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究性学习理论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是新课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对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理念;实践
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与具体学科的特征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探究性学习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不例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新的数学课程基本模式是“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应符合课标提出的教学标准,与数学课程模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具体来说:
1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直观的实物演示、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视听等手段,设置能激发学生探奇觅胜的情趣和跃跃欲试的心向的问题情境,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例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下学期第四章《摸到红球的概率》(北师大版,下同)教学时,上课伊始,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抽奖活动:(投影)《海报》。为庆祝“五·一”节,某地将举行抽奖活动,凡摸到红球者获得奖励;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模拟抽奖活动;摸球活动结束后,学生猜测出摸到红色球的机会大小,这样创设出的问题情境,呈现生活化学习材料,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感受概率问题在实际中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的探究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强大推动力。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
2 重视亲历探究过程,促进主动获取新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有结构可供学生自行探究的材料,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五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给出问题“画出一个与已知⊿ABC全等的三角形,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让学生探索。学生根据三角形有三边三角,在探究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不同条件,如,一个条件:一角;一边,二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一角两边;等等。教师根据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以及三角的情形,组织引导学生探索得出这些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围绕本节课重点内容三个条件中的“三边”情形展开学习。这一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当中肯定或多或少地存在诸多困惑,甚至产生偏差,教师要把握“度”,做到心中有数。一般的问题,学生均可以在边学边探索中自行解决,而一些学生自己不能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遇到偏差,教师给予及时引导。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①倡导怀疑。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问题,多方面进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②鼓励发问。教师应从实施探究学习一开始,就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经常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探究的突破口,这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③引导行动。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探究问题付之行动。积极思考、亲自实验、动手演算推理。这样才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养成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好习惯。
3 尽量加深拓展,内化学会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的反映,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知识,可能有一些还是表面的、零散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组织全班学生的交流、评价,实现认知上的互相启发和补充,深化对新知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内化过程,从而完成认知结构上的意义建构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九年级上学期第三章《证明》“特殊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利用以下问题: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问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要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应对四边形ABCD添加怎样的条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在反馈时,对若要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有的说:四边形ABCD应为矩形或正方形,有的说:四边形ABCD应为等腰梯形,也有的说:应对四边形ABCD添加条件AC=BD。这三个答案孰是孰非?各组学生据理力争,其他学生也加入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公认:他们答案都正确,同时体会到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若要使四边形EFGH为矩形、正方形,又要添加什么条件?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把握探究节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注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应用!
4 适时总结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教师要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思辨氛围。在精彩处不惜赞美之词;在困顿处耐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关键问题指导学生识别、理解,并及时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探究学习的收获,体验到自主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体验到观察比较、质疑问难、猜测验证等是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策略;体验到由自己来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乐趣,并把这种体验延伸至课外。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型的学习理念和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求,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应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星凯.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56
[2] 钱宏达.谈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1,2.48-49
收稿日期:2008-3-21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理念;实践
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与具体学科的特征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探究性学习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不例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新的数学课程基本模式是“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应符合课标提出的教学标准,与数学课程模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具体来说:
1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直观的实物演示、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视听等手段,设置能激发学生探奇觅胜的情趣和跃跃欲试的心向的问题情境,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例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下学期第四章《摸到红球的概率》(北师大版,下同)教学时,上课伊始,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抽奖活动:(投影)《海报》。为庆祝“五·一”节,某地将举行抽奖活动,凡摸到红球者获得奖励;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模拟抽奖活动;摸球活动结束后,学生猜测出摸到红色球的机会大小,这样创设出的问题情境,呈现生活化学习材料,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感受概率问题在实际中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的探究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强大推动力。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
2 重视亲历探究过程,促进主动获取新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有结构可供学生自行探究的材料,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五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给出问题“画出一个与已知⊿ABC全等的三角形,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让学生探索。学生根据三角形有三边三角,在探究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不同条件,如,一个条件:一角;一边,二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一角两边;等等。教师根据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以及三角的情形,组织引导学生探索得出这些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围绕本节课重点内容三个条件中的“三边”情形展开学习。这一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当中肯定或多或少地存在诸多困惑,甚至产生偏差,教师要把握“度”,做到心中有数。一般的问题,学生均可以在边学边探索中自行解决,而一些学生自己不能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遇到偏差,教师给予及时引导。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①倡导怀疑。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问题,多方面进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②鼓励发问。教师应从实施探究学习一开始,就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经常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探究的突破口,这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③引导行动。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探究问题付之行动。积极思考、亲自实验、动手演算推理。这样才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养成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好习惯。
3 尽量加深拓展,内化学会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的反映,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知识,可能有一些还是表面的、零散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组织全班学生的交流、评价,实现认知上的互相启发和补充,深化对新知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内化过程,从而完成认知结构上的意义建构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九年级上学期第三章《证明》“特殊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利用以下问题: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问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要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应对四边形ABCD添加怎样的条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在反馈时,对若要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有的说:四边形ABCD应为矩形或正方形,有的说:四边形ABCD应为等腰梯形,也有的说:应对四边形ABCD添加条件AC=BD。这三个答案孰是孰非?各组学生据理力争,其他学生也加入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公认:他们答案都正确,同时体会到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若要使四边形EFGH为矩形、正方形,又要添加什么条件?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把握探究节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注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应用!
4 适时总结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教师要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思辨氛围。在精彩处不惜赞美之词;在困顿处耐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关键问题指导学生识别、理解,并及时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探究学习的收获,体验到自主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体验到观察比较、质疑问难、猜测验证等是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策略;体验到由自己来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乐趣,并把这种体验延伸至课外。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型的学习理念和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求,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应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星凯.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56
[2] 钱宏达.谈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1,2.48-49
收稿日期:200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