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内需不足,外需持续偏弱的状况,宏观政策方面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上策是切实推进消费转型,让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简单来说,这需要政府做到“还富于民”,把自己手里掌握的包括土地、国有企业股份等财产转移给居民部门,让居民可以从更多的财产中分享经济成长带来的财富效应,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样,目前居民收入和消费占经济比重过小的失衡局面可以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可以走上可持续的道路。更重要的,这可以让经济增长的果实更充分地为居民所享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大量变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补贴。因此,无论是从稳定增长,还是从提升居民福利来说,这都是上策。
中策是刺激国内投资,让目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局面得以维持,不致落入去产能带来的通货紧缩。在外需走弱,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处于低位的时候,通过刺激国内投资来稳定总需求,避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等去产能状况的发生,不失为一条可选之策。事实上,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走的就是这条路。
不过,这样做也有副作用。首先,它只能维持目前的局面,而不能让经济更加平衡。而如果不能将刺激对象精确放到基建及房地产等消费型的投资上,反而不恰当地推升了制造业的投资,那么经济结构的失衡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其次,在国内刺激投资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通胀、房地产价格泡沫等风险。所以,这只是一服治标不治本的药方,只能算作中策。
下策是政策放任总需求下滑,寄希望于市场的“倒逼”来让经济结构“被动”重归平衡。也就是说,通过大规模的去产能来重塑国内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但这个过程会是长期而痛苦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曾连续数年处于去产能带来的通缩陷阱中,经济增长低迷、大量工人失业、企业大面积亏损。现在产能过剩的程度相比当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现在的去产能过程绝对不会只是一个短期的阵痛。别忘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长达5年的通缩并没有重构中国的内部平衡,真正将中国带出通缩陷阱的是,加入WTO后蓬勃增长的外需。
以史为鉴,很难奢望目前中国的过剩产能可以在未来5年内有效去掉。更别提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福利会大受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走这条路的代价会大过很多人的想象,只能算作下策。
2013年政府会选哪一策?笔者非常确定地认为,不会是上策。首先,决策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上策的真正含义。调结构政府已经讲了不下10年,但结果却是经济结构越来越失衡,原因在于调结构的关键在政府自己。是政府把资源过度地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上,让市场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才导致了资源的错配。调结构所需要的是政府将自己手里的资源释放出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从目前政府的种种表态来看,收权、而非放权似乎是政策的大方向。目前还有不少官员把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调结构的重要政策,其背后折射的仍然是計划经济思维。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很难指望消费转型所需要的“还富于民”能够成为现实。
更严重的是,包括政府官员在内,很多人将下策与上策等同起来,错误的将主动的结构调整与被动的结构改变画上等号。打个比方,一个人因为长时间用右手工作,所以右手明显比左手粗壮,显得有些畸形。这时,上策应该是增强左手的锻炼,让左手慢慢变得跟右手一样强壮。反过来,如果右手因为外力打击而受了伤,疲弱得跟左手一样无力,虽然看起来两只手更平衡了,但这绝对不是理想的“再平衡”。不过在现实中,却有很多人为出口行业所受的压力,为之前的优势行业陷入困境而欢欣鼓舞,认为这给调结构创造了条件,留出了空间。这种可笑的错误观点流传甚广,影响不小,将会把决策者对调结构的追求不恰当地引导至下策。
笔者因而担心,政策选取或多或少会带有下策的影子。人们对上策与下策之间的混淆是一个原因,舆论对“四万亿”刺激的不公平评价也是一个因素。事实上,要恰当评价“四万亿”,需要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现实与没有“四万亿”的“或然历史”来比较,而不能只看四万亿带来的副作用。但民众(包括不少的经济工作者)并没有这么科学地看问题,而不合理地把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困局大部分算在“四万亿”的头上。这样的舆论环境让政府在选择中策面临较大压力。
当然,经济减速的压力也会让政策不能完全将中策弃之不用。在目前7.5%左右的GDP增速下,失业的压力一直都在累积,只是还没有集中爆发出来。2013年春节农民工返乡之后,是否能在节后继续找到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另外,经济减速对企业经营、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的压力也在积聚。当这些压力越过阈值,政府必然会在短期选取中策,通过刺激投资来稳定总需求,正如2012年三季度通过推动基建投资来稳增长一样。而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通过推进城镇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稳定增长,应该是2013年政策的一个大方向。这说明中策还是在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的。
所以,2013年的宏观政策很可能会在中策与下策之间摇摆。如果发达经济体仍然只是温和复苏,中国面临的外需将比较疲弱,那么在总需求不足而经济增长内生性减速的大背景下,决策者仅会在经济状况接近其底线时出手,推出刺激投资的短期政策来稳定局面。考虑到2013年GDP增速的目标很可能会放在7.5%,其经济增长大概率会在7.5%-8%附近波动。
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上策是切实推进消费转型,让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简单来说,这需要政府做到“还富于民”,把自己手里掌握的包括土地、国有企业股份等财产转移给居民部门,让居民可以从更多的财产中分享经济成长带来的财富效应,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样,目前居民收入和消费占经济比重过小的失衡局面可以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可以走上可持续的道路。更重要的,这可以让经济增长的果实更充分地为居民所享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大量变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补贴。因此,无论是从稳定增长,还是从提升居民福利来说,这都是上策。
中策是刺激国内投资,让目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局面得以维持,不致落入去产能带来的通货紧缩。在外需走弱,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处于低位的时候,通过刺激国内投资来稳定总需求,避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等去产能状况的发生,不失为一条可选之策。事实上,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走的就是这条路。
不过,这样做也有副作用。首先,它只能维持目前的局面,而不能让经济更加平衡。而如果不能将刺激对象精确放到基建及房地产等消费型的投资上,反而不恰当地推升了制造业的投资,那么经济结构的失衡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其次,在国内刺激投资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通胀、房地产价格泡沫等风险。所以,这只是一服治标不治本的药方,只能算作中策。
下策是政策放任总需求下滑,寄希望于市场的“倒逼”来让经济结构“被动”重归平衡。也就是说,通过大规模的去产能来重塑国内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但这个过程会是长期而痛苦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曾连续数年处于去产能带来的通缩陷阱中,经济增长低迷、大量工人失业、企业大面积亏损。现在产能过剩的程度相比当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现在的去产能过程绝对不会只是一个短期的阵痛。别忘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长达5年的通缩并没有重构中国的内部平衡,真正将中国带出通缩陷阱的是,加入WTO后蓬勃增长的外需。
以史为鉴,很难奢望目前中国的过剩产能可以在未来5年内有效去掉。更别提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福利会大受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走这条路的代价会大过很多人的想象,只能算作下策。
2013年政府会选哪一策?笔者非常确定地认为,不会是上策。首先,决策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上策的真正含义。调结构政府已经讲了不下10年,但结果却是经济结构越来越失衡,原因在于调结构的关键在政府自己。是政府把资源过度地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上,让市场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才导致了资源的错配。调结构所需要的是政府将自己手里的资源释放出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从目前政府的种种表态来看,收权、而非放权似乎是政策的大方向。目前还有不少官员把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调结构的重要政策,其背后折射的仍然是計划经济思维。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很难指望消费转型所需要的“还富于民”能够成为现实。
更严重的是,包括政府官员在内,很多人将下策与上策等同起来,错误的将主动的结构调整与被动的结构改变画上等号。打个比方,一个人因为长时间用右手工作,所以右手明显比左手粗壮,显得有些畸形。这时,上策应该是增强左手的锻炼,让左手慢慢变得跟右手一样强壮。反过来,如果右手因为外力打击而受了伤,疲弱得跟左手一样无力,虽然看起来两只手更平衡了,但这绝对不是理想的“再平衡”。不过在现实中,却有很多人为出口行业所受的压力,为之前的优势行业陷入困境而欢欣鼓舞,认为这给调结构创造了条件,留出了空间。这种可笑的错误观点流传甚广,影响不小,将会把决策者对调结构的追求不恰当地引导至下策。
笔者因而担心,政策选取或多或少会带有下策的影子。人们对上策与下策之间的混淆是一个原因,舆论对“四万亿”刺激的不公平评价也是一个因素。事实上,要恰当评价“四万亿”,需要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现实与没有“四万亿”的“或然历史”来比较,而不能只看四万亿带来的副作用。但民众(包括不少的经济工作者)并没有这么科学地看问题,而不合理地把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困局大部分算在“四万亿”的头上。这样的舆论环境让政府在选择中策面临较大压力。
当然,经济减速的压力也会让政策不能完全将中策弃之不用。在目前7.5%左右的GDP增速下,失业的压力一直都在累积,只是还没有集中爆发出来。2013年春节农民工返乡之后,是否能在节后继续找到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另外,经济减速对企业经营、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的压力也在积聚。当这些压力越过阈值,政府必然会在短期选取中策,通过刺激投资来稳定总需求,正如2012年三季度通过推动基建投资来稳增长一样。而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通过推进城镇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稳定增长,应该是2013年政策的一个大方向。这说明中策还是在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的。
所以,2013年的宏观政策很可能会在中策与下策之间摇摆。如果发达经济体仍然只是温和复苏,中国面临的外需将比较疲弱,那么在总需求不足而经济增长内生性减速的大背景下,决策者仅会在经济状况接近其底线时出手,推出刺激投资的短期政策来稳定局面。考虑到2013年GDP增速的目标很可能会放在7.5%,其经济增长大概率会在7.5%-8%附近波动。
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