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即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下面通过《一枚金币》(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个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来谈谈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
  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会6个生字,积累“懒惰、挣钱、辩解、苦差事、省吃俭用、筋疲力尽、当牛做马、熊熊大火”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根据提示,练习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注意对话的不同表达形式,学习用不同的对话表达形式来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在每篇课文中都需要落实,譬如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以及课文朗读等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教学的“保底工程”,如目标1的确定。中年级的课文教学除了落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还必须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我们姑且把这些新授的教学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如目标2和目标3的确定。《一枚金币》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在语言品读活动中抓住人物特点,借助课文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基于以下考虑: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所剩无几的教学时间不允许教师过多地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舍得”,常言道有“舍”才有“得”,必须把“发展性”教学内容集中、明确地加以落实。
  二、 教学流程的安排
  当下的语文课教学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把“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从而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性”教学内容的失位、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大多数采用的教学流程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如此的教学流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瞄准的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而本体性教学内容往往是零散的,碎片的。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我们所应采用的教学流程必须是“认识——实践——总结”。《一枚金币》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透,同时结合课文朗读教学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根据提示,练习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品读揣摩文中人物的对话”,这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1.充分朗读,概述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字词学习:重点解决两个多音字“差、挣”,用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口头组词。
  (3)再读课文,用上老师提供的词语(懒惰——辛勤;花钱如流水——省吃俭用;好吃懒做——当牛做马)练习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追问:老人扔掉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母亲给儿子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儿子抓出来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2.品读活动,感受语言。
  活动一:品读老人的三句话,揣摩老人的心理。
  A.“这不是你挣来的。”他说。
  B.“别骗我了,孩子,”爸爸说,“这不是你挣来的”。
  C.老人说:“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分别说出这三句话的?他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说?提示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老人说的这三句话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三种表达方式——
  提示语放在说的话后面,“说”后面是句号。
  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
  活动二:品读儿子的三次不同反应,揣摩儿子的心理。
  A.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B.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C.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
  儿子因为什么而发笑?又因为什么而“受不了”?他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换字品读,体会:“抓”和“拿”的区别。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
  3.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儿子终于彻底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要靠辛勤的劳动来挣钱,现在请同学们顺着老人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往下续写“老人、儿子、母亲”他们一家的对话,注意用上人物对话的三种表达方式。
  (2)作后交流。
  把抓住人物对话的不同表达方式作为这篇课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着重考虑的是学生要学习掌握人物语言描写的基本格式和变式、人物语言表达方式的规范、制约、体例,这是对教学底线的坚守,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一种负责。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流程,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三、 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实施
  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并且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然后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些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和合理的取舍。比如《一枚金币》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若是确定为“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或者是“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能不劳而获,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再或者是“父母不能娇纵孩子,教育孩子要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可以肯定,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其教学效率必定会受到影响。
其他文献
课文《莫高窟》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材文本。文章以规整和谐的结构、整饬优美的语言全面展示了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刻骨铭心的历史遭遇,是一篇聚合了强烈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好教材。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竞赛并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执教的课例,通过与本校的教研组共同磨砺,
一、我校校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当前,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学习技能训练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以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导致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其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二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作,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其三是重知识传授,轻
提问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观,又具有与学科具体内容相结合的操作性,广泛运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法虽然也大受欢迎,被广泛运用,但笔者发现它存在许多不足:或问题设计类型单一,或只集中在某一个阅读层面上运用;或提的问题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如果排除对教师个体因素的考虑,包括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技巧的具体表现,那么语文教学研究应该更关注
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诗词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受到诗词的浸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注重立足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如何通过这样的拓展,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呢?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 在建构期待处拓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
班主任能否把班级管理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执行力。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呢?下面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招:从简单的、小的事情做起  什么样的事情,学生最容易做到?答案很简单:简单的、小的事情学生最容易做到,也是都能做到的。同样道理,班级管理的理想做法就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因为只有放低要求,才能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得到,都能达到“合格”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如何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古诗词教学的的一项重要目标。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对古典诗词这种特殊文化载体的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仅满足于学生会背、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较浅的层次。那么如何利用好古典诗词这种传统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情不自禁走向传统、走进经典,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生长点。当人们面对未知世界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自然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原始动力和兴趣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追问与反思,让他们在质疑、解惑,再质疑、再解惑的过程中,逼近数学的本质,从而使知识得到发展,智慧得到生长。  “认识比”是节概念教学课,在人教版、苏教版以及北师大版的教材中,都安排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夸张地说,大凡国人都读过这句话,但能细说一二者又有几何?而叶圣陶老先生却说得通灵剔透。  以下援引叶老关于《〈孔乙己〉中的一句话》的几点论述:  其一:这句话从平叙转到直叙,插入前面所提出的那句话,一方面把以前的平叙总结一下,一方面又给前后两部分划分一道明显的界限。  其二:作者写“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当然不是为了“使人快活”,引人“笑
星期六晚上,我正在网上冲浪,忽然屏幕右下方的QQ头像不停闪烁起来。我轻轻点击了头像,对话框里立即跳出一条消息来:沈老师,您好!您在吗?我想应该是学生找我吧,大凡他们找我聊天都是这么开场的。我正欲查看用户信息时,对话框里又发来了一条:我是周阳的妈妈,感谢您对阳阳的关心和爱护!哦,原来是周阳家长啊!惊讶之余,我的脑海里立即闪现出了周阳这位同学:中队委员,学习努力,比较懂事,但略有娇气。  对于新接班的
阅读教学,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应适当关注“写法”,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已成为很多老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那么,如何将理解文章内容与领悟表达方法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呢?本文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为例,对此稍作探讨。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