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用,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
雷锋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的永恒,在于雷锋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雷锋本人就是一个志愿者。
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雷锋曾说,“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格言。在雷锋身上体现出的正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学习雷锋精神不仅要学习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爱岗敬业,更要学习雷锋面向人民、服务群众、雪中送炭的奉献精神。志愿者们也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出现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利用宝贵的个人时间有组织的去为人民服务。群众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公益性,志愿服务的对象是最广泛的劳动群众。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都是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目标。志愿服务群体正是由一个个“雷锋”组成,因此,雷锋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灵魂。
雷锋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中国表达。志愿服务在各地都很活跃,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表达。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举国上下蔚然成风。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忠诚的品格、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在雷锋身上体现出的是一个普通青年如何自觉做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种精神具有广泛适用性,所以成了每个中国人最熟悉的奉献形式。中国的志愿服务作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要在国际社会提高中国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就必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特色,雷锋精神就是志愿服务的中国表达。弘扬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作为我国的志愿服务的灵魂,对于提升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展志愿服务的时代意义与紧迫性
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工作者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回首过往,无论是灾难现场还是人民日常生活,都不乏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审视眼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们更是用生命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开展志愿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是乐于奉献,在当代中国越发达的地区,志愿服务机制越成熟,志愿服务水平也相对越高,志愿服务甚至已成为一种公众生活方式,主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志愿者来说,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志愿者之间都比较熟悉,志愿服务项目着眼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发动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社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帮助群众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也培养了现代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公民的奉献热情,真正做到“共建、共享、共治”。因此,志愿服务活动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
开展志愿服务是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不仅与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义内在契合。志愿者们将奉献作为价值追求,通过友爱、互助的工作方式,帮助他人进步的同时,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志愿服务是社会公民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土壤,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
开展志愿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可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节奏。为打赢这场“战役”,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志愿服务是一项有国际影响且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守望相助传统美德的事业。志愿服务包括不求回报、自愿付出和利于他人三个基本要素。尽管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日趋完善,但我们还是要科学把握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社会和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关注。
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认知。首先,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问题。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不以获得物质回报为目的,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行为。当前,志愿者的构成主力是青年人,青年人中又以高校学生为多数。因此,部分志愿者的加入或是为了完成学分,或是其他原因“被迫”加入等。这些行为都与志愿服务的理念相悖。其次,加入志愿服务的动机问题。由于志愿服务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部分人认为,志愿服务是以绝对自愿为前提,没有纪律约束,于是,浑水摸鱼加入志愿者组织,不做实事,沽名钓誉。最后,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我国志愿者活动形式最初是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开始,如照顾孤寡老人、军烈属、打扫卫生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志愿者群体的不断壮大,志愿者活动开始向技能型和专业性发展,从最初的物质关怀发展为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兼备。但是,很多志愿者组织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整合资源发挥志愿者的专业技能。 社会和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关注。首先,是“事不关己”问题。社会上部分人对志愿者这个群体没有足够了解,看到主力是青年人就片面地认为这只是青年人的事。实际上,由于志愿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对于志愿者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不仅需要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也需要各个领域的人参与进来。其次,是应有的尊重问题。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不求回报的公益性特征,有人认为这只是品格高尚的人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还对志愿者们冷嘲热讽。志愿服务是一项面对全社会的公益活动,任务量大,问题复杂,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要给予志愿服务以及志愿者更多的尊重和认可。最后,是滥用志愿服务问题。有的服务对象在接受过无偿帮助以后产生了依赖心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也要让志愿者来帮助,将志愿者当作“保姆”。虽然,我国当前注册志愿者有1.65亿人,但相对有14亿人口的基础来说,资源还是相当短缺。因此,要着力摒弃“保姆”心理,杜绝社会资源的浪费。
以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的路径
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雷锋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鲜活形式与大众化表达,新时代一定要以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
首先,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保障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活动日,雷锋留下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学习雷锋应常态化,让雷锋精神落地生根,贯穿于志愿服务全过程,而不是仅在每年的3月“应景”式学习。推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2017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党的十九大,又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在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志愿者服务活动,也保障了志愿服務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树立学雷锋志愿服务榜样,在全社会推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生动实践。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时代雷锋。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与疫情作斗争,涌现了许多战“疫”英雄。因为有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显著优势,在一个个雷锋精神引领的志愿服务鲜活个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才能科学应对这场疫情的大考。
最后,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优化志愿服务结构。志愿服务者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了志愿服务的新发展方向。志愿者以青年人为主力,学习能力强,具备向专业化发展的条件。《志愿服务条例》规定,作为志愿者组织的组织者,要考量志愿服务的风险性,做好相应的准备,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时要量力而行。志愿服务专业化不仅能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还能够对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研判,合理规避风险。2020年的抗疫中,除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外,中国心理咨询协会以及其他志愿者组织也作出很大贡献,《志愿服务条例》将各级政府纳入志愿服务支持体系当中,这正是对志愿服务体系制度的进一步优化。
雷锋精神早已超越时代,新时代的志愿服务正蓬勃发展,让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在中国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结果,香飘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