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引言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趋势,是指东亚未来的预期发展趋势,它包括多个发展层面,以及在未来无论是对其自身或其相互关系可能产生某些影响的多种问题。
【机 构】
:
[1]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席[2]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趋势,是指东亚未来的预期发展趋势,它包括多个发展层面,以及在未来无论是对其自身或其相互关系可能产生某些影响的多种问题。
其他文献
2004年12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主办的2004年亚太地区形势座谈会在亚太所召开.来自北京各研究机构的数十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学者们就2004年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外交、国际关系、经济及区域合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就亚洲来说,它将面临气候恶化的严峻挑战:到21世纪末,亚洲将在降雨方式、热浪和热带风暴等方面面临巨大变化;亚洲地区将变得更加炎热;内陆区域容易发生夏季干旱;台风带来的危害将会更大。这些变化可能对农业、
今天能在此演讲,我深感荣幸。我要感谢张宇燕教授、孙士海教授和韩锋教授,感谢他们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这次演讲。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的杜学增教授和李又文教授也光临会场。
几年前曾有人问我:在与东盟关系方面,我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中国已经成功地使东盟各成员国不再将其看成是个威胁。更积极的一点是,东盟国家日益镇定甚至是满意地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崛起的亚洲大国。我相信这也是东盟国家的成就,是各成员国清醒、明智、机敏以及现实主义和平衡感的明证。
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亚太地区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当时有提议组建一支“太平洋”的力量来回应欧洲统一市场的进一步巩固。有提议提出,由太平洋地区的五个发达国家——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美国——建立一个太平洋自由贸易区(PAFTA)。随后,其他一些观点也发展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即为建立太平洋贸易与发展组织(OPTAD),即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类似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机构,其原因是上述五个国家不能就自贸区达成一致。OPTAD还可以将新兴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也容纳进来。
前不久,日本《读卖新闻》与《嘹望东方周刊》公布了双方进行的关于中日关系的一次联合调查结果,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颇有意思,值得思考。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使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迅速提升,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推行霸权政策,其决策的逻辑基础是:美国是冷战对抗的最后赢家,应以胜利者姿态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体现新保守主义思想的“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战略,逐渐成为影响布什政府对外决策的理论依据。阿富汗战争的胜利鼓舞了美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布什连任美国总统奠定基础,但陷入伊拉克战争困境不仅暴露了美国决策机制的矛盾,影响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也使其国际形象严重受损。民主党主导国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安全”(亦称“安全研究”)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领域。但主要由于美苏冷战以及核战争的紧迫压力,围绕安全的研究一直局限于军事领域,而对于安全的基本定义、具体对象、基本假设、衡量标准等均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分歧、漏洞与空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全研究逐步走人百家争鸣的时代,至少出现了“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和“人类安全”等相互竞争的几大学派,他们都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解析安全的概念和意义。
中印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双边关系。本文旨在评估政府的这种热情能否对两国大众、政治参与者以及专家间的相互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民意调查、出版物和官方文件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两国间的相互认知明显地表现为矛盾心理和不信任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