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西宁 810000
摘要:为了探讨长期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区的青海高原人群的体质现状特色、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本文将2005年青海省20~69岁成年和老年人的体质监测结果同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2005年青海高原人群的体质现状有其自身特点,但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和达标率都落后于全国水平;与2000年相比,高原人群的体质达标率明显提高,表现出身体充实度有所提高、肺活量下降、神经肌肉反应能力改善等体质变化趋势。
关键词:高原人群 体质 现状 变化趋势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
FanRongyun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the paper analyzes the datum of physical fitness monitoring of people age from 20 to 69 in Qinghai province in 2005yr,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datum in Qinghai province in 2000yr and the national mean level of China in 2005yr.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but the rate of excellent,good and qualific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re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mean level.Compare with 2000yr,the physical fitness qualification ratio has obviously increased,the change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 is body condition has raise,lung capacity has descent and nerve muscle respond ability has improvement etc.
Keywords: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 Physical fitness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33-04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全省95%的地区在海拔2500~4500米之间,居住着汉、回、藏、蒙古、土、撒拉等多个民族,在全民健身和国民体质方面有其独有的地域特色。从2000年开始,依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了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在2005年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将20~69岁成年和老年人的体质监测结果同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探讨长期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区的青海人群的体质现状和特色、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指导高原成年人和老年人体育健身和增强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采取随机抽样,对长期居住在青海省的20~69岁的成年和老年人,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体质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监测和体质达标的评定。2000年和2005年青海高原人群体质监测的样本量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的器材和专业人员对体质指标进行监测和评定,数据由体质数据库和体育统计软件进行检验和统计。2005年体质指标的全国平均值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2.青海高原人群体质现状特色
2.1 身体形态。
体质的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三围(胸围、腰围、臀围)、皮褶厚度(上臂、肩胛和腹部三个部位)等指标。与全国同龄人群相比(表2),居住在青海的高原人群的身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25~29岁身高均值达最高,这与2005全国成年人的平均身高在20~24岁达最高的情况不同。由于高原海拔增高、气压和氧分压下降、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使机体细胞、组织和内分泌代谢迟缓,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1]。青海高原人群的身高发育较全国水平要滞后1个年龄段,20~24岁仍处于身高的缓慢生长期。除了男性在40岁后、女性在40~44岁的体重接近或高于全国水平外,高原人群的体重低于全国水平(表2)。高原低氧、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使人体的消耗增加,体内的水分和肌肉蛋白含量减少,而且这种变化随海拔的升高而加重,因此体重也降低[2,3]。反映人体体型特征的三围,除了男性的胸围、腰围在45~59岁接近或略高于全国水平,高原人群的三围值要低于全国水平(表2)。腰围是用于估测腹内性肥胖的简易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脂肪量增加,尤其以腰腹部的脂肪堆积最为明显,而腰腹部脂肪的过度聚集对身体机能有不良影响[4]。青海高原人群的腰围较小,说明腹内性肥胖的可能性小,这可能与高原低氧、干燥、寒冷的环境,使机体的消耗增加有关[2、5]。反映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的皮褶厚度指标,除高原男性上臂部皮褶厚度在40~59岁年龄段与全国水平接近外,青海高原各年龄段人群的三个部位皮褶厚度均低于全国水平,并且在60岁后差距加大(表2)。综合来看,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区的青海成年和老年人群具有身材高、围度小、脂肪堆积少的身体细长的形体特点。

青海高原人群与全国同年龄段平均值比较:*为差异显著(P<0.05),**为差异非常显著(P<0.01)。
2.2 身体机能。
体质的身体机能包括脉搏(安静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和台阶指数等指标。一般认为,久居或世居高原的人肺活量较大,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氧分压下降,人体需通过增大换气量来防止低氧血症的发展,通气增大是高原服习的重要机制[6、7]。然而2005年青海高原人群的肺活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3),其原因可能是高原慢性低氧环境导致了肺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加速了肺的老化进程[8]。青海高原人群的安静脉搏除了女性在50岁后与全国水平持平或略高外,其它都略低于全国水平(表3)。研究认为,高原人群的安静心率较低与高原居民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下,迷走神经功能增强、节约心肌能耗、提高心脏工作效率的适应性变化有关[6、7]。反映心脏功能的台阶指数,青海成年人群要高于全国(表3),这可能是青海高原人群的心血管系统对低氧环境适应的表现。青海高原人群的收缩压都低于全国水平,舒张压总体与全国持平(表3)。张彦博等研究[6]指出高原居民生理血压偏低,主要是收缩压降低明显,而舒张压稍低或与平原相似,其原因与高原居民长期受低氧环境影响引起的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可见,生活在青海的高原人群表现出肺活量小、收缩压较低、安静心率较低、心脏功能较强的身体机能特征。

2.3 身体素质。
体质的身体素质指标包括力量素质(握力、背力、纵跳、男性俯卧撑和女性仰卧起坐)、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平衡协调素质(闭眼单脚站)和神经肌肉反应素质(选择反应时)等。青海省高原人群中,除女性的握力、男性的背力与全国同龄水平接近或略高外,其它素质指标都低于全国水平(表3),表现出青海成年和老年人群关节肌肉伸展柔韧性差、肌肉爆发力低、平衡协调性和神经动作反应能力差等身体素质特点,其原因可能与长期高原缺氧环境下,较早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和脑组织老化,造成脑力活动受损以及视觉、听力的下降有关[6]。
2.4 体质达标情况。
青海省20~59岁成年人的体质达标率为83.0%,其中优秀率为6.8%、良好率为20.4%、合格率为55.8%,体质不合格(未达标)率为17.0%; 60~69岁老年人的体质优秀率是2.5%、良好率是12.6%、合格率是57.9%、不合格率是27.0%。高原人群的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和达标率都低于全国水平,而不合格率却比全国水平高3.8~11.4%,体质达标状况要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3.青海高原人群体质的变化趋势
与2000年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9]相比(表4,表5),2005年青海高原人群中,除成年女性的身高、体重、BMI指数和老年男女性的皮褶厚度略低于2000年,其它形态指标都有所提高,其中以男性明显,提示青海高原人群的身体充实度和营养状况有所提高。2005年青海省高原人群的血压和肺活量值低于2000年、台阶指数高于2000年,而安静心率变化不明显。2005年青海省高原人群除选择反应时、纵跳和俯卧撑(男)和一分钟仰卧起坐(女)指标好于2000年,其它素质都有所下降,表明青海成年和老年人在神经肌肉反应能力、下肢肌肉力量方面的素质有所改善,而上肢肌肉力量、关节肌肉柔韧性、平衡协调性和腰背部肌肉力量有所下降,尤其是20~39岁和45~59岁年龄段的男女性比较明显(P<0.01)。

与2000年比较,2005年青海成年男性的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分别上升0.5、2和14个百分点,达标率上升16.5个百分点,成年女性的体质优秀率下降1.6个百分点,而良好率、合格率和达标率分别上升1.5、17.9和17.5个百分点;老年男性的体质优秀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良好率、合格率和达标率分别上升了5.4、29和34.1个百分点,老年女性的体质优秀率和良好率分别下降3.1和6个百分点,而合格率和达标率分别上升30.3和21.2个百分点。2005年高原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体质达标率为82%和75%,这远高于2000年青海省成年和老年人66%和48%体质达标率,高原人群的体质状况有了很大提高。

4.结论
4.1 青海高原人群的体质现状表现为身体细长、围度小、脂肪堆积少的形体特点,肺活量小、收缩压较低、心脏功能较强的身体机能特征和关节肌肉伸展柔韧性差、肌肉爆发力低、平衡协调性和神经动作反应能力差等身体素质特色,同时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和达标率都落后于全国水平,这主要是青海高原低氧、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对人体长期影响的结果。
4.2 与2000年相比,居住在青海的高原人群的体质达标率明显提高,其体质变化趋势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和营养状况有所提高、血压和肺活量的下降、台阶指数的上升、神经肌肉反应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素质的改善、上肢肌肉力量、关节肌肉柔韧性、平衡协调性及腰背部肌肉力量的下降等。
参考文献
[1] 孙静华等.各不同海拔高度7~17岁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调查对比[J].青海体育科技,1986,(1):47~49
[2] 吴天一等.高山能量消耗及体重丧失的观察[M].中国技术成果大全(第三期),1992
[3] Dykes等.高原上的肌肉减损和体重下降[J].青海医学情报,1985,(4):56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等编.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 王伟等.进驻不同海拔高度一年的青年皮褶厚度与体脂量调查[J].高原医学杂志,97(2)
[6] 张彦博、汪源、刘学良等编.人与高原[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7] 格日力编.高原与高原病[M].青海:青海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2002
[8] 张鑫生.高原与老年人健康(续一)[J].高原医学杂志,92,4(2):52~56
[9] 马褔海等编.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摘要:为了探讨长期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区的青海高原人群的体质现状特色、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本文将2005年青海省20~69岁成年和老年人的体质监测结果同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2005年青海高原人群的体质现状有其自身特点,但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和达标率都落后于全国水平;与2000年相比,高原人群的体质达标率明显提高,表现出身体充实度有所提高、肺活量下降、神经肌肉反应能力改善等体质变化趋势。
关键词:高原人群 体质 现状 变化趋势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
FanRongyun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the paper analyzes the datum of physical fitness monitoring of people age from 20 to 69 in Qinghai province in 2005yr,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datum in Qinghai province in 2000yr and the national mean level of China in 2005yr.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but the rate of excellent,good and qualific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re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mean level.Compare with 2000yr,the physical fitness qualification ratio has obviously increased,the change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 is body condition has raise,lung capacity has descent and nerve muscle respond ability has improvement etc.
Keywords:People living in highland Physical fitness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33-04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全省95%的地区在海拔2500~4500米之间,居住着汉、回、藏、蒙古、土、撒拉等多个民族,在全民健身和国民体质方面有其独有的地域特色。从2000年开始,依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了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在2005年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将20~69岁成年和老年人的体质监测结果同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探讨长期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区的青海人群的体质现状和特色、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指导高原成年人和老年人体育健身和增强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采取随机抽样,对长期居住在青海省的20~69岁的成年和老年人,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体质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监测和体质达标的评定。2000年和2005年青海高原人群体质监测的样本量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的器材和专业人员对体质指标进行监测和评定,数据由体质数据库和体育统计软件进行检验和统计。2005年体质指标的全国平均值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2.青海高原人群体质现状特色
2.1 身体形态。
体质的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三围(胸围、腰围、臀围)、皮褶厚度(上臂、肩胛和腹部三个部位)等指标。与全国同龄人群相比(表2),居住在青海的高原人群的身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25~29岁身高均值达最高,这与2005全国成年人的平均身高在20~24岁达最高的情况不同。由于高原海拔增高、气压和氧分压下降、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使机体细胞、组织和内分泌代谢迟缓,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1]。青海高原人群的身高发育较全国水平要滞后1个年龄段,20~24岁仍处于身高的缓慢生长期。除了男性在40岁后、女性在40~44岁的体重接近或高于全国水平外,高原人群的体重低于全国水平(表2)。高原低氧、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使人体的消耗增加,体内的水分和肌肉蛋白含量减少,而且这种变化随海拔的升高而加重,因此体重也降低[2,3]。反映人体体型特征的三围,除了男性的胸围、腰围在45~59岁接近或略高于全国水平,高原人群的三围值要低于全国水平(表2)。腰围是用于估测腹内性肥胖的简易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脂肪量增加,尤其以腰腹部的脂肪堆积最为明显,而腰腹部脂肪的过度聚集对身体机能有不良影响[4]。青海高原人群的腰围较小,说明腹内性肥胖的可能性小,这可能与高原低氧、干燥、寒冷的环境,使机体的消耗增加有关[2、5]。反映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的皮褶厚度指标,除高原男性上臂部皮褶厚度在40~59岁年龄段与全国水平接近外,青海高原各年龄段人群的三个部位皮褶厚度均低于全国水平,并且在60岁后差距加大(表2)。综合来看,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区的青海成年和老年人群具有身材高、围度小、脂肪堆积少的身体细长的形体特点。

青海高原人群与全国同年龄段平均值比较:*为差异显著(P<0.05),**为差异非常显著(P<0.01)。
2.2 身体机能。
体质的身体机能包括脉搏(安静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和台阶指数等指标。一般认为,久居或世居高原的人肺活量较大,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氧分压下降,人体需通过增大换气量来防止低氧血症的发展,通气增大是高原服习的重要机制[6、7]。然而2005年青海高原人群的肺活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3),其原因可能是高原慢性低氧环境导致了肺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加速了肺的老化进程[8]。青海高原人群的安静脉搏除了女性在50岁后与全国水平持平或略高外,其它都略低于全国水平(表3)。研究认为,高原人群的安静心率较低与高原居民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下,迷走神经功能增强、节约心肌能耗、提高心脏工作效率的适应性变化有关[6、7]。反映心脏功能的台阶指数,青海成年人群要高于全国(表3),这可能是青海高原人群的心血管系统对低氧环境适应的表现。青海高原人群的收缩压都低于全国水平,舒张压总体与全国持平(表3)。张彦博等研究[6]指出高原居民生理血压偏低,主要是收缩压降低明显,而舒张压稍低或与平原相似,其原因与高原居民长期受低氧环境影响引起的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可见,生活在青海的高原人群表现出肺活量小、收缩压较低、安静心率较低、心脏功能较强的身体机能特征。

2.3 身体素质。
体质的身体素质指标包括力量素质(握力、背力、纵跳、男性俯卧撑和女性仰卧起坐)、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平衡协调素质(闭眼单脚站)和神经肌肉反应素质(选择反应时)等。青海省高原人群中,除女性的握力、男性的背力与全国同龄水平接近或略高外,其它素质指标都低于全国水平(表3),表现出青海成年和老年人群关节肌肉伸展柔韧性差、肌肉爆发力低、平衡协调性和神经动作反应能力差等身体素质特点,其原因可能与长期高原缺氧环境下,较早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和脑组织老化,造成脑力活动受损以及视觉、听力的下降有关[6]。
2.4 体质达标情况。
青海省20~59岁成年人的体质达标率为83.0%,其中优秀率为6.8%、良好率为20.4%、合格率为55.8%,体质不合格(未达标)率为17.0%; 60~69岁老年人的体质优秀率是2.5%、良好率是12.6%、合格率是57.9%、不合格率是27.0%。高原人群的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和达标率都低于全国水平,而不合格率却比全国水平高3.8~11.4%,体质达标状况要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3.青海高原人群体质的变化趋势
与2000年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9]相比(表4,表5),2005年青海高原人群中,除成年女性的身高、体重、BMI指数和老年男女性的皮褶厚度略低于2000年,其它形态指标都有所提高,其中以男性明显,提示青海高原人群的身体充实度和营养状况有所提高。2005年青海省高原人群的血压和肺活量值低于2000年、台阶指数高于2000年,而安静心率变化不明显。2005年青海省高原人群除选择反应时、纵跳和俯卧撑(男)和一分钟仰卧起坐(女)指标好于2000年,其它素质都有所下降,表明青海成年和老年人在神经肌肉反应能力、下肢肌肉力量方面的素质有所改善,而上肢肌肉力量、关节肌肉柔韧性、平衡协调性和腰背部肌肉力量有所下降,尤其是20~39岁和45~59岁年龄段的男女性比较明显(P<0.01)。

与2000年比较,2005年青海成年男性的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分别上升0.5、2和14个百分点,达标率上升16.5个百分点,成年女性的体质优秀率下降1.6个百分点,而良好率、合格率和达标率分别上升1.5、17.9和17.5个百分点;老年男性的体质优秀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良好率、合格率和达标率分别上升了5.4、29和34.1个百分点,老年女性的体质优秀率和良好率分别下降3.1和6个百分点,而合格率和达标率分别上升30.3和21.2个百分点。2005年高原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体质达标率为82%和75%,这远高于2000年青海省成年和老年人66%和48%体质达标率,高原人群的体质状况有了很大提高。

4.结论
4.1 青海高原人群的体质现状表现为身体细长、围度小、脂肪堆积少的形体特点,肺活量小、收缩压较低、心脏功能较强的身体机能特征和关节肌肉伸展柔韧性差、肌肉爆发力低、平衡协调性和神经动作反应能力差等身体素质特色,同时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和达标率都落后于全国水平,这主要是青海高原低氧、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对人体长期影响的结果。
4.2 与2000年相比,居住在青海的高原人群的体质达标率明显提高,其体质变化趋势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和营养状况有所提高、血压和肺活量的下降、台阶指数的上升、神经肌肉反应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素质的改善、上肢肌肉力量、关节肌肉柔韧性、平衡协调性及腰背部肌肉力量的下降等。
参考文献
[1] 孙静华等.各不同海拔高度7~17岁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调查对比[J].青海体育科技,1986,(1):47~49
[2] 吴天一等.高山能量消耗及体重丧失的观察[M].中国技术成果大全(第三期),1992
[3] Dykes等.高原上的肌肉减损和体重下降[J].青海医学情报,1985,(4):56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等编.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 王伟等.进驻不同海拔高度一年的青年皮褶厚度与体脂量调查[J].高原医学杂志,97(2)
[6] 张彦博、汪源、刘学良等编.人与高原[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7] 格日力编.高原与高原病[M].青海:青海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2002
[8] 张鑫生.高原与老年人健康(续一)[J].高原医学杂志,92,4(2):52~56
[9] 马褔海等编.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