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上班族来说,晚餐几乎成了一天的正餐。早餐要看“表”,午餐要看“活”,只有到了晚上,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坐在餐桌前美美地大吃一顿。殊不知,这是极不符合养生之道的,医学研究表明,晚餐不当是引起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一些常见慢性疾患正是不良晚餐习惯长期作用的结果。那么,晚餐究竟应该怎样吃呢?
第一。晚餐要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道结石病的发病率。在晚餐食物里,含有大量的钙质,在新陈代谢进程中,有一部分钙被小肠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则滤过肾小球进入泌尿道排出体外,人的排钙高峰常在餐后4~5小时,若用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第二。晚餐要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尤其应多摄入一些新鲜蔬菜,尽量减少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类食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所以大多数家庭晚餐非常丰盛,这样对健康不利。摄入蛋白质过多,人体吸收不了,就会滞留于肠道中,变质产生氨、吲哚、硫化氨等有毒物质,刺激肠壁诱发癌症。若脂肪吃得太多,可使血脂升高。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的人,比经常进食素食的人血脂一般要高3至4倍,患高血脂、高血压的人,如果晚餐经常进食荤食无异于“火上浇油”。
第三。晚餐要少吃。与早餐、中餐相比,晚餐宜少吃。一般要求晚餐所供给的热量以不超过全天膳食总热量的30%。晚餐经常摄入过多热量,可引起血液胆固醇增高,过多的胆固醇堆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晚餐过饱,血液中糖、氨基酸、脂肪酸的浓度就会增高,晚饭后人们的活动量往往较小,热量消耗少,上述物质便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转变为脂肪,日久身体就会逐渐肥胖。
中午吃完饭“打个盹”,是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上班族为下午的工作“补充能量”,退休族则养养精神。日前,有研究表明:饭前午睡半小时,比饭后午睡2小时更能有效消除疲劳,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与学习效率。对此,科学家建议,最好将午睡时间提前,改为饭前午睡。 专家表示,午睡后为什么有人头昏脑胀?这是由于进餐后血流涌向胃肠道,致使流向大脑与四肢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和肢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与养分供应,乳酸等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醒来后会觉得头昏脑胀,四肢乏力,周身酸软。民间就有“吃完就睡,肠子靠背”的说法。特别是上班族,经常趴在办公桌上小睡一会儿,使胸部受到压迫,影响呼吸,加重大脑的缺氧程度,出现生理性的暂时“脑贫血”。大脑和胃肠同时“争抢”血液,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消化和神经系统都不能全力工作。 据德国学者的研究显示,饭后午睡时,人体皮下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涌向消化器官与大脑争血,此时有诱发脑栓塞的危险。因此,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人、血压低的人、血液循环系统有障碍的患者,特别是因脑血管病变而经常头晕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饭后午睡。 专家建议,如果条件允许,人们可以在下班或放学之后,先吃点水果,喝点牛奶或热汤,然后“小睡一会儿”,再起床吃午饭。这样能更有效地消除疲劳,还可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应特别注意不要饭后就睡。对于不愿意改变睡眠习惯的人,饭后做些轻微的活动,散散步,揉揉腹,大约10~20分钟左右,然后就可以踏踏实实地“高枕无忧”了。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如果中午没有充足的饭前午睡时间,饭后活动完,可以仰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片刻,让大脑和胃肠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需要注意的是,午睡的时间应控制在15至30分钟比较恰当,最长在1小时以内,否则超过了这个限度,由浅度睡眠进入到深度睡眠阶段,不但不容易醒,醒来还会有轻微头痛或全身无力的感觉。
饮食中的9宜
宜早:经过一夜睡眠,人体肠胃空虚,清晨进食,精神才能振作,因此,早餐不宜晚。
宜少:在日常饮食中,少吃多滋味,暴饮暴食伤身体,保健养生要做到善食还要善节。
宜暖:俗话说:“一热三解”,暖食味道好。中医认为,胃喜暖恶寒,寒易伤脾胃。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均应适量,利于胃的消化、吸收;否则,会造成腹痛、呕吐、腹泻等病症。
宜软:坚硬的食物难以消化,特别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饭菜宜软不宜硬。
宜淡:日常饮食五味不可偏亢。中医认为,多食咸,伤心伤骨;多食辣,伤肝伤脉;多食酸,伤睥伤筋;多食甜,伤肾伤肉。因此,节制饮食,多吃淡味,于健康大有益处。
宜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制品有利健康,也不易发胖;常吃素食,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宜嚼:这不仅有助于唾液分泌,帮助消化,而且能减轻胃的负担。
宜静:用餐时,宜安静地品尝美味;而谈笑进食,很容易呛咳;哭着用餐,或者生气时吃饭,对身体健康很不利。
宜坐:饮食保健专家指出,边走边吃或蹲着进食,既不卫生又不利于消化。因此,坐着用餐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第一。晚餐要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道结石病的发病率。在晚餐食物里,含有大量的钙质,在新陈代谢进程中,有一部分钙被小肠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则滤过肾小球进入泌尿道排出体外,人的排钙高峰常在餐后4~5小时,若用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第二。晚餐要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尤其应多摄入一些新鲜蔬菜,尽量减少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类食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所以大多数家庭晚餐非常丰盛,这样对健康不利。摄入蛋白质过多,人体吸收不了,就会滞留于肠道中,变质产生氨、吲哚、硫化氨等有毒物质,刺激肠壁诱发癌症。若脂肪吃得太多,可使血脂升高。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的人,比经常进食素食的人血脂一般要高3至4倍,患高血脂、高血压的人,如果晚餐经常进食荤食无异于“火上浇油”。
第三。晚餐要少吃。与早餐、中餐相比,晚餐宜少吃。一般要求晚餐所供给的热量以不超过全天膳食总热量的30%。晚餐经常摄入过多热量,可引起血液胆固醇增高,过多的胆固醇堆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晚餐过饱,血液中糖、氨基酸、脂肪酸的浓度就会增高,晚饭后人们的活动量往往较小,热量消耗少,上述物质便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转变为脂肪,日久身体就会逐渐肥胖。
中午吃完饭“打个盹”,是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上班族为下午的工作“补充能量”,退休族则养养精神。日前,有研究表明:饭前午睡半小时,比饭后午睡2小时更能有效消除疲劳,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与学习效率。对此,科学家建议,最好将午睡时间提前,改为饭前午睡。 专家表示,午睡后为什么有人头昏脑胀?这是由于进餐后血流涌向胃肠道,致使流向大脑与四肢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和肢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与养分供应,乳酸等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醒来后会觉得头昏脑胀,四肢乏力,周身酸软。民间就有“吃完就睡,肠子靠背”的说法。特别是上班族,经常趴在办公桌上小睡一会儿,使胸部受到压迫,影响呼吸,加重大脑的缺氧程度,出现生理性的暂时“脑贫血”。大脑和胃肠同时“争抢”血液,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消化和神经系统都不能全力工作。 据德国学者的研究显示,饭后午睡时,人体皮下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涌向消化器官与大脑争血,此时有诱发脑栓塞的危险。因此,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人、血压低的人、血液循环系统有障碍的患者,特别是因脑血管病变而经常头晕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饭后午睡。 专家建议,如果条件允许,人们可以在下班或放学之后,先吃点水果,喝点牛奶或热汤,然后“小睡一会儿”,再起床吃午饭。这样能更有效地消除疲劳,还可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应特别注意不要饭后就睡。对于不愿意改变睡眠习惯的人,饭后做些轻微的活动,散散步,揉揉腹,大约10~20分钟左右,然后就可以踏踏实实地“高枕无忧”了。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如果中午没有充足的饭前午睡时间,饭后活动完,可以仰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片刻,让大脑和胃肠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需要注意的是,午睡的时间应控制在15至30分钟比较恰当,最长在1小时以内,否则超过了这个限度,由浅度睡眠进入到深度睡眠阶段,不但不容易醒,醒来还会有轻微头痛或全身无力的感觉。
饮食中的9宜
宜早:经过一夜睡眠,人体肠胃空虚,清晨进食,精神才能振作,因此,早餐不宜晚。
宜少:在日常饮食中,少吃多滋味,暴饮暴食伤身体,保健养生要做到善食还要善节。
宜暖:俗话说:“一热三解”,暖食味道好。中医认为,胃喜暖恶寒,寒易伤脾胃。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均应适量,利于胃的消化、吸收;否则,会造成腹痛、呕吐、腹泻等病症。
宜软:坚硬的食物难以消化,特别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饭菜宜软不宜硬。
宜淡:日常饮食五味不可偏亢。中医认为,多食咸,伤心伤骨;多食辣,伤肝伤脉;多食酸,伤睥伤筋;多食甜,伤肾伤肉。因此,节制饮食,多吃淡味,于健康大有益处。
宜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制品有利健康,也不易发胖;常吃素食,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宜嚼:这不仅有助于唾液分泌,帮助消化,而且能减轻胃的负担。
宜静:用餐时,宜安静地品尝美味;而谈笑进食,很容易呛咳;哭着用餐,或者生气时吃饭,对身体健康很不利。
宜坐:饮食保健专家指出,边走边吃或蹲着进食,既不卫生又不利于消化。因此,坐着用餐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