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建立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双主体”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单一和内容的狭窄导致了教师教育教学关注点的狭隘。因此只有更新观念,才标志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目前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从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素质从教育学上讲,是指人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力表现。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要更加突出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和能动性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素质评价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评价语境的特定条件。课堂是指在规定时间内教师从事教学过程的一种活动,它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准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才是进行课堂评价语境确立的前提。
课堂评价标准是对教学价值主体——学生与发展需要的综合分析,学生的需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又要促进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获得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健康人格,确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需要,这是课堂中学生素质的衡量标准。评价者要看学习的主体(被评价者)是怎样围绕教师的活动来表现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和知识理解记忆,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情感反应是否在最佳状态。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是否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了提高整体素质,评价要有一定的技巧,让学生能力持续发展,在整个群体中产生共识,促进全面的发展,允许学生有自主的表现。
關注受教育者的个体,转变传统课程评价目的。当代课程评价不再以群体的发展状况代表个体的状况,而是关注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水平,以受教育为中心,以评价促进学习活动进行。针对学生的任何教育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学生对评价活动和情景的认同,引发学生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对学生的表现给一个正确可信的结果,评价就要结合课堂中的真实环境,不论学生以前学习成绩的高低、性别、种族和文化背景如何,评价都要公正、公平、客观。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策略和知识理解,而且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情感反应等,培养学生的个性的纵向发展。
书面素质和非书面素质的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的具体表现为评价范围,以学生在管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书面、非书面的全部成果为内容。书面素质是直接体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原始材料,它包括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业练习、作文、测试、活动设计、作品等;非书面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听课方法、口语交际、口算、阅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还包括学生角色的投入、动机强度及辐射思维等。它是学生个体素质的表现。教师评价学生不能仅凭书面素质评价学生,也要通过口试考查衡量学生的非书面素质,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有效评价学生。
定量评价和质的评价。学校的评价主要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但定量评价具有主观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往往难以相辅相成,一是取决于评分的标准,二是取决于评价者的素质。定量评价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评价能够量化的那些方面,如对知识的记忆、运用的数量和程度即可,但对学生的情感、内心感受、性格、兴趣、人生观、自我概念等不能量化。这些都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体验,则适合于用质的评价方法。质的评价不表面、不直观、不单一,但它是客观存在,教师只有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教育之爱,去体现教育的真谛,才能真正打动被评价者的心。质的评价不拘于固定的形式和严格程序,它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质的评价。因此,新课程评价要恰当、综合地运用定量评价方法和质的评价方法,前者适合评价学生的认识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测量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后者则适用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评价改革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比以前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新课堂中改进学生素质评价的同时,教师素质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江县南华镇新坪小学
课堂是评价语境的特定条件。课堂是指在规定时间内教师从事教学过程的一种活动,它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准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才是进行课堂评价语境确立的前提。
课堂评价标准是对教学价值主体——学生与发展需要的综合分析,学生的需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又要促进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获得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健康人格,确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需要,这是课堂中学生素质的衡量标准。评价者要看学习的主体(被评价者)是怎样围绕教师的活动来表现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和知识理解记忆,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情感反应是否在最佳状态。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是否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了提高整体素质,评价要有一定的技巧,让学生能力持续发展,在整个群体中产生共识,促进全面的发展,允许学生有自主的表现。
關注受教育者的个体,转变传统课程评价目的。当代课程评价不再以群体的发展状况代表个体的状况,而是关注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水平,以受教育为中心,以评价促进学习活动进行。针对学生的任何教育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学生对评价活动和情景的认同,引发学生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对学生的表现给一个正确可信的结果,评价就要结合课堂中的真实环境,不论学生以前学习成绩的高低、性别、种族和文化背景如何,评价都要公正、公平、客观。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策略和知识理解,而且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情感反应等,培养学生的个性的纵向发展。
书面素质和非书面素质的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的具体表现为评价范围,以学生在管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书面、非书面的全部成果为内容。书面素质是直接体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原始材料,它包括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业练习、作文、测试、活动设计、作品等;非书面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听课方法、口语交际、口算、阅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还包括学生角色的投入、动机强度及辐射思维等。它是学生个体素质的表现。教师评价学生不能仅凭书面素质评价学生,也要通过口试考查衡量学生的非书面素质,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有效评价学生。
定量评价和质的评价。学校的评价主要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但定量评价具有主观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往往难以相辅相成,一是取决于评分的标准,二是取决于评价者的素质。定量评价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评价能够量化的那些方面,如对知识的记忆、运用的数量和程度即可,但对学生的情感、内心感受、性格、兴趣、人生观、自我概念等不能量化。这些都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体验,则适合于用质的评价方法。质的评价不表面、不直观、不单一,但它是客观存在,教师只有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教育之爱,去体现教育的真谛,才能真正打动被评价者的心。质的评价不拘于固定的形式和严格程序,它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质的评价。因此,新课程评价要恰当、综合地运用定量评价方法和质的评价方法,前者适合评价学生的认识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测量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后者则适用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评价改革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比以前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新课堂中改进学生素质评价的同时,教师素质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江县南华镇新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