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分析:某县远教工作开展数年,管理部门想了不少办法,也下了很多功夫,但学用实效不彰。有人提出:“管理者唯有‘走出去’,才能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该县遂派“取经团”到省外考察数周,果然学到不少好经验,其中“站点管理员星级考评制度”一经应用,收效甚佳。于是,开始有人对“拿来主义”叫好,认为远教只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才能避免走弯路,才能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不过,好景不长,“站点管理员星级考评制度”应用一年之后,逐渐名存实亡。究其原因,该县站点管理员多为兼职,且更换频率很快,考评制度的连贯性得不到保证,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摆设。结果,起初反对“拿来”的人就有了说辞,远教工作只有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才能“等得云开见月明”。由此,该县关于“拿来主义”对远教工作开展是利是弊的争议总是不绝于耳。
编辑点题:“拿来主义”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情,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一方认为“拿来”的东西,毕竟适用性差,终究会产生“排斥反应”,对于一个县长期的远教工作而言,只能是弊多利少;另一方则认为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是提高自身工作质量的一个基本方法,不能因为“拿来”的东西出了点问题,就此否定“拿来主义”,适用性的问题是可以调整的,从总体上看,“拿来主义”对远教工作的开展,还是利大于弊的。且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正方“拿来”是开展远教工作的重要方法
远程教育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有自身专属的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都有相对统一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譬如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下发的《远程教育管理规范》,就对各省市远教工作的开展做了明确要求。因此,远程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内容是不存在地域差异的,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由于远程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因此远教工作无论在哪里开展,其工作架构和工作方向都是基本一致的,差别无非是受不同地域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发展上的不均衡。有的地方远教工作开展得早一些,投入大一些,那么工作成果自然就多一些,经验也就更丰富一些。既然远教工作具有一定的统一性,那么工作经验就必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作为后起步的远教管理部门,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才能避免自己走弯路。前面有航标,我们又何必非要摸着石头过河呢?因此,我方认为,无论是哪个地方、哪个层级的远教管理部门,在开展远教工作过程中,都应该具有“拿来”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开放的精神、实践的精神。
当然,“拿来”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因水土不服产生的适用性差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方向没有错,局部问题是可以调整的。路走偏了,可以修正;不能因为偏了,就不走了,那样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同样,因适用性差,就否定“拿来”,无异于因噎废食。
反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错。我方之所以反对正方观点,是因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同地域的远程教育工作确实存在相似性,但是这种相似性是架构上的,只是单纯地模拟这种架构,带有很强的盲目性。
远教工作有统一的要求,如果都按这种要求开展工作,那我们工作是不是就没有差别了?是不是都不愁没有学用实效了?显然不可能。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远教工作效果的差异主要是来源于工作细节的不同。远教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工作越深入,其个性化需求表现得就越明显,这些具体的事情和问题,不是单靠“拿来”别人的一些成功经验就能解决的。这就像看病,病人的症状是头晕、恶心、看物模糊,我们不能就此判断患者得了脑梗,青光眼也可以导致患者有同样的症状表现。如果轻易下诊断,滥用药物,不仅病治不好,很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甚或出现生命危险。远教工作也是如此,不同地域遇到的问题一样,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可能并不相同,因此看似是一种好的工作经验、好的解决办法,从甲地嫁接到乙地可能并不适用。
我方认为,远教工作的好经验可以“拿来”,但必须慎之又慎,“拿来”之时,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要对适用性问题做好分析。当然,最好是通过对本地工作进行总结,整理出适合自身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才是解决远教工作问题、开展远教工作的最好选择。
编辑点题:“拿来主义”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情,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一方认为“拿来”的东西,毕竟适用性差,终究会产生“排斥反应”,对于一个县长期的远教工作而言,只能是弊多利少;另一方则认为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是提高自身工作质量的一个基本方法,不能因为“拿来”的东西出了点问题,就此否定“拿来主义”,适用性的问题是可以调整的,从总体上看,“拿来主义”对远教工作的开展,还是利大于弊的。且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正方“拿来”是开展远教工作的重要方法
远程教育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有自身专属的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都有相对统一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譬如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下发的《远程教育管理规范》,就对各省市远教工作的开展做了明确要求。因此,远程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内容是不存在地域差异的,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由于远程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因此远教工作无论在哪里开展,其工作架构和工作方向都是基本一致的,差别无非是受不同地域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发展上的不均衡。有的地方远教工作开展得早一些,投入大一些,那么工作成果自然就多一些,经验也就更丰富一些。既然远教工作具有一定的统一性,那么工作经验就必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作为后起步的远教管理部门,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才能避免自己走弯路。前面有航标,我们又何必非要摸着石头过河呢?因此,我方认为,无论是哪个地方、哪个层级的远教管理部门,在开展远教工作过程中,都应该具有“拿来”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开放的精神、实践的精神。
当然,“拿来”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因水土不服产生的适用性差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方向没有错,局部问题是可以调整的。路走偏了,可以修正;不能因为偏了,就不走了,那样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同样,因适用性差,就否定“拿来”,无异于因噎废食。
反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错。我方之所以反对正方观点,是因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同地域的远程教育工作确实存在相似性,但是这种相似性是架构上的,只是单纯地模拟这种架构,带有很强的盲目性。
远教工作有统一的要求,如果都按这种要求开展工作,那我们工作是不是就没有差别了?是不是都不愁没有学用实效了?显然不可能。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远教工作效果的差异主要是来源于工作细节的不同。远教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工作越深入,其个性化需求表现得就越明显,这些具体的事情和问题,不是单靠“拿来”别人的一些成功经验就能解决的。这就像看病,病人的症状是头晕、恶心、看物模糊,我们不能就此判断患者得了脑梗,青光眼也可以导致患者有同样的症状表现。如果轻易下诊断,滥用药物,不仅病治不好,很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甚或出现生命危险。远教工作也是如此,不同地域遇到的问题一样,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可能并不相同,因此看似是一种好的工作经验、好的解决办法,从甲地嫁接到乙地可能并不适用。
我方认为,远教工作的好经验可以“拿来”,但必须慎之又慎,“拿来”之时,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要对适用性问题做好分析。当然,最好是通过对本地工作进行总结,整理出适合自身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才是解决远教工作问题、开展远教工作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