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语堂提出翻译标准的三方面:忠实、通顺和美,这三个标准对后来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将阐述林语堂先生提出的翻译的三个标准,并且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验证他是否在实践中做到其提出的三个标准,并详细分析他在实践中是如何做到这三个标准的。本文通过详细分析《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使读者对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有进一步的认知,从而可以在翻译中更好地运用林先生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林语堂;忠实; 通顺;美;《生活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C092 【文献标识码】A
导论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先生提出了翻译标准的三方面:忠实、通顺和美。在其翻译过程中,他秉承“忠实、通顺、美”的翻译三标准,并始终坚持“传神”的原则。本文将对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进行赏析,验证他是否在实践中做到其提出的三个标准。
一、三个翻译标准在《生活的艺术》中的体现
(一)忠实的体现
林语堂曾提出忠实的标准。下文将详细地从原著、读者等角度分析《生活的艺术》,分析林语堂先生如何做到忠实的标准。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做到了对原文忠实,不仅达其意,同时也做到传其神。在《酒令》中,林先生将“八仙过海”其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在结构上译文与原文一致,在内容上林先生将仙译为immortals,不仅达其意,也传其神。
在《生活的艺术》中,不仅在翻译的选词上体现了林先生忠实于原著,在翻译句子时更加体现了其忠实的标准。在第八章第四节《中国式的家庭理想》中,林语堂先生引用了中国官员在辞职时常引用的两句老话: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林先生将其译为“Having sons,I am content with life;Without office,my body is light.”首先,从结构上看,译文与原文形式对照,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从译文内容看,林先生将“一身轻”直接译为“my body is light”,原文中“轻”的意思为放松、轻松的意思,而译文译为light,从表面看不符合原文,但深度推敲发现这个light 不仅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还做到了传神的目的,light譯为“轻的”,可见林先生在这儿采取了直译,忠实于原著,而light本来含有轻的意思,看到这个词感觉上比较轻松,进而选用这个词达到了传神的目的。可见作者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达到了传神的境界,也达到了其提出的“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的标准。
林先生还忠实于读者,在翻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时《中庸》,他将“天命”翻译为“what is God-given”,“天命”中国人认为是上天的旨意,但西方对神称为god。可见林先生忠实于读者,在基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上进行翻译。
(二)通顺的体现
林先生提出译文要通顺,译文要以原文为总纲且有译入语国的思想。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通过调整结构和表达文意达到通顺的标准。
林先生通过改变结构使译文符合读者的语法思维达到通顺的标准。在《食品与药物》中,林先生引用了《闲情偶寄》中的“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林先生将其译为“There is nothing in food and drink whose flavour I cannot describe with the utmost understanding and imagination.But as for crabs,my heart likes them,my mouth relishes them,and I can never forget them for a year and a day.”从译文看,他通过调整表达顺序满足了通顺的标准。
文意表达是指通过将文章的意思更加详细或简略地表达以符合读者阅读习惯从而达到通顺。在第三章第三节《论不免一死》中,林语堂先生引用了庄子的故事,在故事中惠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回答道:“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文中“不然”指不是那样的意思,由于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可能会比较难懂、拗口,故林先生将其译为“You are mistaken.” 这样翻译不仅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知道其表达的意思,而且也符合译入语的风格,使文章更加容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同时也达到了通顺的标准。
(三)美的体现
1.音美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先生通过音美、形美达到美的标准。林先生翻译时通过押尾韵的形式达到音美的效果。在《读书的艺术》中讲到一个人不愿读书的理由:
To study in spring is treason;
And summer is sleep’s best reason;
If winter hurries the fall,
Then stop till next spring season.
在诗中,林先生通过押尾韵做到音美。句尾分别为“treason”“reason”“season”,“eason”给人低沉的感觉,符合作者描述的不想读书、昏昏欲睡的状态,达到了音美。
2.形美
林先生也达到了形美,译文与原文形式一致,达到了美的标准。在《冥寥子游》中,林先生引用了冥寥子的一段话。
Oh,how gay! Oh,how bright!
Fear not the cutting wind, So long they last,they shine But dred the coming day! Like pearls in morning light’
Eastward floes the river, Where grave mounds dot the wilds,
Westward the Milky Way. And winds whine through the night;
林先生注重原文的形式,将其译为诗歌的形式,而且采用了押韵的形式,达到了美的标准。
二、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林语堂先生是否在其写的《生活的艺术》中达到其提出的“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并详细分析了他是如何做到的。林先生的译文不仅忠于原著而且从忠于读者的方面达到了“忠实”的标准。林先生在翻译时通过调整结构顺序和调整文意表达达到了其提出的“通顺”的标准。林先生的译文从音美、形美两方面达到其提出的“美”的標准。
参考文献:
[1]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Lin Yutang.The Importance of living[M].NewYork:Raynal
【关键词】林语堂;忠实; 通顺;美;《生活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C092 【文献标识码】A
导论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先生提出了翻译标准的三方面:忠实、通顺和美。在其翻译过程中,他秉承“忠实、通顺、美”的翻译三标准,并始终坚持“传神”的原则。本文将对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进行赏析,验证他是否在实践中做到其提出的三个标准。
一、三个翻译标准在《生活的艺术》中的体现
(一)忠实的体现
林语堂曾提出忠实的标准。下文将详细地从原著、读者等角度分析《生活的艺术》,分析林语堂先生如何做到忠实的标准。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做到了对原文忠实,不仅达其意,同时也做到传其神。在《酒令》中,林先生将“八仙过海”其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在结构上译文与原文一致,在内容上林先生将仙译为immortals,不仅达其意,也传其神。
在《生活的艺术》中,不仅在翻译的选词上体现了林先生忠实于原著,在翻译句子时更加体现了其忠实的标准。在第八章第四节《中国式的家庭理想》中,林语堂先生引用了中国官员在辞职时常引用的两句老话: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林先生将其译为“Having sons,I am content with life;Without office,my body is light.”首先,从结构上看,译文与原文形式对照,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从译文内容看,林先生将“一身轻”直接译为“my body is light”,原文中“轻”的意思为放松、轻松的意思,而译文译为light,从表面看不符合原文,但深度推敲发现这个light 不仅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还做到了传神的目的,light譯为“轻的”,可见林先生在这儿采取了直译,忠实于原著,而light本来含有轻的意思,看到这个词感觉上比较轻松,进而选用这个词达到了传神的目的。可见作者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达到了传神的境界,也达到了其提出的“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的标准。
林先生还忠实于读者,在翻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时《中庸》,他将“天命”翻译为“what is God-given”,“天命”中国人认为是上天的旨意,但西方对神称为god。可见林先生忠实于读者,在基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上进行翻译。
(二)通顺的体现
林先生提出译文要通顺,译文要以原文为总纲且有译入语国的思想。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通过调整结构和表达文意达到通顺的标准。
林先生通过改变结构使译文符合读者的语法思维达到通顺的标准。在《食品与药物》中,林先生引用了《闲情偶寄》中的“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林先生将其译为“There is nothing in food and drink whose flavour I cannot describe with the utmost understanding and imagination.But as for crabs,my heart likes them,my mouth relishes them,and I can never forget them for a year and a day.”从译文看,他通过调整表达顺序满足了通顺的标准。
文意表达是指通过将文章的意思更加详细或简略地表达以符合读者阅读习惯从而达到通顺。在第三章第三节《论不免一死》中,林语堂先生引用了庄子的故事,在故事中惠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回答道:“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文中“不然”指不是那样的意思,由于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可能会比较难懂、拗口,故林先生将其译为“You are mistaken.” 这样翻译不仅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知道其表达的意思,而且也符合译入语的风格,使文章更加容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同时也达到了通顺的标准。
(三)美的体现
1.音美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先生通过音美、形美达到美的标准。林先生翻译时通过押尾韵的形式达到音美的效果。在《读书的艺术》中讲到一个人不愿读书的理由:
To study in spring is treason;
And summer is sleep’s best reason;
If winter hurries the fall,
Then stop till next spring season.
在诗中,林先生通过押尾韵做到音美。句尾分别为“treason”“reason”“season”,“eason”给人低沉的感觉,符合作者描述的不想读书、昏昏欲睡的状态,达到了音美。
2.形美
林先生也达到了形美,译文与原文形式一致,达到了美的标准。在《冥寥子游》中,林先生引用了冥寥子的一段话。
Oh,how gay! Oh,how bright!
Fear not the cutting wind, So long they last,they shine But dred the coming day! Like pearls in morning light’
Eastward floes the river, Where grave mounds dot the wilds,
Westward the Milky Way. And winds whine through the night;
林先生注重原文的形式,将其译为诗歌的形式,而且采用了押韵的形式,达到了美的标准。
二、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林语堂先生是否在其写的《生活的艺术》中达到其提出的“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并详细分析了他是如何做到的。林先生的译文不仅忠于原著而且从忠于读者的方面达到了“忠实”的标准。林先生在翻译时通过调整结构顺序和调整文意表达达到了其提出的“通顺”的标准。林先生的译文从音美、形美两方面达到其提出的“美”的標准。
参考文献:
[1]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Lin Yutang.The Importance of living[M].NewYork:Ray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