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目前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状,探讨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语文课内文章的教学,做到回归课本,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从而为拓展学生的语文课外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课本;发掘;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32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的拓展延伸理论已深入广大语文教师之心了。在课堂上,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相反对经过严格审订精挑细选出来的课内文章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这种做法可能有其理念基础,但究其原因无非是中考和高考不考课内的文章,深究也无太多实用价值。于是很多教师的做法有二,其一是上述的以大量的课外阅读代替对课本的解读;其二是只重視课内的文言文教学,轻视甚至是放弃对课内文章的教学。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轻视,因为他们的想法和教师一样,既然不考,学也无益。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真就成了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的尴尬课了。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意味,是不科学的做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用课内的知识去解决课外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的学习有其重要的目的:
其一,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二,语文课文所选的篇目都是有一定的指向性的,在某些方面起着示范和正确的引导作用。因而,语文课文的学习承担着开启学生的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的重任,让学生在一篇篇文章中去体察世态人情,体验人间冷暖,使学生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习中成为真正健全的人。
语文课文包罗万象,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就如一座百花园,一部小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那么,语文课文有哪些价值值得发掘呢?
一、发掘课文在教学方面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个例子。这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文在知识层面上起着示范作用,我们在课堂上要利用课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理解能力。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是著名作家杨绛女士的《老王》,这是一篇散文,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靠一辆破旧的三轮维持生计。“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被取缔了,他的生计就更窘迫了,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烂不堪,眼睛不好,他一生凄凉艰难。但老王心肠好,为人忠厚老实,善良,关心他人,重情义,讲仁义,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关心过自己的好心人(作者一家)。文章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却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这就给我们的写作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文章前三段以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先写老王的职业,这是他谋生的手段;再写他的生理缺陷,这是他谋生的困难;最后写他的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后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期间,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老王心地善良。这样安排材料杂而有序,这是学生写记叙文的典范。在语言方面,杨绛沉定简洁,本色中透着绚烂华丽的语言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二、发掘课文的人文价值
“文以载道”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文章观,主观的作家写自己,多写一己之情怀;客观的作家通过写自己、写他人、写社会,通过这些来反映社会生活,给人启迪与反思。还是以《老王》为例,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爱护反映在文章中,这体现了作者一家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老王是不幸者,但作者认为,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人道主义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全面发展。作者一家总是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关心他能否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人文精神,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关注弱势群体,懂得用平等的眼光来待人接物。这就是利用课文把善良和爱心的种子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之中,相信在善良的滋润下,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也会保持着这份善良,成为精神健全、人格健全的人。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目标“模糊”、个性鲜明的活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对课文走马观式的走走过场;可以做教参的“应声虫”,照本宣科。如果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将会继续尴尬,将会被视为是对课堂有效时间的无辜滥用。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自己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之下,科学利用课文,让“蒙冤”多年的语文课焕发出她该有的精气神韵。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成为学生积淀文化素养的园地,成为他们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翱翔的美丽双翅,成为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中学 725400)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课本;发掘;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32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的拓展延伸理论已深入广大语文教师之心了。在课堂上,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相反对经过严格审订精挑细选出来的课内文章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这种做法可能有其理念基础,但究其原因无非是中考和高考不考课内的文章,深究也无太多实用价值。于是很多教师的做法有二,其一是上述的以大量的课外阅读代替对课本的解读;其二是只重視课内的文言文教学,轻视甚至是放弃对课内文章的教学。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轻视,因为他们的想法和教师一样,既然不考,学也无益。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真就成了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的尴尬课了。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意味,是不科学的做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用课内的知识去解决课外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的学习有其重要的目的:
其一,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二,语文课文所选的篇目都是有一定的指向性的,在某些方面起着示范和正确的引导作用。因而,语文课文的学习承担着开启学生的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的重任,让学生在一篇篇文章中去体察世态人情,体验人间冷暖,使学生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习中成为真正健全的人。
语文课文包罗万象,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就如一座百花园,一部小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那么,语文课文有哪些价值值得发掘呢?
一、发掘课文在教学方面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个例子。这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文在知识层面上起着示范作用,我们在课堂上要利用课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理解能力。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是著名作家杨绛女士的《老王》,这是一篇散文,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靠一辆破旧的三轮维持生计。“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被取缔了,他的生计就更窘迫了,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烂不堪,眼睛不好,他一生凄凉艰难。但老王心肠好,为人忠厚老实,善良,关心他人,重情义,讲仁义,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关心过自己的好心人(作者一家)。文章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却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这就给我们的写作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文章前三段以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先写老王的职业,这是他谋生的手段;再写他的生理缺陷,这是他谋生的困难;最后写他的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后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期间,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老王心地善良。这样安排材料杂而有序,这是学生写记叙文的典范。在语言方面,杨绛沉定简洁,本色中透着绚烂华丽的语言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二、发掘课文的人文价值
“文以载道”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文章观,主观的作家写自己,多写一己之情怀;客观的作家通过写自己、写他人、写社会,通过这些来反映社会生活,给人启迪与反思。还是以《老王》为例,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爱护反映在文章中,这体现了作者一家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老王是不幸者,但作者认为,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人道主义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全面发展。作者一家总是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关心他能否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人文精神,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关注弱势群体,懂得用平等的眼光来待人接物。这就是利用课文把善良和爱心的种子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之中,相信在善良的滋润下,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也会保持着这份善良,成为精神健全、人格健全的人。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目标“模糊”、个性鲜明的活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对课文走马观式的走走过场;可以做教参的“应声虫”,照本宣科。如果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将会继续尴尬,将会被视为是对课堂有效时间的无辜滥用。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自己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之下,科学利用课文,让“蒙冤”多年的语文课焕发出她该有的精气神韵。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成为学生积淀文化素养的园地,成为他们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翱翔的美丽双翅,成为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中学 7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