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和过大的发稿量,使得审稿人员的人力、精力、时间投入都大幅缩水,这是图书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复审也不例外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人认为复审是拖延出书进度的多余环节;还有人认为复审仅仅是在初审基础上的“翻一翻,看一看”的简单工作,甚至有一些“萝卜快了不洗泥”“无错不成书”的说法成了审稿重“量”轻“质”的借口。但是,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三审制”是图书质量保证的“底线”,复审作为审稿环节之一,不但不能少,还要不断加强。
复审的作用可归纳为“把关”二字,而且,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质量关。通常,复审书稿的种类比较集中,多数是复审人员所学专业相关的书稿,复审人有时比终审人更熟悉图书结构、读者定位、市场需求等,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专业地审稿,从而提出有说服力的复审意见。另外,复审人往往是编辑室主任或资深编辑,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较强的编辑功底,对本学科书稿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更能提出准确、全面的见解。相对初审和终审而言,复审承上启下,既要审核初审情况,又要为终审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既是初审的完善和升华,又在一定意义上为终审提前把关,其作用十分关键。这里,基于复审工作的实践经验,谈谈对加强复审的几点认识。
一、通读全部书稿
“通审”是复审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中,只有一部分书稿做到了全文复审,另一部分则是按照规定的比例复审。不通读的书稿,复审就无法全面发现初审的知识缺陷、差错和疏漏的问题,对初审质量的判断也只能是片面和局部的,对终审人员反馈的复审意见也不能成为绝对可靠的依据,因此实际工作中复审还是要尽量通读全部
书稿。
二、复审一定要与初审和终审分工明确
“三审”是指初审、复审、终审三个审稿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任何两个环节都不能由同一个人承担,各环节的分工和责任都应该明确。目前,实际上只有部分书稿是全文复审的,对于无法全文复审的稿件,复审是中间环节,与初审和终审有重叠及交叉,三者必须明确职责,互补审稿的盲区,以最大可能避免失误,并减少出问题时互相推诿的麻烦。
三、复审要坚持复审意见归档、反馈与协商
复审要加强与初审和终审的沟通、协商,及时反馈审读意见,促进双向和多向交流,集思广益,避免失误,也是提高自己和初审编辑业务的绝好机会。另外,及时归档也有利于积累、总结复审经验,也便于今后查阅。
四、复审意见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复审不是简单地“翻看”,一定要“读进去,审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审稿意见空泛、抽象、模棱两可;复审意见最好兼顾总体性意见、局部性意见和个别问题,要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复审不是简单看看,或者仅仅挑一些标点符号、文字错误就可以了,而是要判断初审意见,要对书稿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有理有据,并给出综合的质量评价。
五、复审考核要“质”“量”结合
考核复审人员的工作量一定要有量化指标,但是不能一味追求对“量”的考核。过高的复审任务指标势必会导致复审提速,甚至一目十行,看不明白作者或者编辑修改的“意思”,更看不出“问题”,结果肯定是不能很好地综合评价稿件。缺乏对稿件难点问题的推敲,不能花足够的时间去琢磨,很难形成有效、准确的修改意见。为了节省复审意见的书写时间,省略或简化一部分复审意见的书写,不能明确、透彻地指出问题及修改方法,致使复审意见缺乏对编辑修改稿件的指导性,更失去了给终审提供的参考作用等等。所以在复审考核中要在量化考核基础上,对“质”应进行监控,要尽量找到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从而保证较好地发挥复审的“把关”作用。
综上所述,今后在加强复审、落实三审制的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存在问题:出版周期较长,全稿复审不利于图书市场竞争;过大的发稿量,将复审的瓶颈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伴随领域扩张,专业复审人员和编辑力量不足;复审人员的工作量的量化考核大幅提升,导致有些复审人不得不追求“量”等等。由此可见,复审作为三审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复审,就要加强复审队伍建设,还要从管理和流程上不断改革和完善。
(作者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分社)
复审的作用可归纳为“把关”二字,而且,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质量关。通常,复审书稿的种类比较集中,多数是复审人员所学专业相关的书稿,复审人有时比终审人更熟悉图书结构、读者定位、市场需求等,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专业地审稿,从而提出有说服力的复审意见。另外,复审人往往是编辑室主任或资深编辑,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较强的编辑功底,对本学科书稿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更能提出准确、全面的见解。相对初审和终审而言,复审承上启下,既要审核初审情况,又要为终审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既是初审的完善和升华,又在一定意义上为终审提前把关,其作用十分关键。这里,基于复审工作的实践经验,谈谈对加强复审的几点认识。
一、通读全部书稿
“通审”是复审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中,只有一部分书稿做到了全文复审,另一部分则是按照规定的比例复审。不通读的书稿,复审就无法全面发现初审的知识缺陷、差错和疏漏的问题,对初审质量的判断也只能是片面和局部的,对终审人员反馈的复审意见也不能成为绝对可靠的依据,因此实际工作中复审还是要尽量通读全部
书稿。
二、复审一定要与初审和终审分工明确
“三审”是指初审、复审、终审三个审稿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任何两个环节都不能由同一个人承担,各环节的分工和责任都应该明确。目前,实际上只有部分书稿是全文复审的,对于无法全文复审的稿件,复审是中间环节,与初审和终审有重叠及交叉,三者必须明确职责,互补审稿的盲区,以最大可能避免失误,并减少出问题时互相推诿的麻烦。
三、复审要坚持复审意见归档、反馈与协商
复审要加强与初审和终审的沟通、协商,及时反馈审读意见,促进双向和多向交流,集思广益,避免失误,也是提高自己和初审编辑业务的绝好机会。另外,及时归档也有利于积累、总结复审经验,也便于今后查阅。
四、复审意见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复审不是简单地“翻看”,一定要“读进去,审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审稿意见空泛、抽象、模棱两可;复审意见最好兼顾总体性意见、局部性意见和个别问题,要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复审不是简单看看,或者仅仅挑一些标点符号、文字错误就可以了,而是要判断初审意见,要对书稿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有理有据,并给出综合的质量评价。
五、复审考核要“质”“量”结合
考核复审人员的工作量一定要有量化指标,但是不能一味追求对“量”的考核。过高的复审任务指标势必会导致复审提速,甚至一目十行,看不明白作者或者编辑修改的“意思”,更看不出“问题”,结果肯定是不能很好地综合评价稿件。缺乏对稿件难点问题的推敲,不能花足够的时间去琢磨,很难形成有效、准确的修改意见。为了节省复审意见的书写时间,省略或简化一部分复审意见的书写,不能明确、透彻地指出问题及修改方法,致使复审意见缺乏对编辑修改稿件的指导性,更失去了给终审提供的参考作用等等。所以在复审考核中要在量化考核基础上,对“质”应进行监控,要尽量找到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从而保证较好地发挥复审的“把关”作用。
综上所述,今后在加强复审、落实三审制的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存在问题:出版周期较长,全稿复审不利于图书市场竞争;过大的发稿量,将复审的瓶颈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伴随领域扩张,专业复审人员和编辑力量不足;复审人员的工作量的量化考核大幅提升,导致有些复审人不得不追求“量”等等。由此可见,复审作为三审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复审,就要加强复审队伍建设,还要从管理和流程上不断改革和完善。
(作者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