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成人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德育工作,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如何把德育工作做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应当以情为经,以爱为纬,构筑青少年德育教育体系。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青少年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东西——情感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亲情
亲情是一首永恒的歌。儿童的道德观一般从他们纯洁的情感引起,他们通过关心公正、善良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亲情是人类经历的第一种感情,是最直接最亲切的感情,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感情。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的实现首先在于家庭,然后才是学校。他认为,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这种爱的情感来自亲子之间。母亲哺育和抚爱婴儿,使婴儿感到愉快、满足,爱的情感便在他的心里萌生起来。当儿童恐惧或啼哭时,母亲给予他(她)保护和抚慰,由此信任的情感便在孩子的心里萌发,而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遂萌发良心。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她)会从爱母亲提升到爱双亲,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对儿童的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以深厚的感情和爱心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亲情缺失学生的心灵往往会被扭曲,造成畸形发展。江苏金坛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15岁),为了所谓的“个人自由”,用榔头将管他较严的母亲杀死。当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向他了解情况时,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杀了妈妈后,我感到自己一下子变得轻松了,再也没有人干涉我的自由了。”可见情感教育,尤其是亲情教育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二、培养学生的友情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人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里而不与其他人交往,人与人总有许许多多的联系和依赖,因此仅有亲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宽更高层次的情感——友情。
友情是一杯芳香的茶。裴斯泰洛齐的“道德的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认为:当儿童上学校之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日益扩大,他(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因而又把爱逐渐扩大到爱所有的人,爱全人类。友情主要是与同学、同事的交往,在交往中形成的互敬、互谅、互帮、互助的情感和价值观念。马加爵就是因为不能体验友情而对同学大开杀戒,酿造出举世震惊的惨剧。因此培养学生的友情也是培养学生品德最关键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培养学生的“爱情”
1.自爱。自爱即爱己,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信任和敬重。对自己信任,表现为对自己行为负责,对前途理想充满信心,奋发向上,刻苦钻研。对自己的敬重,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看重,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发展人的自爱开始。自爱是人的本性,人若不能自爱,就谈不上爱护其财产,也就谈不上爱护别人。”现实生活中那些轻生的人就是不自爱的表现,他(她)不自爱,带给别人的往往是痛苦。“仁者爱人”,德育的目标就是把这种自然的天性扩展开来,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这样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爱。
2.爱人。爱人主要体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尊重。这种人能以同情心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要痛苦,也不把痛苦带给别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有缺点和错误,他(她)首先从自己身上找起,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能采取宽容与谅解的态度。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仁”曾被孔子认作最高的道德准则来加以推广。他说的“仁”就是爱人。马加爵之所以对同学下毒手,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爱人之心。据报道马加爵小的时候在家里和奶奶争看电视,因争不过奶奶而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一系列的“恨”字,可见爱的缺失其后果是多么可怕。
3.爱国。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它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曾经也说过:“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更要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
总之,我们应当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情为经,以爱为纬,晓之以情,导之以理,才能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责任编辑 黄 晓)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青少年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东西——情感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亲情
亲情是一首永恒的歌。儿童的道德观一般从他们纯洁的情感引起,他们通过关心公正、善良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亲情是人类经历的第一种感情,是最直接最亲切的感情,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感情。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的实现首先在于家庭,然后才是学校。他认为,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这种爱的情感来自亲子之间。母亲哺育和抚爱婴儿,使婴儿感到愉快、满足,爱的情感便在他的心里萌生起来。当儿童恐惧或啼哭时,母亲给予他(她)保护和抚慰,由此信任的情感便在孩子的心里萌发,而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遂萌发良心。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她)会从爱母亲提升到爱双亲,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对儿童的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以深厚的感情和爱心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亲情缺失学生的心灵往往会被扭曲,造成畸形发展。江苏金坛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15岁),为了所谓的“个人自由”,用榔头将管他较严的母亲杀死。当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向他了解情况时,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杀了妈妈后,我感到自己一下子变得轻松了,再也没有人干涉我的自由了。”可见情感教育,尤其是亲情教育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二、培养学生的友情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人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里而不与其他人交往,人与人总有许许多多的联系和依赖,因此仅有亲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宽更高层次的情感——友情。
友情是一杯芳香的茶。裴斯泰洛齐的“道德的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认为:当儿童上学校之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日益扩大,他(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因而又把爱逐渐扩大到爱所有的人,爱全人类。友情主要是与同学、同事的交往,在交往中形成的互敬、互谅、互帮、互助的情感和价值观念。马加爵就是因为不能体验友情而对同学大开杀戒,酿造出举世震惊的惨剧。因此培养学生的友情也是培养学生品德最关键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培养学生的“爱情”
1.自爱。自爱即爱己,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信任和敬重。对自己信任,表现为对自己行为负责,对前途理想充满信心,奋发向上,刻苦钻研。对自己的敬重,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看重,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发展人的自爱开始。自爱是人的本性,人若不能自爱,就谈不上爱护其财产,也就谈不上爱护别人。”现实生活中那些轻生的人就是不自爱的表现,他(她)不自爱,带给别人的往往是痛苦。“仁者爱人”,德育的目标就是把这种自然的天性扩展开来,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这样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爱。
2.爱人。爱人主要体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尊重。这种人能以同情心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要痛苦,也不把痛苦带给别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有缺点和错误,他(她)首先从自己身上找起,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能采取宽容与谅解的态度。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仁”曾被孔子认作最高的道德准则来加以推广。他说的“仁”就是爱人。马加爵之所以对同学下毒手,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爱人之心。据报道马加爵小的时候在家里和奶奶争看电视,因争不过奶奶而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一系列的“恨”字,可见爱的缺失其后果是多么可怕。
3.爱国。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它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曾经也说过:“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更要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
总之,我们应当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情为经,以爱为纬,晓之以情,导之以理,才能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