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心想吐、胸口灼热、打嗝连连、喉咙有异物感……胃食道反流一旦发病,有可能一生无法痊愈。停药后6个月内,约八成以上的人都可能再次发作。除了食欲缺乏、情绪不佳,还会引发气喘、睡眠呼吸暂停,甚至升高肺炎、黏膜病变、食管癌的罹患率。
进食中不充分咀嚼、边走边吃,进食后马上躺下等饮食习惯,都会妨碍消化。一边学习一边进食时,还有看着视频进食时,你会留意到自己正在吃东西吗?当大脑不认为自己正在吃东西的话,很可能不会分泌消化液。那么,我们该如何从饮食改善胃食道反流呢?
我们须检讨自己错误的用餐观念。因为随意打发三餐,也是造成胃食道反流症的原因之一。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进食时分心做其他事、进食很急,能静下心来享用食物的机会很少。因为未经充分咀嚼便吞下肚,餐后马上活动,总是会干扰并拉长胃部消化食物的时间,再加上用餐时间不规律,这都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希望大家在用餐时,要准备30分钟以上的时间,慢慢享用。
通常认为,人的精神压力过大时,大脑会寻求刺激,进而出现暴饮暴食、偏好甜食、摄取刺激性食物的倾向。
纾解精神压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從寻求刺激性食品来缓解压力。尤其是辛辣食物、高温食物会对食管造成极大刺激,也会导致食管烫伤,对胃部造成的负担更不容小觑。吃太多也不好,吃东西不求吃到饱,告诉自己吃八分饱就好。
除了留意正在吃什么东西之外,进食的同时,也要记得充分咀嚼。充分咀嚼之后,唾液才会分泌出来。唾液内含淀粉酶,可帮助消化。所以,一边咀嚼,一边将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之后,才能帮助消化。每一口食物,最好咀嚼20次以上。
充分咀嚼之后,口中食物的体积会变小。体积缩小,在胃里就不必花太多时间消化。反之,吞入腹中的食物越大块,便越需要大量胃液,并得花多一些时间才能消化。
此外,未经充分咀嚼就咽下,还会吞进大量空气,容易打嗝。打嗝时,下食管括约肌会松弛,更易引发反流。
用餐后,下食管括约肌容易出现暂时松弛的现象,当许多食物进入胃部之后,也容易引发反流。这时候躺下来,将进一步阻碍消化,除了会促使反流现象发生之外,还会导致胃胀。所以,吃完东西后,要避免马上躺下。
体内的消化液,通常会每天按时工作。午间,消化液会大量分泌,肠道会动起来运用消化液。晚间若大吃大喝,肠胃便无法休息,所以,睡前3~4小时应结束进食。只要能做到这点,胃酸的分泌节律将会有很大改善。
此外,对身材肥胖的人来说,应尽量减肥,并减少吃宵夜、睡前进食、过量饮酒,如此才能预防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民政中医门诊部副主任医师)
(编辑 吴兰芳 见习编辑 王凡)
进食中不充分咀嚼、边走边吃,进食后马上躺下等饮食习惯,都会妨碍消化。一边学习一边进食时,还有看着视频进食时,你会留意到自己正在吃东西吗?当大脑不认为自己正在吃东西的话,很可能不会分泌消化液。那么,我们该如何从饮食改善胃食道反流呢?
从重视饮食的观念做起
我们须检讨自己错误的用餐观念。因为随意打发三餐,也是造成胃食道反流症的原因之一。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进食时分心做其他事、进食很急,能静下心来享用食物的机会很少。因为未经充分咀嚼便吞下肚,餐后马上活动,总是会干扰并拉长胃部消化食物的时间,再加上用餐时间不规律,这都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希望大家在用餐时,要准备30分钟以上的时间,慢慢享用。
吃东西时不能有压力
通常认为,人的精神压力过大时,大脑会寻求刺激,进而出现暴饮暴食、偏好甜食、摄取刺激性食物的倾向。
纾解精神压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從寻求刺激性食品来缓解压力。尤其是辛辣食物、高温食物会对食管造成极大刺激,也会导致食管烫伤,对胃部造成的负担更不容小觑。吃太多也不好,吃东西不求吃到饱,告诉自己吃八分饱就好。
饮食以好消化为原则
除了留意正在吃什么东西之外,进食的同时,也要记得充分咀嚼。充分咀嚼之后,唾液才会分泌出来。唾液内含淀粉酶,可帮助消化。所以,一边咀嚼,一边将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之后,才能帮助消化。每一口食物,最好咀嚼20次以上。
充分咀嚼之后,口中食物的体积会变小。体积缩小,在胃里就不必花太多时间消化。反之,吞入腹中的食物越大块,便越需要大量胃液,并得花多一些时间才能消化。
此外,未经充分咀嚼就咽下,还会吞进大量空气,容易打嗝。打嗝时,下食管括约肌会松弛,更易引发反流。
睡前不吃东西
用餐后,下食管括约肌容易出现暂时松弛的现象,当许多食物进入胃部之后,也容易引发反流。这时候躺下来,将进一步阻碍消化,除了会促使反流现象发生之外,还会导致胃胀。所以,吃完东西后,要避免马上躺下。
体内的消化液,通常会每天按时工作。午间,消化液会大量分泌,肠道会动起来运用消化液。晚间若大吃大喝,肠胃便无法休息,所以,睡前3~4小时应结束进食。只要能做到这点,胃酸的分泌节律将会有很大改善。
此外,对身材肥胖的人来说,应尽量减肥,并减少吃宵夜、睡前进食、过量饮酒,如此才能预防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民政中医门诊部副主任医师)
(编辑 吴兰芳 见习编辑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