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性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完成符合实际需要的特定学习任务。部编版语文教材也特别强调整合与实践,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秉承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理念,教学观念僵化陈旧,教材和社会分层脱节,教学过程单一机械,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弊端明显。新课标背景下乡愁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一次积极尝试。
一、什么是实践性学习?
语文实践性学习,是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学习活动。实践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拓展探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语文的实践性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求知欲。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出只从课堂获取信息的误区,就要想办法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钻研探究实践性学习的相关理论,探索实践经验,如此,师生之间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这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
二、实践性学习的开展原则。
实践性学习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参与必不可少。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目的明确、学有所获且具备操作性,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活动前期给方向、定思路、明步骤,积极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的原则是:
以新版部编教材为中心,围绕其体现的核心价值观,采取恰当的活动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一定要以课本为主体,根据课文学科编制的特点,设计实践性学习的方式,要注重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力争通过活动,既长知识又长见识。
三、如何开展乡愁文化实践活动?
具体来说,乡愁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课堂上和课堂外两类。
(一)课堂上的实践性学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牢牢把握好课堂的45分钟,充分探索实践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安排适合课堂展示的方式,如演讲、辩论等,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形式尽可能多样,学生的参与尽可能广泛。同时要注意适时介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本次乡愁文化的实践活动为例。我利用一周的时间整合学习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写景名篇,让学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风物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除此之外,我还补充了部分描写描写家乡风物的名篇,如老舍的《想北平》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风景、风俗与文化,寻找情感归宿。
另外,课上指导学生了解“风物志”和“访谈”等相关知识,教师针对重难点加以点拨指导,明确“怎么写”的问题。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讨论,确定选择的风物主题,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设计访谈稿、问卷调查,为接下来开展家乡文化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实践性学习就是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向外延伸,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去拓展去研究。当然,实践性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基于此,学习就不会局限于课本、课堂,学习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二)課堂外的实践性学习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在课堂外,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实践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带领学生去触碰、去感受。
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学目标是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融入课外实践,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后,学生就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实地调研或采访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八到十人为一组,小组内确定分工,有的负责前期的资料准备,有的负责实地调查访谈,有的负责成果的整理汇总,大家共同协作完成。在实地调研以及写作的过程中,还有的学生负责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形成“札记”,作为成果中的一部分。
我在对上交作业进行初步批改后,选择了五份作业作为典型,放在课堂上集体讨论,重点解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完善。
实践性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的探究,最后都应该有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己的资料搜索和实地走访,获取了珍贵的信息,这些过程性资料也要整理起来,作为成果展示的一部分。比如观后感、风物志、访谈等,经过教师的前期指导、学生实践和修改完善,通过班级交流、讨论,评选出几篇优秀文稿,在班级展示栏进行展示;也可以把大家的文本编辑成册,印成书稿,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真正看到成果,在前行中收获,在收获中前行。
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的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责,重新明确自己的定位。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今天的教师,已经不是有一桶水就能高枕无忧,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注入新鲜力量。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实践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性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完成符合实际需要的特定学习任务。部编版语文教材也特别强调整合与实践,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秉承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理念,教学观念僵化陈旧,教材和社会分层脱节,教学过程单一机械,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弊端明显。新课标背景下乡愁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一次积极尝试。
一、什么是实践性学习?
语文实践性学习,是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学习活动。实践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拓展探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语文的实践性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求知欲。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出只从课堂获取信息的误区,就要想办法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钻研探究实践性学习的相关理论,探索实践经验,如此,师生之间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这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
二、实践性学习的开展原则。
实践性学习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参与必不可少。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目的明确、学有所获且具备操作性,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活动前期给方向、定思路、明步骤,积极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的原则是:
以新版部编教材为中心,围绕其体现的核心价值观,采取恰当的活动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一定要以课本为主体,根据课文学科编制的特点,设计实践性学习的方式,要注重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力争通过活动,既长知识又长见识。
三、如何开展乡愁文化实践活动?
具体来说,乡愁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课堂上和课堂外两类。
(一)课堂上的实践性学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牢牢把握好课堂的45分钟,充分探索实践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安排适合课堂展示的方式,如演讲、辩论等,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形式尽可能多样,学生的参与尽可能广泛。同时要注意适时介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本次乡愁文化的实践活动为例。我利用一周的时间整合学习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写景名篇,让学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风物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除此之外,我还补充了部分描写描写家乡风物的名篇,如老舍的《想北平》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风景、风俗与文化,寻找情感归宿。
另外,课上指导学生了解“风物志”和“访谈”等相关知识,教师针对重难点加以点拨指导,明确“怎么写”的问题。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讨论,确定选择的风物主题,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设计访谈稿、问卷调查,为接下来开展家乡文化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实践性学习就是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向外延伸,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去拓展去研究。当然,实践性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基于此,学习就不会局限于课本、课堂,学习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二)課堂外的实践性学习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在课堂外,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实践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带领学生去触碰、去感受。
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学目标是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融入课外实践,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后,学生就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实地调研或采访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八到十人为一组,小组内确定分工,有的负责前期的资料准备,有的负责实地调查访谈,有的负责成果的整理汇总,大家共同协作完成。在实地调研以及写作的过程中,还有的学生负责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形成“札记”,作为成果中的一部分。
我在对上交作业进行初步批改后,选择了五份作业作为典型,放在课堂上集体讨论,重点解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完善。
实践性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的探究,最后都应该有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己的资料搜索和实地走访,获取了珍贵的信息,这些过程性资料也要整理起来,作为成果展示的一部分。比如观后感、风物志、访谈等,经过教师的前期指导、学生实践和修改完善,通过班级交流、讨论,评选出几篇优秀文稿,在班级展示栏进行展示;也可以把大家的文本编辑成册,印成书稿,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真正看到成果,在前行中收获,在收获中前行。
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的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责,重新明确自己的定位。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今天的教师,已经不是有一桶水就能高枕无忧,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注入新鲜力量。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实践创新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