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结合硫酸钙骨粉移植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ORIF+硫酸钙骨粉移植组(植骨组)和ORIF组(对照组)。植骨组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9~62岁[(41.6±12.9)岁];SandersⅢ型12例,Ⅳ型5例。对照组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9岁[(39.4±11.8)岁];SandersⅢ型10例,Ⅳ型3例。术后1,2,3,6,12个月随访记录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前、术后2 d、术后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角变化。末次随访时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两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植骨组3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软组织浅表感染2例;对照组发生皮缘坏死2例,软组织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术后Böhler角、Gissan角均有明显改善,术后早期组间比较,Böhler角、Gissan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植骨组与对照组Böhler角分别为(23.2±9.0)°、(19.5±11.1)°,角度丢失分别为(3.6±2.7)°、(6.9±3.1)°,两组角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issan角分别为(123.4±9.4)°、(122.2±9.0)°,角度改变分别(2.8±1.8)°、(3.8±2.3)°(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植骨与否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植骨可能对骨折块的稳定、跟距关节面的早期支撑起到良好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交叉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7月— 2015年6月收治的65例(72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2例;年龄18~70岁[(45.7±12.2)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9侧(Ⅱa型25侧,Ⅱb型17侧,Ⅱc型7侧),Ⅲ型23侧(Ⅲab型12侧,Ⅲac型6侧,Ⅲbc型5侧)。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微创组(30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内侧锁定钢板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Ⅲ型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6 — 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闭合性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26~66岁,平均44.6岁。均为单侧胫骨pilon骨折;左侧18例,右侧27例;合并腓骨骨折34例。骨折按Rüedi-Allgöwer分型:Ⅱ型14例
目的探讨踝前穿支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1月— 2017年3月收治的11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76岁,平均43.5岁。足背缺损创面4.0 cm×3.5 cm~15.0 cm×6.0 cm。根据踝前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创面皮肤缺损的大小、形状,在小腿下段前面设计并切取踝前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背创面
期刊
目的探讨运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并发下肢神经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12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行PKP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共12例术后发生手术椎体再次骨折并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9.2±7.1)岁。伤椎分布:T12 5例,L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