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互动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和平等对话,师生相互尊重与接纳,相互言说与倾听,彼此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促进主体性的不断生成与发展。而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提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众所周知,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研究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实践以及对授课教师的访谈,发现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有效提问的相应策略。
当前,多数教师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课堂提问的表面化。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 “对”、 “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课堂提问“深挖洞”,难度过高。部分老师怕讲不透,于是对教材深挖,从而会过分高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在上华师版八年级上《新文化运动》时,让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史和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虽然在前面的课程中有过铺垫,但初二学生显然还没有这个归纳能力,所以学生很难回答。
——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提问”教学。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的统一,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而学生则一步步钻进老师的思想圈套,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
——提问对象的片面性。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每节课只让几个尖子生答问,或者看似民主让学生举手回答,可举手的也总是部分尖子生。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学生机械的接受(有时甚至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就必须注意和克服上面存在的问题,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方法、技巧:
——问题难易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而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问题数量适中,既系统又科学。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通过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适中。一方面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另一方面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课堂提问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巧设问题坡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二是变一人提问为人人参与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是课堂提问的一贯模式,学生没有学会“问”,而是只学会“答”,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只有当问题从学生心中自发冒出来时,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功能,让他们在主动质疑、释疑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让历史变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社会又很宽泛,带有高度的哲理性,要想让课堂生动,学生有趣,教师就得联系现实,创设情景,使历史再现,学以致用。
——设置探究式问题,让历史课堂“有滋有味”。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探究式问题设置的质量如何,正在成为教学中衡量教师内涵与专业成长的重要指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鼓励和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每位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青华学校)
当前,多数教师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课堂提问的表面化。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 “对”、 “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课堂提问“深挖洞”,难度过高。部分老师怕讲不透,于是对教材深挖,从而会过分高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在上华师版八年级上《新文化运动》时,让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史和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虽然在前面的课程中有过铺垫,但初二学生显然还没有这个归纳能力,所以学生很难回答。
——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提问”教学。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的统一,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而学生则一步步钻进老师的思想圈套,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
——提问对象的片面性。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每节课只让几个尖子生答问,或者看似民主让学生举手回答,可举手的也总是部分尖子生。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学生机械的接受(有时甚至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就必须注意和克服上面存在的问题,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方法、技巧:
——问题难易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而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问题数量适中,既系统又科学。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通过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适中。一方面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另一方面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课堂提问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巧设问题坡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二是变一人提问为人人参与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是课堂提问的一贯模式,学生没有学会“问”,而是只学会“答”,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只有当问题从学生心中自发冒出来时,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功能,让他们在主动质疑、释疑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让历史变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社会又很宽泛,带有高度的哲理性,要想让课堂生动,学生有趣,教师就得联系现实,创设情景,使历史再现,学以致用。
——设置探究式问题,让历史课堂“有滋有味”。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探究式问题设置的质量如何,正在成为教学中衡量教师内涵与专业成长的重要指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鼓励和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每位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青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