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工学结合因校企业合作缺乏深度而难以实施,引企入校使之成为校内企业,是解决工学结合难题的途径之一。文章探讨了引企入校基本原则及校内企业工学结合运行的机制,并阐述了校内企业工学结合功能实现的方式、手段与措施。
[关键词]校内企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
[作者简介]耿淬(1966-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科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课程建设。(江苏 常州 21302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33-0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工学结合要求教学过程关注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助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得到了普遍接受和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五年制高职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保证学生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都应建立“工学结合”的基本思路。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长,工学结合举步维艰,前四年的企业实践往往有很多问题而不能正常进行,企业对整班学生学习性实习吸纳意愿不强,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往往成为用人单位的劳动力,只有简单的工,而无真正的学。引企入校,使企业成为校中企业,是新型校企深度合作形式,如何依托校内企业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依托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功能实现作一探讨。
一、引企入校的对“企”基本原则
引企入校的目的是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深度融合,校企互为依托,开展包括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进行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等全方位合作,以达成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引企入校应以能满足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1)企业业务应与专业相对口;(2)企业产品能提供从低到高、从部件到组件再到成件的多种产品状态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实习需求;(3)企业应有一定规模,以能满足学生数量需求;(4)企业应有创新动力及能力。比较典型的是以机电大类为主干专业的学校引进机加工或机电设备安装公司为校内企业。
二、建立依托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基本机制
1.企业生产独立运行,工学结合扎口负责。校内企业其基本属性是企业,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其产品结构、生产规模、进度遵循市场规律,有一定的独立性,学校不予干预,但学生利用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相关事宜由学校教务部门扎口负责,与企业根据生产状况协调安排。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加以执行。根据引企入校的目的、内容及管理的需要,制订明确的管理制度,阐明引企入校的目的和任务、合作原则、合作条件与内容、合作撤销的条件等;具体制定管理办法的细则,既防止工作无人问津, 又防止工作重叠或造成互相推诿的情况。对工学结合项目的要求、内容、时间严格管理,注重提高活动组织化程度,保障学生实习、教师挂职实效性和项目研发工作顺利推进。
3.建立工学结合的评价机制。按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如产品合格率、产量、工时量等)进行考核,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并参考学生操作熟练程度 、态度、实习总结、实习日记等,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将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的相关活动成效计入学分,教师指导工学结合活动计入相关工作量,学校为工学结合产生的产学研项目设立奖励。
三、依托校内企业,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
根据校中企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将“学校即工厂、车间即课堂、师傅即老师、学生即工人”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工学结合,使企业得实惠、学校出特色、学生有特长,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1.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实现工与学的过程性结合。校内企业的生产车间就类同于学校的实训车间,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学期根据相应课程制定生产车间实训计划内容,并通过扎口部门与企业协调实施。如机电专业学生一年级的专业认识、二年级的机械拆装、三年级电气安装、四年级的设备维修都可安排在校内企业的机加工生产车间。学生分组配备师傅,主要见习认识生产工序、工艺、工具,了解技术文件形式并在讨论理解、参与最基本的辅助工作,生产的关键步骤仍是由企业工人完成。这样既不过分影响生产,又能使学生见到生产实际的情形,加深对相应课程的理解。
2.企业以生产产品向学校提供实践载体,实现工与学的对应性结合。校内企业阶段性有批量零件、部件加工或组装、电柜安装,这些实际产品往往限时完成,原先企业因人手不够而减量生产,现在可以提供学生的实践载体,学校组织教师现场管理,企业派出管理人员现场指导、督察、检测。因为面对的是真正的产品,所以学生按图纸及工艺文件操作,比工艺、比速度、比规范执行,态度、技术素养、产品质量意识都有所提升,这样的工学结合使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际生产产品过程,获得生产经验,也给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
3.顶岗实习,以技改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工与学的深度性结合。校内企业的生产是由企业独立自主完成的,学校不参与具体经营,但企业也从中获得利益。将机电类企业办到校园,相关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师生可以成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极大地缓解了产能不足的压力。
校内企业基于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共同责任,不再把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而是主动寻求给学生的锻炼机会。机电加工企业或机电设备安装内企业大大小小的技改项目、创新项目很多,让学生逐步参与技改、大修项目,对学生综合技术能力提高有帮助。
4.企业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提高现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延伸工学结合意义。陈解放教授指出: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也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部分专业课程由厂方技术人员承担,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的无缝对接,又解决了学校师资、资金不足的矛盾。企业技术员具有现场经验,并结合鲜活的体验进行教学展示,积极营造真实的教学氛围,学生有兴趣,也理解得快,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校内企业还可提供许多课程资源,如操作示范、特殊工具的应用示范,这种隐性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及能力尤其有价值。专业教师与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等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任务书进行整理完善,开发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项目化教材。
5.挂职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实现工与学渗透式融合。校中企业为教师的下企业锻炼提供了便利。由于空间近,教师进入车间的时间方便,无须大段连续的时间,同时学校对教师下企业的具体内容、效果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另外,部分老师还参与了企业的新品开发或技改项目,专业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既锻炼了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又节约了企业的开发成本。
校中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工与学全程性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得了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体验,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路,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企业原真性的实践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2]耿淬.整合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职教通讯,2012(12).
[3]李小峰.“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4]倪祥明,曹明顺,肇芬.校企合作之引企入校模式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校内企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
[作者简介]耿淬(1966-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科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课程建设。(江苏 常州 21302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33-0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工学结合要求教学过程关注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助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得到了普遍接受和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五年制高职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保证学生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都应建立“工学结合”的基本思路。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长,工学结合举步维艰,前四年的企业实践往往有很多问题而不能正常进行,企业对整班学生学习性实习吸纳意愿不强,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往往成为用人单位的劳动力,只有简单的工,而无真正的学。引企入校,使企业成为校中企业,是新型校企深度合作形式,如何依托校内企业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依托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功能实现作一探讨。
一、引企入校的对“企”基本原则
引企入校的目的是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深度融合,校企互为依托,开展包括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进行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等全方位合作,以达成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引企入校应以能满足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1)企业业务应与专业相对口;(2)企业产品能提供从低到高、从部件到组件再到成件的多种产品状态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实习需求;(3)企业应有一定规模,以能满足学生数量需求;(4)企业应有创新动力及能力。比较典型的是以机电大类为主干专业的学校引进机加工或机电设备安装公司为校内企业。
二、建立依托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基本机制
1.企业生产独立运行,工学结合扎口负责。校内企业其基本属性是企业,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其产品结构、生产规模、进度遵循市场规律,有一定的独立性,学校不予干预,但学生利用校内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相关事宜由学校教务部门扎口负责,与企业根据生产状况协调安排。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加以执行。根据引企入校的目的、内容及管理的需要,制订明确的管理制度,阐明引企入校的目的和任务、合作原则、合作条件与内容、合作撤销的条件等;具体制定管理办法的细则,既防止工作无人问津, 又防止工作重叠或造成互相推诿的情况。对工学结合项目的要求、内容、时间严格管理,注重提高活动组织化程度,保障学生实习、教师挂职实效性和项目研发工作顺利推进。
3.建立工学结合的评价机制。按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如产品合格率、产量、工时量等)进行考核,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并参考学生操作熟练程度 、态度、实习总结、实习日记等,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将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的相关活动成效计入学分,教师指导工学结合活动计入相关工作量,学校为工学结合产生的产学研项目设立奖励。
三、依托校内企业,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
根据校中企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将“学校即工厂、车间即课堂、师傅即老师、学生即工人”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工学结合,使企业得实惠、学校出特色、学生有特长,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1.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实现工与学的过程性结合。校内企业的生产车间就类同于学校的实训车间,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学期根据相应课程制定生产车间实训计划内容,并通过扎口部门与企业协调实施。如机电专业学生一年级的专业认识、二年级的机械拆装、三年级电气安装、四年级的设备维修都可安排在校内企业的机加工生产车间。学生分组配备师傅,主要见习认识生产工序、工艺、工具,了解技术文件形式并在讨论理解、参与最基本的辅助工作,生产的关键步骤仍是由企业工人完成。这样既不过分影响生产,又能使学生见到生产实际的情形,加深对相应课程的理解。
2.企业以生产产品向学校提供实践载体,实现工与学的对应性结合。校内企业阶段性有批量零件、部件加工或组装、电柜安装,这些实际产品往往限时完成,原先企业因人手不够而减量生产,现在可以提供学生的实践载体,学校组织教师现场管理,企业派出管理人员现场指导、督察、检测。因为面对的是真正的产品,所以学生按图纸及工艺文件操作,比工艺、比速度、比规范执行,态度、技术素养、产品质量意识都有所提升,这样的工学结合使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际生产产品过程,获得生产经验,也给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
3.顶岗实习,以技改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工与学的深度性结合。校内企业的生产是由企业独立自主完成的,学校不参与具体经营,但企业也从中获得利益。将机电类企业办到校园,相关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师生可以成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极大地缓解了产能不足的压力。
校内企业基于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共同责任,不再把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而是主动寻求给学生的锻炼机会。机电加工企业或机电设备安装内企业大大小小的技改项目、创新项目很多,让学生逐步参与技改、大修项目,对学生综合技术能力提高有帮助。
4.企业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提高现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延伸工学结合意义。陈解放教授指出: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也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部分专业课程由厂方技术人员承担,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的无缝对接,又解决了学校师资、资金不足的矛盾。企业技术员具有现场经验,并结合鲜活的体验进行教学展示,积极营造真实的教学氛围,学生有兴趣,也理解得快,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校内企业还可提供许多课程资源,如操作示范、特殊工具的应用示范,这种隐性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及能力尤其有价值。专业教师与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等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任务书进行整理完善,开发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项目化教材。
5.挂职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实现工与学渗透式融合。校中企业为教师的下企业锻炼提供了便利。由于空间近,教师进入车间的时间方便,无须大段连续的时间,同时学校对教师下企业的具体内容、效果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另外,部分老师还参与了企业的新品开发或技改项目,专业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既锻炼了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又节约了企业的开发成本。
校中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工与学全程性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使学生获得了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体验,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路,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企业原真性的实践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2]耿淬.整合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职教通讯,2012(12).
[3]李小峰.“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4]倪祥明,曹明顺,肇芬.校企合作之引企入校模式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