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肠套叠的特点、危险度和始发因素.方法 选取2005年3月2日至2013年5月25日的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130例.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Peutz-Jeghers综合征诊断年龄、家族史,以及肠套叠确诊年龄、临床表现、发生部位、治疗情况和导致肠套叠的息肉的最大径.以Kplan-Meier法分析肠套叠的累积危险度.结果 130例
【机 构】
:
100036北京,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100036北京,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100036北京,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100036北京,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100036北京,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肠套叠的特点、危险度和始发因素.方法 选取2005年3月2日至2013年5月25日的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130例.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Peutz-Jeghers综合征诊断年龄、家族史,以及肠套叠确诊年龄、临床表现、发生部位、治疗情况和导致肠套叠的息肉的最大径.以Kplan-Meier法分析肠套叠的累积危险度.结果 130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中90例发生肠套叠,首次发生年龄为4~33岁,中位发生年龄为16岁.10、15、20、25、30岁时首次发生肠套叠的累积危险度分别为12.308%(16/130)、31.538%(41/130)、51.538%(67/130)、64.615%(84/130)、66.923%(87/130).男性与女性间、有家族史者和无家族史者间的肠套叠累积危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0例患者共发生131次肠套叠,其中经手术、影像学检查、病史回顾确诊的分别有125、4、2次,初发症状为急腹症、腹痛呕吐的分别有111和15次,其余5次在常规检查中发现;115次发生于小肠,16次发生于结肠;予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内镜下治疗(双气囊小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分别有127、3、1次.引起肠套叠的息肉最大径为15~70 mm,均数为40 mm.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肠套叠发生年龄小,累积危险度高.肠套叠多由最大径≥15mm的息肉引起。
其他文献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含11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12 500[1],存在于多种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并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形成过程.H.pylori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感染H.pylori后,可引起许多细胞因子分泌,参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发展,MIF就
IBD主要包括CD和UC,是一组以持续性的肠道炎性反应为特征的疾病.越来越多的趋化因子被证实参与了IBD的发病过程[1-5],阻断这些趋化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作为治疗IBD的一种手段.CXC趋化因子配体12[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2,CXCL12]与CXC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 recptor 4,CXCR4]特异性结合后形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左下腹隐痛2年、加重1周于2012年11月8日入院.患者近2年时有左下腹部隐痛不适,能自行缓解,但有反复,发作无明显规律可循.发作时无腹胀,无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排便规律,每日1次,色黄无脓血黏液,多次查腹部超声、CT、胃镜等均无明显异常,以“肠功能紊乱、功能性胃肠病”治疗,无明显好转.患者近1周左下腹痛加剧,呈持续性胀痛,无其他不适.既往无其他病史,无烟酒嗜好.入院体格
目的 研究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前后IB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08年9月至2013年1月接受IFX治疗≥3次且按时随访的活动期IBD患者20例,其中UC患者11例,CD患者9例.以同时期2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IFX对UC和CD患者的疗效分别用治疗前后Mayo评分和简化CD活动指数评分进行评估.采集健康对照者的空腹静脉血,以及IBD患者在接受IFX治
目的 分析非梗阻性吞咽困难(NOD)患者的疾病分布和食管动力特点.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97例吞咽时有胸骨后梗阻感的患者,经内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排除食管器质性狭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9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荷兰CTDSynectics高分辨率多通道胃肠功能监测系统(Pcpolygraf多导记录系统)和MMS消化道动力检测系统进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观察指标包括上食管括约肌压力(UES
张厚德医师:首先感谢张厚德医师对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的重视和指教.关于胃镜检查时的活组织检查问题,的确非常重要,有必要在内镜医师与病理科医师中广为讨论.1.对于胃镜下看到"可疑病灶"进行活组织检查取材多少块组织(2~5块合适),应该没有异议。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决定把本期办成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ed medicine,HIM)专刊,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以后各期还将特设专栏刊登整合医学的论著,以此强力推动整合医学在消化病领域的发展,掀起整合消化病学(holistic integrated gastroenterology,HIG)的研究热潮,这是明智之举,也是远见之明。
研究认为,宿主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ILT)是最近发现的一类HLA-Ⅰ类受体家族,目前已发现有9个家族成员,在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广泛表达,通过转导抑制性或刺激性信号发挥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1]。
目的 检测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l)在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UC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UC患者60例,收集2012年4月至10月肠镜和病理检查均未见明显黏膜病变者30例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UC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FSTL1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行t检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UC组和对照组患者肠黏膜组织标本中FS
目的 探讨UC患者外周血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miRNA) 155浓度的诊断价值,及其与U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确诊的UC患者136例,以同期1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抽取入选者全血,分离提取血浆,按照miRNeasy试剂盒说明用吸附柱提取RNA,用miScript反转录试剂盒将其反转录为cDNA,用miScript SYBR Green PCR试剂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