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B站以优质短视频的内容输出迅速占据视频赛道,通过“以我为主”传递青年声音,注重“为我所用”拓宽传播渠道。在整个疫情报道的议题建构中发挥了“议题补偿”的媒体功能,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景观特点:第一,权威介入:疫情议题建构凸显舆论引导功能;第二,内容纪实:微纪录实拍疫情彰显人文情怀;第三,议题出圈:疫情人文科普内容填补议程空白;第四,互文扩散:全网素材整合共用实现“新闻超话”。
【关键词】短视频 B站 议程设置
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难以实现媒体向个体的赋权。而技术逻辑为主导的网络时代,以去中心化的开放式关系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短视频在技术的助推下作为‘瞬时文化’的产物应运而生,低制作门槛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碎片化影像补偿了信息的功能缺位,跨媒介传播扩大了社交影响力,①这些特征使网民自制短视频具备了议程设置的功能,也赋予了其巨大的创作动力。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实体空间的人们被迫隔离,虚拟空间实现集聚,大量短视频以直观化、平民化的特点成为疫情期间一股重要的“传播流”,在疫情宣传、防护普及、共情抚慰、聚焦一线等方面表现出突出优势,流量导入和价值输出作用明显增强。
B站平台以二次元、“宅文化”为主,被誉为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文化社区。不同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B站的视频创作更加贴近生活,内容具有文化交流的特征,弹幕的参与感、认同感,加强了UP主与观者以及观者与观者之间的黏性,形成一种以兴趣为逻辑,共同创作的社区氛围。B站生态圈的激励模式充分滋生了创作者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此次疫情期间,B站平台呈现出高“势能”状态,贡献了众多原创优质视频,获得了主流媒体的转载,赢得了亿万流量和良好口碑。本文将B站上时长为10分钟以内(上浮不超过30秒)、播放量超过100万次的热门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以“武汉”“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以此为延伸对相关UP主上传的内容进行筛选,统计出有效视频867条(数据为2020年1月20日至4月20日),其中官方UP主上传视频316条,网友自制短视频551条。通过对B站短视频的初步分析,发现B站此次疫情期间的议题建构补充了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空白,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次元化、情景化、共情化的特点,促使议题实现有效传播,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权威介入:疫情议题建构凸显舆论引导功能
议题属性的显著性与个人认知的偏好存在强对应关系,网络短视频的场景再现呈现的是一个拟态世界,人们对其进行画面解读时,不自觉地陷入议题框架的主导属性中。由于“属性议程设置关注媒介在塑造人们心中的客体图画方面具有能力,框架要求我们注意这些图像的主导角度,这些主导角度暗示我们什么是相关的以及什么不是”。②B站作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议程建构平台,其议题的框架往往贴合观者的属性偏好:通过为受众打造内容、提供服务,形成用户的规模化聚集,用“喜爱”的满足感赢得用户的黏性。于是我们看到此次疫情B站UP主贡献的短视频中,近35%的疫情短视频议题属性为搞笑、鬼畜类,即便严肃的社会资讯、人文科普也大多用调侃的话语形式或娱乐表情包的视频剪辑进行内容的解构。议题互动的弹幕区,2333,awsl,排面,三连了等次元话语频繁出现,亚文化圈层属性依旧鲜明。虽然迎合了青年亚文化属性,贴合娱乐化的社会语境实现个体的浅层叙事,但也存在易把受众圈禁在固有的议题框架之中,从而消弭、弱化了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对此,B站开始有意转型,从次元化向多元化市场发展,目前B站已经衍生出科技、生活、时尚等15个分区,7000多个文化圈层,800多万个标签的多元文化社区③;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积极走进“青年社区”,人民日报、央视、各地共青团等官方主流媒体纷纷在B站开通账号,力图把握青年群体、发挥青年群体力量,加强内容生态的融合发展,舆论引导的正向演进,实现相互输出、彼此互补的共生关系。
回顾B站与主流媒体疫情信息交织的时间链,1月20日钟南山明确表示新冠病毒“人传人”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只有驻扎B站的主流媒体和极个别UP主上传过有关疫情的视频信息,其播放量均在10万以下;1月22日湖北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到23日武汉封城,是B站疫情议题视频产出和用户关注明显增高的第二个小高峰,整个社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高视频播放量来自实拍武汉现状的UP主林晨同学,关注度为当日视频榜首,总播放量达983.6万次;后续随着韩红捐款、病毒源自野生动物、雷神山医院开建、钟南山再次表态、钻石公主号乘客确诊、国外疫情传播、方方日记等热点话题,B站视频议题呈现出贴合式、延展式变化。
从内容传播来看,疫情期间,B站网友自制热门短视频占比63.5%,主导角度主要包含个人视角展现国内外疫情现状、个体在疫情期间的应对行为以及疫情对个体的影响三大方面;官方主流媒体热门短视频占比36.4%,其中包含“官民”合作视频27个,主导视角包括国家层面的积极抗疫、专家层面的疫情解读、个体层面的温暖故事以及国外相关言论的评价。从弹幕回馈来看,“武汉加油”“中国加油”“xx国的迷之操作”成为互动评论的关键词,对祖国强大的自豪和他国举措的质疑形成明显对比。
在新媒体语境中,个体叙事与官方、媒体的叙事共同构成了公共议题的表述系统。面对突发的疫情,一方面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发声,一方面也要关注组织和媒体如何讲述公共事件。B站鼓励用户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去建構议题,通过本体论或生活经验的叙事范式,让我们看到了揭露、抵触乃至肯定补充的议题构建。主流媒体的议题建构拓宽了叙事的微观层面,相较于自媒体更好地承担起风险议题的监督、阐释、动员,疫情举措涉范更广,价值引导功效更大。对此,B站设立“抗击肺炎”专题频道,央视新闻作为主要推荐进行全天候的共同战“疫”直播,通过疫情速报、科普知识、武汉加油、医护天使四个板块发布权威声音,防止谣言传播,满足受众需求。 二、内容纪实:微记录实拍疫情彰显人文情怀
纪实片作为影像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还原现场,凸显“真实”的特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作为纪实影像代表“纪录片”的定义不断延展,呈现出主体广参与、生产强交互、形式多样化的新表征,泛记录、微记录的概念应运而生。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让人们比平时更渴望获取真实的信息,纪实影像成为聚焦品类,对此B站充分发挥主体和平台功效,上线大量以短视频为主的“微记录”,让“去中心化”个体在场的Vlog与集中生产、完整叙事的纪录片同步输出、共同发力,显现出微记录的时效性、平民化、互动感。
PGC与UGC联手打造疫情纪实,专业化与時效性同显现。B站纪实内容的产出经历了UP主的Vlog再现—UP主与专业出品方的合作—优秀纪录片引入三个阶段。调查显示,较之媒体、政府等信息来源,“像自己一样的人”所说的话常常被受众认为是最可信的,而具有明显情感倾向和情绪表达的内容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和参与。④大量UP主从触手可见的生活点滴入手,以Vlog的形式记录疫情,将宏大主题融入日常化、场景化的影像叙事中,通过硬新闻软表达的方式进行阐述,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对实地信息的把握。武汉封城第二天,B站UP主林晨同学通过实拍武汉系列Vlog,记录了疫情下的武汉医院、交通、商圈、生活等,仅B站平台就获得983.6万观看量,其视频内容还作为新闻素材被多个官方媒体引用;疫情蔓延后,身在世界各地的UP主以目击者的身份记录着当地对疫情防控的举措、人民的态度,表达着对医生、警察、工人等一线人员的敬意。3月份开始,B站平台的纪实影像呈现出UGC向PGC方向的转变。UGC纪实内容具有占据时效性的先机,但内容取材受到限制,叙事较为分散,主题引导缺少重点,难以输出价值观念;PGC纪实内容虽时效性较弱,但能通过专业化的叙事、取材展现疫情的宏观风貌,给予思考留白,实现价值引导。B站通过与央视新闻、FLGURE、东方卫视、优酷进行合作,出品《在武汉》《派出所的故事——抗疫实录》《武汉实拍》《武汉日记》等“微影像”,记录下特殊时期的中国面孔,勾画出疫情期间的真实概貌,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在实时记录中形成共识。
“洋网红”国外实拍成为B站亮点,海外疫情纪实完成了命运共同体下的共情传播。B站我是郭杰瑞(467.6万粉丝)、歪果仁研究协会(338.9万粉丝)、阿福Thomas(126万)、口语老炮儿马思瑞(91.9万粉丝)等UP主通过记录国外疫情现状、亲朋好友讲述、外网新闻补充等形式综合展现纪实视频,跨越了语言障碍,完成了内容转换,架起了普通大众与世界相连的新窗口。“洋网红”凭借跨文化传播优势,观察舆情热点、了解粉丝困惑,通过中外对比,消解误会,完成互动;国内观者在窥探国外疫情现状的同时,反观自身抗疫,拓展思考疆域,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情感共振。
三、议题出圈:疫情人文科普内容填补议程空白
“出圈”指某种文化脱离固有的传播群体,向其他圈层释放影响的过程。在青年亚文化中,原先的青少年由于不背负社会责任且无话语权,使得他们倾向于躲避在二次元的世界当中。随着这一群体的长大,他们开始接受现实,承担责任,认识到三次元的世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并由此呈现出相关议题的“出圈”与“破壁”。此次疫情期间,B站涌现出大量的人文科普类视频,日均播放量达3000万次,互动次数达7200万次,传播效果显著;各领域教授、名校入驻B站,上海市教委更是将B站作为全市中小学“空中课堂”教学平台之一。据统计2019年有2027万人在B站学习,相当于高考人数的2倍多,#study with me#学习直播成为B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⑤可见B站正逐步成为青年人文科普、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一,“由我及物”的移情转移,让B站成为科普引爆的可能。个体美感的塑造是客观事物中自我错觉的再现,通过直观与情感的结合,将自我的感官、情绪、思想注入对象并染上主观色彩,发生共情和共鸣⑥。B站自诞生起就与“Z世代”(90-00后)群体紧密相连,加之会员准入制度严格,进一步加深了两者之间的强认同和强归属。互联网一代的90后、00后并非娱乐至死,他们也追求有意义、有深度的知识科普,但相比于说教式、填鸭式的认知灌输,他们更喜欢以娱乐、欢脱的形式进行认知的构建。以玩梗、鬼畜为基本色调的B站通过通俗易懂、有趣调侃、流行附属的表现形式将科学引入,让严肃内容轻松化,使得B站用户在“润物细无声”的移情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吸纳。
其二,匿名、实时的弹幕传播机制,让科学走下神坛。科学传播的民主模型强调“知”、“质疑”和“对话”,让公众理解科学、反思科学并形成科学技术的大众化,需要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进行辅佐。⑦B站的弹幕文化与科学传播的民主模型不谋而合,科普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完成“知”的过程。例如,2020年2月2日,引爆社交圈的科普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回形针paperclip”科普团队通过搜集已有的文献、新闻,以解码再编码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艺术化、大众化,专业且明了的描述了新冠肺炎的相关情况,阐明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重要性,实现了大众对科学传播的初步认知。认知过程中存在的任何困惑、观点、情绪都可通过弹幕的形式进行实时展现,不同的受众在不同的观看时间都能对初始弹幕进行反馈,在层层次级弹幕的类推下形成互动讨论。传者根据弹幕的反馈信息,把握观者在各节点的内容理解,形成交流-反思-改进的闭环。弹幕的匿名模糊了专业人员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身份界限,利于大众真实的自我表达,形成良好、平等的沟通氛围⑧。
其三,“刷屏”式口号的群体狂欢,转向增强科普效果。后真相时代,舆论走向往往跟随于情感而非理智,人们关注情绪、兴趣和信仰多过真相的来龙去脉。在这一氛围下,文化的传播通过层层复制加工被赋予枷锁下的新意,巩固着彼此的认同与共识。B站人文科普议题的建构过程中,UP主能够注意运用、穿插情感主导的话语激发共鸣;弹幕文化以“刷屏”的口号形式增强观点的记忆和身份的认同。例如在《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科普视频中UP主概括了一句“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视频画面上弹幕重复引用该句话,形成“刷屏”的狂欢现象。这一互动的情感传播,营造出强烈的正向感染力,强化了视频传达的本意,增强了科学传播的效果。 四、互文扩散:全网素材整合共用实现“新闻超话”
网络空间的扩张重构了文本的分配方式,文本内容在生产、传播、消费的过程中都不再是单一符号的产物,而是多种符号的交织再生。克里斯蒂娃指出:“每一个词(文本)都是不同的词(文本)的交汇点,在此交汇点上至少能读出一个其他词(文本)。”⑨短视频文本题材的选取能够将同一主题不同诠释,全网素材整合演绎,实现议题互文,传播共享的扩散特点。媒介融合增进了媒介与文本间的关联,先前文本在不同媒介平台传播的过程中生成后续文本,这个演变的过程称为互文链,个体在互文链的影响下,以媒介文本为根据进行言论的发表,因此个体意见、观点的表达会同他人的言论形成交汇,引爆舆论点,形成超话效应。B站疫情议题播放量排名第一的【抗肺炎】村长硬核广播trap《贱》,通过集合大量的碎片化影像、新闻素材,在次元粉丝重新编排整理下形成鬼畜视频,零散的片段变为新的娱乐消遣品,传统常规的仪式感被打破,后现代感视觉体验扑面而来。据统计,该视频仅B站的播放量就达到了984.8万,随后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不同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首发文本通过多媒介的传播再造,不同地域的“村支书喇叭宣传”议题建构在全网展开。
“媒介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故事世界的桥梁,营造出一个超现实场景。”⑩当媒介平台越丰富,超现实场景就越逼真。多元话语符号在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转载中完成意义的解构、符号的再现,个体的感官功能得到释放,叙事体验得到延伸,情绪指征进一步增强。可见,当短视频用户拥有一定规模粉丝时,其内容的输出就被赋予了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的特点和权限,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多级多向的互文传播、跨媒介传播加强着议题的影响效果。1月24日,一条“河南宣传肺炎有多厉害呢?我姥爷不要我了...”的短视频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该博主‘摸鱼能手邓大头’同时也是B站的UP主,视频的同向传播,对两个平台进行了互哺,作为此次疫情宣传防治有力到位的河南成为关注的新议程,并在传播中形成针对疫情宣传的地方戏剧、歌曲改编、无人机巡逻等片段的内容延伸与集聚,公共事件在素材重组的过程中以互文扩散的方式形成“新闻超话”,乡村防疫成为关注的焦点。
融媒时代,兼听则明,舆论场结构化的演变源自人们对自身的关注以及自身关注的突破。此次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新旧媒体融合共生的特点越发鲜明,公共媒体生态逐渐完善:一方面主流媒体主动“破窗”,整合资源、破壁圈层,试图把握青年群體并引导青年价值;一方面各具属性的新媒体趋向“媒体化”,从追随议题到引领议题,积极占据话语市场。纵观B站此次疫情议题建构效果,圈层属性议题框架定位下次元文化转向多元市场成为可能;“微记录”、人文科普类短视频成为发展新风口;公共事件的媒体化角色初见成效,微观叙事、宏观叙事并举中展现命运共同体的共情与青年责任的担当。
注释:
① 孙宜君,王长潇,刘盼盼.网络短视频议程设置的议题建构及其功能嬗变[J]当代传播,2019(05):46-49.
②Stuart Hall.(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Methuen,p.59.
③ 张鑫.B站“出圈”启示:媒体融合如何“打破圈层”[EB/OL].https://mp.weixin.qq.com/s/IOOQcIqirz02gT3IUPRJbg.
④ Stieglitz S,Dang- Xuan L. Emotions and Information Diffusion in Social Media—Sentiment of Microblogs and Sharing Behavior[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3,29(4),217-248.
⑤ 艾媒研报. 2019H1哔哩哔哩运行状况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EB/OL].https://www.iimedia.
cn/c1000/65499.html.
⑥ 赛·利普斯.论移情作用[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205-251.
⑦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4(02):10-18.
⑧ 李子玄.从B站看青少年科普新途径[EB/OL].https://mp.weixin.qq.com/s/9RcgF6iTFEImYPpVZPfKNQ.
⑨ 刘小云. 互文性视阈中文本意义的解读. 广西社会科学,2011(5).
⑩ 唐昊.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介叙事形态[J]. 中国出版,2014(12):30.
作者简介:王琳,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宫承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徐 峰
【关键词】短视频 B站 议程设置
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难以实现媒体向个体的赋权。而技术逻辑为主导的网络时代,以去中心化的开放式关系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短视频在技术的助推下作为‘瞬时文化’的产物应运而生,低制作门槛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碎片化影像补偿了信息的功能缺位,跨媒介传播扩大了社交影响力,①这些特征使网民自制短视频具备了议程设置的功能,也赋予了其巨大的创作动力。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实体空间的人们被迫隔离,虚拟空间实现集聚,大量短视频以直观化、平民化的特点成为疫情期间一股重要的“传播流”,在疫情宣传、防护普及、共情抚慰、聚焦一线等方面表现出突出优势,流量导入和价值输出作用明显增强。
B站平台以二次元、“宅文化”为主,被誉为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文化社区。不同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B站的视频创作更加贴近生活,内容具有文化交流的特征,弹幕的参与感、认同感,加强了UP主与观者以及观者与观者之间的黏性,形成一种以兴趣为逻辑,共同创作的社区氛围。B站生态圈的激励模式充分滋生了创作者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此次疫情期间,B站平台呈现出高“势能”状态,贡献了众多原创优质视频,获得了主流媒体的转载,赢得了亿万流量和良好口碑。本文将B站上时长为10分钟以内(上浮不超过30秒)、播放量超过100万次的热门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以“武汉”“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以此为延伸对相关UP主上传的内容进行筛选,统计出有效视频867条(数据为2020年1月20日至4月20日),其中官方UP主上传视频316条,网友自制短视频551条。通过对B站短视频的初步分析,发现B站此次疫情期间的议题建构补充了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空白,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次元化、情景化、共情化的特点,促使议题实现有效传播,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权威介入:疫情议题建构凸显舆论引导功能
议题属性的显著性与个人认知的偏好存在强对应关系,网络短视频的场景再现呈现的是一个拟态世界,人们对其进行画面解读时,不自觉地陷入议题框架的主导属性中。由于“属性议程设置关注媒介在塑造人们心中的客体图画方面具有能力,框架要求我们注意这些图像的主导角度,这些主导角度暗示我们什么是相关的以及什么不是”。②B站作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议程建构平台,其议题的框架往往贴合观者的属性偏好:通过为受众打造内容、提供服务,形成用户的规模化聚集,用“喜爱”的满足感赢得用户的黏性。于是我们看到此次疫情B站UP主贡献的短视频中,近35%的疫情短视频议题属性为搞笑、鬼畜类,即便严肃的社会资讯、人文科普也大多用调侃的话语形式或娱乐表情包的视频剪辑进行内容的解构。议题互动的弹幕区,2333,awsl,排面,三连了等次元话语频繁出现,亚文化圈层属性依旧鲜明。虽然迎合了青年亚文化属性,贴合娱乐化的社会语境实现个体的浅层叙事,但也存在易把受众圈禁在固有的议题框架之中,从而消弭、弱化了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对此,B站开始有意转型,从次元化向多元化市场发展,目前B站已经衍生出科技、生活、时尚等15个分区,7000多个文化圈层,800多万个标签的多元文化社区③;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积极走进“青年社区”,人民日报、央视、各地共青团等官方主流媒体纷纷在B站开通账号,力图把握青年群体、发挥青年群体力量,加强内容生态的融合发展,舆论引导的正向演进,实现相互输出、彼此互补的共生关系。
回顾B站与主流媒体疫情信息交织的时间链,1月20日钟南山明确表示新冠病毒“人传人”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只有驻扎B站的主流媒体和极个别UP主上传过有关疫情的视频信息,其播放量均在10万以下;1月22日湖北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到23日武汉封城,是B站疫情议题视频产出和用户关注明显增高的第二个小高峰,整个社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高视频播放量来自实拍武汉现状的UP主林晨同学,关注度为当日视频榜首,总播放量达983.6万次;后续随着韩红捐款、病毒源自野生动物、雷神山医院开建、钟南山再次表态、钻石公主号乘客确诊、国外疫情传播、方方日记等热点话题,B站视频议题呈现出贴合式、延展式变化。
从内容传播来看,疫情期间,B站网友自制热门短视频占比63.5%,主导角度主要包含个人视角展现国内外疫情现状、个体在疫情期间的应对行为以及疫情对个体的影响三大方面;官方主流媒体热门短视频占比36.4%,其中包含“官民”合作视频27个,主导视角包括国家层面的积极抗疫、专家层面的疫情解读、个体层面的温暖故事以及国外相关言论的评价。从弹幕回馈来看,“武汉加油”“中国加油”“xx国的迷之操作”成为互动评论的关键词,对祖国强大的自豪和他国举措的质疑形成明显对比。
在新媒体语境中,个体叙事与官方、媒体的叙事共同构成了公共议题的表述系统。面对突发的疫情,一方面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发声,一方面也要关注组织和媒体如何讲述公共事件。B站鼓励用户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去建構议题,通过本体论或生活经验的叙事范式,让我们看到了揭露、抵触乃至肯定补充的议题构建。主流媒体的议题建构拓宽了叙事的微观层面,相较于自媒体更好地承担起风险议题的监督、阐释、动员,疫情举措涉范更广,价值引导功效更大。对此,B站设立“抗击肺炎”专题频道,央视新闻作为主要推荐进行全天候的共同战“疫”直播,通过疫情速报、科普知识、武汉加油、医护天使四个板块发布权威声音,防止谣言传播,满足受众需求。 二、内容纪实:微记录实拍疫情彰显人文情怀
纪实片作为影像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还原现场,凸显“真实”的特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作为纪实影像代表“纪录片”的定义不断延展,呈现出主体广参与、生产强交互、形式多样化的新表征,泛记录、微记录的概念应运而生。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让人们比平时更渴望获取真实的信息,纪实影像成为聚焦品类,对此B站充分发挥主体和平台功效,上线大量以短视频为主的“微记录”,让“去中心化”个体在场的Vlog与集中生产、完整叙事的纪录片同步输出、共同发力,显现出微记录的时效性、平民化、互动感。
PGC与UGC联手打造疫情纪实,专业化与時效性同显现。B站纪实内容的产出经历了UP主的Vlog再现—UP主与专业出品方的合作—优秀纪录片引入三个阶段。调查显示,较之媒体、政府等信息来源,“像自己一样的人”所说的话常常被受众认为是最可信的,而具有明显情感倾向和情绪表达的内容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和参与。④大量UP主从触手可见的生活点滴入手,以Vlog的形式记录疫情,将宏大主题融入日常化、场景化的影像叙事中,通过硬新闻软表达的方式进行阐述,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对实地信息的把握。武汉封城第二天,B站UP主林晨同学通过实拍武汉系列Vlog,记录了疫情下的武汉医院、交通、商圈、生活等,仅B站平台就获得983.6万观看量,其视频内容还作为新闻素材被多个官方媒体引用;疫情蔓延后,身在世界各地的UP主以目击者的身份记录着当地对疫情防控的举措、人民的态度,表达着对医生、警察、工人等一线人员的敬意。3月份开始,B站平台的纪实影像呈现出UGC向PGC方向的转变。UGC纪实内容具有占据时效性的先机,但内容取材受到限制,叙事较为分散,主题引导缺少重点,难以输出价值观念;PGC纪实内容虽时效性较弱,但能通过专业化的叙事、取材展现疫情的宏观风貌,给予思考留白,实现价值引导。B站通过与央视新闻、FLGURE、东方卫视、优酷进行合作,出品《在武汉》《派出所的故事——抗疫实录》《武汉实拍》《武汉日记》等“微影像”,记录下特殊时期的中国面孔,勾画出疫情期间的真实概貌,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在实时记录中形成共识。
“洋网红”国外实拍成为B站亮点,海外疫情纪实完成了命运共同体下的共情传播。B站我是郭杰瑞(467.6万粉丝)、歪果仁研究协会(338.9万粉丝)、阿福Thomas(126万)、口语老炮儿马思瑞(91.9万粉丝)等UP主通过记录国外疫情现状、亲朋好友讲述、外网新闻补充等形式综合展现纪实视频,跨越了语言障碍,完成了内容转换,架起了普通大众与世界相连的新窗口。“洋网红”凭借跨文化传播优势,观察舆情热点、了解粉丝困惑,通过中外对比,消解误会,完成互动;国内观者在窥探国外疫情现状的同时,反观自身抗疫,拓展思考疆域,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情感共振。
三、议题出圈:疫情人文科普内容填补议程空白
“出圈”指某种文化脱离固有的传播群体,向其他圈层释放影响的过程。在青年亚文化中,原先的青少年由于不背负社会责任且无话语权,使得他们倾向于躲避在二次元的世界当中。随着这一群体的长大,他们开始接受现实,承担责任,认识到三次元的世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并由此呈现出相关议题的“出圈”与“破壁”。此次疫情期间,B站涌现出大量的人文科普类视频,日均播放量达3000万次,互动次数达7200万次,传播效果显著;各领域教授、名校入驻B站,上海市教委更是将B站作为全市中小学“空中课堂”教学平台之一。据统计2019年有2027万人在B站学习,相当于高考人数的2倍多,#study with me#学习直播成为B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⑤可见B站正逐步成为青年人文科普、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一,“由我及物”的移情转移,让B站成为科普引爆的可能。个体美感的塑造是客观事物中自我错觉的再现,通过直观与情感的结合,将自我的感官、情绪、思想注入对象并染上主观色彩,发生共情和共鸣⑥。B站自诞生起就与“Z世代”(90-00后)群体紧密相连,加之会员准入制度严格,进一步加深了两者之间的强认同和强归属。互联网一代的90后、00后并非娱乐至死,他们也追求有意义、有深度的知识科普,但相比于说教式、填鸭式的认知灌输,他们更喜欢以娱乐、欢脱的形式进行认知的构建。以玩梗、鬼畜为基本色调的B站通过通俗易懂、有趣调侃、流行附属的表现形式将科学引入,让严肃内容轻松化,使得B站用户在“润物细无声”的移情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吸纳。
其二,匿名、实时的弹幕传播机制,让科学走下神坛。科学传播的民主模型强调“知”、“质疑”和“对话”,让公众理解科学、反思科学并形成科学技术的大众化,需要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进行辅佐。⑦B站的弹幕文化与科学传播的民主模型不谋而合,科普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完成“知”的过程。例如,2020年2月2日,引爆社交圈的科普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回形针paperclip”科普团队通过搜集已有的文献、新闻,以解码再编码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艺术化、大众化,专业且明了的描述了新冠肺炎的相关情况,阐明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重要性,实现了大众对科学传播的初步认知。认知过程中存在的任何困惑、观点、情绪都可通过弹幕的形式进行实时展现,不同的受众在不同的观看时间都能对初始弹幕进行反馈,在层层次级弹幕的类推下形成互动讨论。传者根据弹幕的反馈信息,把握观者在各节点的内容理解,形成交流-反思-改进的闭环。弹幕的匿名模糊了专业人员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身份界限,利于大众真实的自我表达,形成良好、平等的沟通氛围⑧。
其三,“刷屏”式口号的群体狂欢,转向增强科普效果。后真相时代,舆论走向往往跟随于情感而非理智,人们关注情绪、兴趣和信仰多过真相的来龙去脉。在这一氛围下,文化的传播通过层层复制加工被赋予枷锁下的新意,巩固着彼此的认同与共识。B站人文科普议题的建构过程中,UP主能够注意运用、穿插情感主导的话语激发共鸣;弹幕文化以“刷屏”的口号形式增强观点的记忆和身份的认同。例如在《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科普视频中UP主概括了一句“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视频画面上弹幕重复引用该句话,形成“刷屏”的狂欢现象。这一互动的情感传播,营造出强烈的正向感染力,强化了视频传达的本意,增强了科学传播的效果。 四、互文扩散:全网素材整合共用实现“新闻超话”
网络空间的扩张重构了文本的分配方式,文本内容在生产、传播、消费的过程中都不再是单一符号的产物,而是多种符号的交织再生。克里斯蒂娃指出:“每一个词(文本)都是不同的词(文本)的交汇点,在此交汇点上至少能读出一个其他词(文本)。”⑨短视频文本题材的选取能够将同一主题不同诠释,全网素材整合演绎,实现议题互文,传播共享的扩散特点。媒介融合增进了媒介与文本间的关联,先前文本在不同媒介平台传播的过程中生成后续文本,这个演变的过程称为互文链,个体在互文链的影响下,以媒介文本为根据进行言论的发表,因此个体意见、观点的表达会同他人的言论形成交汇,引爆舆论点,形成超话效应。B站疫情议题播放量排名第一的【抗肺炎】村长硬核广播trap《贱》,通过集合大量的碎片化影像、新闻素材,在次元粉丝重新编排整理下形成鬼畜视频,零散的片段变为新的娱乐消遣品,传统常规的仪式感被打破,后现代感视觉体验扑面而来。据统计,该视频仅B站的播放量就达到了984.8万,随后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不同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首发文本通过多媒介的传播再造,不同地域的“村支书喇叭宣传”议题建构在全网展开。
“媒介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故事世界的桥梁,营造出一个超现实场景。”⑩当媒介平台越丰富,超现实场景就越逼真。多元话语符号在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转载中完成意义的解构、符号的再现,个体的感官功能得到释放,叙事体验得到延伸,情绪指征进一步增强。可见,当短视频用户拥有一定规模粉丝时,其内容的输出就被赋予了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的特点和权限,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多级多向的互文传播、跨媒介传播加强着议题的影响效果。1月24日,一条“河南宣传肺炎有多厉害呢?我姥爷不要我了...”的短视频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该博主‘摸鱼能手邓大头’同时也是B站的UP主,视频的同向传播,对两个平台进行了互哺,作为此次疫情宣传防治有力到位的河南成为关注的新议程,并在传播中形成针对疫情宣传的地方戏剧、歌曲改编、无人机巡逻等片段的内容延伸与集聚,公共事件在素材重组的过程中以互文扩散的方式形成“新闻超话”,乡村防疫成为关注的焦点。
融媒时代,兼听则明,舆论场结构化的演变源自人们对自身的关注以及自身关注的突破。此次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新旧媒体融合共生的特点越发鲜明,公共媒体生态逐渐完善:一方面主流媒体主动“破窗”,整合资源、破壁圈层,试图把握青年群體并引导青年价值;一方面各具属性的新媒体趋向“媒体化”,从追随议题到引领议题,积极占据话语市场。纵观B站此次疫情议题建构效果,圈层属性议题框架定位下次元文化转向多元市场成为可能;“微记录”、人文科普类短视频成为发展新风口;公共事件的媒体化角色初见成效,微观叙事、宏观叙事并举中展现命运共同体的共情与青年责任的担当。
注释:
① 孙宜君,王长潇,刘盼盼.网络短视频议程设置的议题建构及其功能嬗变[J]当代传播,2019(05):46-49.
②Stuart Hall.(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Methuen,p.59.
③ 张鑫.B站“出圈”启示:媒体融合如何“打破圈层”[EB/OL].https://mp.weixin.qq.com/s/IOOQcIqirz02gT3IUPRJbg.
④ Stieglitz S,Dang- Xuan L. Emotions and Information Diffusion in Social Media—Sentiment of Microblogs and Sharing Behavior[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3,29(4),217-248.
⑤ 艾媒研报. 2019H1哔哩哔哩运行状况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EB/OL].https://www.iimedia.
cn/c1000/65499.html.
⑥ 赛·利普斯.论移情作用[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205-251.
⑦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4(02):10-18.
⑧ 李子玄.从B站看青少年科普新途径[EB/OL].https://mp.weixin.qq.com/s/9RcgF6iTFEImYPpVZPfKNQ.
⑨ 刘小云. 互文性视阈中文本意义的解读. 广西社会科学,2011(5).
⑩ 唐昊.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介叙事形态[J]. 中国出版,2014(12):30.
作者简介:王琳,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宫承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