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推行新课程标准为废除“灌输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教学过程(简称“教程”)设计不合理,没有达到迅速提高素质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反省应试教程模式,探讨教程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寻求提高素质教育效率的教程模式。
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语文教程是通过师生活动,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在教程中完成的,因此,教程与素质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目前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五彩缤纷,若剔除外在的形式,其教程实质上就是从“语言形式——课文内容——语言形式”的过程,从而领悟语言形式的妙处,掌握其规律,提高阅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程的“庐山真面目”。全教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语言形式——课文内容”是第一阶段,“课文内容——语言形式”是第二阶段。素质培养体现在这两个阶段中,但各阶段的作用和效率是不同的。第一阶段只是把语言当作形式,借助这个形式去认知文章内容,学生所得的基本上是一些认知类的知识,如字词、事物、事理、作者情意等,正如刚进厨师班的学徒只是吃了一道名菜一样,只凭借看、闻、吃等形式认知了这道名菜的色、香、味,至于其制作技术虽然与此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才能做出这样的色、香、味。第二阶段是把文章内容作为形式,把“语言形式”作为“内容”去“探讨语言形式”的规律。在这里,学生获得的是规律性的知识,才有可能明白为何要这么写,为何要用这样的语言。这时学生的能力才形成,素质才得到高效培养。由此可见,语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程的第二阶段。
二、现行中学语文教程模式,不适应素质培养的要求
整体上看,现行中学语文教程模式,基本上是“语言形式——课文内容”式,有的虽然有第二阶段,但重心却在第一阶段,其课堂教学情况往往是:学习字词、分段划层、概括中心、总结特点,列出一二三四点。尽管这些都是用启发式完成的,但“热闹”之后,学生无非是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实质上就是借助语言形式了解了课文内容,而没有把课文内容作为形式去探讨语言形式这个内容,学生没有了解语言形式的规律,能力没得到培养,以后要他独立阅读或写作时,就难免“技穷”了。教师们“作文难教”的长叹和升学考试中阅读题的大量失分,正是这种教程模式不适应素质培养的“谜底”和印证。因此,我们要从素质培养出发,考虑优化教程问题。
三、优化教程是提高素质培养效率的关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素质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目标的设置、练习的设计、教具教法的选用等。但是,这些因素必须在教程中才能得以实施,素质培养是需要过程的,而这个过程是与教程重合而不是游离于教程之外,所以,采用怎样的教程就成了提高素质培养效率的关键因素。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艺术处理的首要任务。
四、優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途径
1.调整宏观教程重心。宏观教程是就一堂课的整体教程而言的,它是“语言形式——课文内容——语言形式”的完整教程。优化教程首先要把重心放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把文章内容作为形式,凭借它去探寻语言规律,形成能力的阶段。目前许多语文课把重心放在第一阶段,有时甚至没有第二阶段。针对这种现状,要优化教程,首要是把重心调整到第二阶段,变应试教学为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优化微观教程。微观教程是就各个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而言的,把素质培养落实到知识点的微观教程中去。在教程的链条上,编织着许多知识点,这是语文教程繁杂的表现。如果不把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程链条,那么,教程就不完美,素质教育的课堂主阵地就谈不上全面开发。因此,对于微观教程,我们也要精心优化设计,哪怕是最简单的字词教学也应如此。假如我们要教“晴、睛、靖”的读音与字形,可用两种教程,甲:查字典——读一读——组词——检测,学生肯定会达标。乙:查字典——指明形旁与声旁——比较韵母——总结规律——比较形旁——组词——检测。显然,教程乙使学生提高了识字记字的能力,掌握了“记少不记多”的记忆方法,也激发了兴趣。所以,优化微观教程是很有必要的。
3.增加教学目标的“素质要求”。教学目标或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程,所以,要使教程朝着素质培养的方向优化,就必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增加素质培养的要求。其实,新课标和新教材特别注重素质培养的要求,教者应当把它落实到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中去。
4.加强素质水平的检测与评价。这是有利于宏观调控教师们的教程而设计的。如果在质量检测的命题中注重这一点,将对教程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
教学过程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密切而又复杂,值得深入研究;优化教程,提高素质培养效率更是需要努力实践探索。
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语文教程是通过师生活动,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在教程中完成的,因此,教程与素质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目前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五彩缤纷,若剔除外在的形式,其教程实质上就是从“语言形式——课文内容——语言形式”的过程,从而领悟语言形式的妙处,掌握其规律,提高阅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程的“庐山真面目”。全教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语言形式——课文内容”是第一阶段,“课文内容——语言形式”是第二阶段。素质培养体现在这两个阶段中,但各阶段的作用和效率是不同的。第一阶段只是把语言当作形式,借助这个形式去认知文章内容,学生所得的基本上是一些认知类的知识,如字词、事物、事理、作者情意等,正如刚进厨师班的学徒只是吃了一道名菜一样,只凭借看、闻、吃等形式认知了这道名菜的色、香、味,至于其制作技术虽然与此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才能做出这样的色、香、味。第二阶段是把文章内容作为形式,把“语言形式”作为“内容”去“探讨语言形式”的规律。在这里,学生获得的是规律性的知识,才有可能明白为何要这么写,为何要用这样的语言。这时学生的能力才形成,素质才得到高效培养。由此可见,语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程的第二阶段。
二、现行中学语文教程模式,不适应素质培养的要求
整体上看,现行中学语文教程模式,基本上是“语言形式——课文内容”式,有的虽然有第二阶段,但重心却在第一阶段,其课堂教学情况往往是:学习字词、分段划层、概括中心、总结特点,列出一二三四点。尽管这些都是用启发式完成的,但“热闹”之后,学生无非是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实质上就是借助语言形式了解了课文内容,而没有把课文内容作为形式去探讨语言形式这个内容,学生没有了解语言形式的规律,能力没得到培养,以后要他独立阅读或写作时,就难免“技穷”了。教师们“作文难教”的长叹和升学考试中阅读题的大量失分,正是这种教程模式不适应素质培养的“谜底”和印证。因此,我们要从素质培养出发,考虑优化教程问题。
三、优化教程是提高素质培养效率的关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素质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目标的设置、练习的设计、教具教法的选用等。但是,这些因素必须在教程中才能得以实施,素质培养是需要过程的,而这个过程是与教程重合而不是游离于教程之外,所以,采用怎样的教程就成了提高素质培养效率的关键因素。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艺术处理的首要任务。
四、優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途径
1.调整宏观教程重心。宏观教程是就一堂课的整体教程而言的,它是“语言形式——课文内容——语言形式”的完整教程。优化教程首先要把重心放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把文章内容作为形式,凭借它去探寻语言规律,形成能力的阶段。目前许多语文课把重心放在第一阶段,有时甚至没有第二阶段。针对这种现状,要优化教程,首要是把重心调整到第二阶段,变应试教学为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优化微观教程。微观教程是就各个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而言的,把素质培养落实到知识点的微观教程中去。在教程的链条上,编织着许多知识点,这是语文教程繁杂的表现。如果不把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程链条,那么,教程就不完美,素质教育的课堂主阵地就谈不上全面开发。因此,对于微观教程,我们也要精心优化设计,哪怕是最简单的字词教学也应如此。假如我们要教“晴、睛、靖”的读音与字形,可用两种教程,甲:查字典——读一读——组词——检测,学生肯定会达标。乙:查字典——指明形旁与声旁——比较韵母——总结规律——比较形旁——组词——检测。显然,教程乙使学生提高了识字记字的能力,掌握了“记少不记多”的记忆方法,也激发了兴趣。所以,优化微观教程是很有必要的。
3.增加教学目标的“素质要求”。教学目标或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程,所以,要使教程朝着素质培养的方向优化,就必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增加素质培养的要求。其实,新课标和新教材特别注重素质培养的要求,教者应当把它落实到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中去。
4.加强素质水平的检测与评价。这是有利于宏观调控教师们的教程而设计的。如果在质量检测的命题中注重这一点,将对教程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
教学过程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密切而又复杂,值得深入研究;优化教程,提高素质培养效率更是需要努力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