诧的破玩意儿,没有一件是我的家属所期待的礼物。  虽然是些破烂,但是对于我来说,都能把我的旅行回忆一个接一个紧密相连起来。即使不具备社会价值,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对我的重要性,即使时间流逝,也不会改变。  其中也有别人认可的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上帝都会给他们一份礼物,有的是智慧,有的是美貌……而上帝给我的礼物,是烦恼。和我拥有相同礼物的还有马一左、马一右两兄弟。  《成长不烦恼》讲述的是双胞胎兄弟马一左、马一右在生活中产生疑问和烦恼,并最终得到答案的故事。  辛弃疾曾说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我想,成长中的少年,总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  有人说烦恼是“老师 作业”,有人说烦恼是“成绩单 补习班”,烦恼到底是什么呢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是否能考得上重点高中要看运气。父母与老师都劝我努力拼搏。可与我情况相同的同学却有另外一番高见,他们说就算能考上高中,也不过是再混三年,运气好的话考一个三流本科,出来还是打工。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努力又有什么价值?听到这种“理论”,我也很茫然。请问,该怎样才能让自己“正面”起来?    读到你这封信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的两个同学A与B。听听他们的故事,也许对你会
苔藓在冬天表现出来的后劲,不仅为其自身的生长带来了好处。坛城下游的生命,也因苔藓的蓄水能力而受益。暴雨的动力势能抹平了山坡,而从坛城上奔流而下的雨水十分清澈,这里并没有从周围田野和城镇冲来的泥沙痕迹。苔藓和林地上厚厚的落叶层吸收了水分,并减缓狂暴的雨滴,将朝向大地的激烈扫射变成温柔的抚摸。当雨水从山上奔流而下时,乔木、灌木、草等各类植物根系构成的网络将土壤固着在原地。成百上千种植物共同从事纺织工作
荔枝,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离支”。荔枝枝木异常坚硬,采摘果实的时候只能用刀将树枝砍去,有“离树之枝”的意思,“离支”(亦作“离枝”)之名由此而来。离支,其与母树分离时经历的一番分筋错骨会给人一种伤感、别离之意,所幸第二年新生的枝条会生出更多的果实,整棵树又变得生机勃勃。  荔枝的果实呈半透明凝脂状,味道香甜,是水果中的翘楚。荔枝作为岭南果品,常常被文人的笔墨青睐。我们最熟悉的是杜牧的“一骑红尘妃
水是生命万物之源,山是大地优美的曲线,阳光是生命温暖的依靠……自然,我们博大宽厚的母亲,她的美丽与神奇是不须修饰的诗篇!踏上松软的土地,拂开垂挂的松萝,绕过密密匝匝的树干,走过飘动松涛音乐的幽径;山野的风吹过,醉人的芬芳扑面,人与自然原本是如此融洽!但曾几何时,我们忽视了奉献,只懂一味索取,向自然挥起了屠刀,导致温室效应增加、热带雨林锐减、生物多样性消失、能源紧缺、土地荒漠化、垃圾围城……人类被困
又是一个夏夜,窗外小虫鸣叫的声音带着些许刺耳。我一时无法入睡,闹钟滴答走着,早已是夜深人静时,漆黑的天幕上只有星星在無言地闪烁。  又是一个失眠夜,可是却没有了记忆中的声音。  年幼的我体弱多病,晚上睡觉也极其不安稳,常常会突然从梦中惊醒。也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尖利的啼哭,扰了她的安宁。每每这时,她总会温柔地将啼哭的我拥入怀中,轻轻唱着,不知已经被传唱了多少个年轮的古老童谣——“月光光,照地堂……
久闻林芝有着“林芝归来不看花”之盛名,按捺不住荡漾的“春心”,今年春年,我就从滇藏公路出发,踏上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进入西藏,主要有五条线路: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滇藏线、青藏线,以及风景最美海拔最高的新藏线。每条公路线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景,当然,也有艰苦。行走在路上,不需要太刻意地规划旅程,有时,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上天总喜欢出其不意地给你很多的惊喜。我想,这也是我喜欢出行及冒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