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经云:“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又《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古代医家皆谓治肝当先调补脾胃,并认为此乃治肝病之大法则。
然治肝何以求之阳明,又何以当先实脾,阐明此理者不多。
一般而言,多从五行乘侮解之,谓肝属木,木能克土侮土,脾胃者,中土也,调补脾胃,能使脾健胃强,中土敦厚,不为木克,防其传变,仅限厥阴本经自病,而调治较为容易。
其理固属不谬,论之临床,也每收桴鼓之效,然未能深得其中奧义,诚然木旺克土有是证也,临床也常见到此症。设若肝虚不足,木气不旺,又何以能克制脾土,且土又旺与四时,补之又有何意,若补之,难免犯实实之戒。
又设若木气虽旺,而脾土胃土不衰,木克土不动,又何需当先实脾,斯时补之,实有蛇足之嫌,亦不能合情合理,然则先圣即提出此论,必有深义。
这一点黄坤氏理解最为透彻,他说,“肝气易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能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由此观之,欲治肝者,当升脾气而降胃气,脾胃康泰,则肝木自舒。”因脾胃五行属土,为水谷之海,称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所需营养的供给站,故有得谷者昌,绝谷者亡的说法。且在功能上,脾气升为顺,胃气降为和,才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而脾胃气机升降的关键在于肝胆之疏泻正常与否,因脾气升则肝气升,胆火降则胃气降。反言之,肝气不升,则脾气亦不升,胆火不降,则胃气亦不降, 如此,必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单治其肝病必不除,而调补脾胃,使中土厚实,肝木得荣,病当自瘥。这就是“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解。
然治肝何以求之阳明,又何以当先实脾,阐明此理者不多。
一般而言,多从五行乘侮解之,谓肝属木,木能克土侮土,脾胃者,中土也,调补脾胃,能使脾健胃强,中土敦厚,不为木克,防其传变,仅限厥阴本经自病,而调治较为容易。
其理固属不谬,论之临床,也每收桴鼓之效,然未能深得其中奧义,诚然木旺克土有是证也,临床也常见到此症。设若肝虚不足,木气不旺,又何以能克制脾土,且土又旺与四时,补之又有何意,若补之,难免犯实实之戒。
又设若木气虽旺,而脾土胃土不衰,木克土不动,又何需当先实脾,斯时补之,实有蛇足之嫌,亦不能合情合理,然则先圣即提出此论,必有深义。
这一点黄坤氏理解最为透彻,他说,“肝气易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能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由此观之,欲治肝者,当升脾气而降胃气,脾胃康泰,则肝木自舒。”因脾胃五行属土,为水谷之海,称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所需营养的供给站,故有得谷者昌,绝谷者亡的说法。且在功能上,脾气升为顺,胃气降为和,才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而脾胃气机升降的关键在于肝胆之疏泻正常与否,因脾气升则肝气升,胆火降则胃气降。反言之,肝气不升,则脾气亦不升,胆火不降,则胃气亦不降, 如此,必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单治其肝病必不除,而调补脾胃,使中土厚实,肝木得荣,病当自瘥。这就是“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