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绿道在我国多个城市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但作为一种舶来新兴景观类型,其在我国的规划设计尚属摸索阶段。以河北省鹿泉市海山北大街绿道为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探索互动景观在绿道建设中的必要性、布局结构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绿道;互动景观;海山北大街绿道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人的切身感受与体验在各个研究领域中逐渐受到重视,景观界近些年出现了“互动景观”的概念。互动景观出现的目的就是通过让游客参与其中避免长时间游览造成的欣赏疲劳与枯燥感。
游客在绿道上的活动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而游览绿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愉悦精神。但在狭长的绿道上若只是单纯的进行步行和骑行及欣赏静态景色,游客很快会感到枯燥乏味,急于结束游览。长此以往则会导致绿道活力下降,不能很好的发挥功用。故绿道应增设一些能让游客参与其中、调动游客兴趣的游览节点,才能保持游览的趣味性,所以互动景观在绿道中的建设便成为了势在必行的需要。
绿道正在我国多个城市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为保证这些大规模建设会一直发挥其功用为游客服务,对互动景观在绿道上的营造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鹿泉市海山北大街绿道为例,通过实践案例研究,探析互动景观在绿道建设中的营造问题。
2互动景观与绿道
2.1绿道
2.1.1绿道起源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他在1867 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该绿道系统长达25 km ,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并将其与查尔斯河相连。
2.1.2 绿道概念
河北省将绿道定义为是以自然风景和人工风景为基底,串联成网的线形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
2.2互动景观
广义上的互动景观主要是一种强调为人与人、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等创造沟通、交流机会的景观,通过人的亲身体验和尝试,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自然的沟通,实现人们身心灵的放松,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交往,同时加强人们对所处地域的记忆。
狭义概念的互动景观,主要源自传统互动游戏和以现代数字影像技术、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声光电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电子游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巧妙创意构思、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固定的程序安排,使声音、光线、影像、模型甚至景物能与人产生动作、信息、情感的相互交流,使人能动的参与到景观中去,使景观充满趣味性、娱乐性和能动性,通过切身的互动,加强人对景观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交流。
3项目基本概况
3.1背景介绍
鹿泉市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西部,呈月牙形环绕省会主城区,面积603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发展定位是“省会西花园”。鹿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组织编制了《鹿泉市绿道绿廊建设规划》,并着手对海山北大街进行绿地工程设计。该绿道为鹿泉市第一条绿道,意义重大。
3.2基地简介
本案位于鹿泉市海山北大街两侧,南起鹿泉市最大的休闲公园海山公园的北门。基地现状多为果园农田,环境清新而优美。向西、向北远观可见连绵山脉,视野内景色错落有致。但基地所在位置为城市边缘,缺少活力和人气。
4总体规划
4.1设计目标
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市级示范作用的绿色廊道和慢行系统;构建特色鲜明,依托道路、树林、水渠,具有自然和文化特色的城市绿道;营造服务市民,为鹿泉市民提供健康休闲场所的绿色景观游憩道路。
4.2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绿道性质特点、用地现状、基地文化内涵和鹿泉市民需求,再结合景观构思创意,规划形成“两带、四段、十园、十景”的景观格局。
4.2.1两带
由于绿道建设在海山北大街东西两侧,取海山北大街名字中的“海”和“山”二字将两侧绿道分别命名为“海径”和“山径”,一是可以与基地名称形成独一无二的呼应;二是映射了鹿泉有山有水的八大景;三则奠定了整条绿道的景观设置基调,海径一侧景观古韵柔美,山径一侧景观则现代刚毅。
海山北大街绿道规划结构图
4.2.2四段
根据基地现状的景色,又将山径和海径各分成了两个部分,东侧的山径南侧开端处有大量毛白杨,长势良好,因此将山径南段取名为翠屏乐骑段。山径北段有大量杏林,将杏林纳入绿道内,夏季供游客品尝玩耍,因此取名杏林野趣段。海径南段有大量麦田,景色优美,并在此处设置了观景平台以供欣赏麦浪,因此取名为禾田逐浪段。海径北段现状有水渠,经过改造后水面曲折,层层跌宕,取名为曲水飘香段。
4.3.3 十园
根据基地现状所要保留的内容及主要游览内容,共设十个游览节点:书趣园、石趣园、谐趣园、林趣园、野趣园和内含五种感官体验互动景观的锦绣园(视觉园)、聆涛园(听觉园)、秀香园(嗅觉园)、储慧园(触觉园)、藏沁园(味觉园)。
4.3.4 十景
为十个园里的十个不同景色取了十个名字分别为:书山幽径、鹿泉石趣、松鹤清樾、澄波叠翠、禾田逐浪、锦绣天华、聆水听风、香远益清、虬干芝径及杏林野趣。十个充满文艺古韵的名字不仅道出了十个园中的观景重点,也为绿道增添了文化气息。
5互动景观营造
5.1视觉园
视觉园位于海山北大街绿道东侧,山径北部的杏林野趣段。视觉园内设计的能与游客进行互动的包括可供观赏、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南侧保留的自然形式水渠以及种植的大量色泽亮丽、精心组合的植物配置。除色彩方面,在整体组合上也高低错落进行精心布置,形成丰富的观赏层次。视觉园是最能给游人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园子,这些植物不只是用来整体欣赏,其单独的叶片经脉等也需要游人进行仔细的观赏和学习,游客可以根据标识牌的提示和指引去进行观察。
5.2 味觉园
味觉园现状有大量杏林,在设计中给予了保留。并新植了枣树、石榴树,杏的果期为6-7月,枣的果期为8-9月,石榴的果期为9-10月,基本可以保证在游客最多的6-10月,游人在味觉园都可以有果实可食,让味蕾可以尽享酣甜爽口。味觉园除可食果实外还种植了大量叶子可食的植物供游客品尝。
5.3 听觉园
听觉园内设有人工形式水渠,会始终有潺潺的流水声。除流水声外,听觉园内还设有风铃墙,人们可以敲击着风铃听风铃声,也可以听风吹风铃的美妙声音,都是与大自然最美妙的互动。
5.4 触觉园
触觉园内种植的都是有特殊手感的植物,为便于游人触摸,根据植物生长的不同高度,在触觉园内呈阶梯状分三种高度进行种植。园内所种植的植物触感丰富,有柔软的、亲和的、细腻的,还有触碰后植物会产生不同反应的,丰富多样,趣味无穷。
5.5 嗅觉园
嗅觉园主要是种植大量气味芳香的植物,这些植物或是气味特别芳香或是其香味具有药用,其散种在其他地方时或因种植数量少或因场地空旷等原因,其香味会被忽略,但在这里被大量种植后则会形成扑鼻的香味,讓游人尽情嗅吸,尽享一场与大自然的贴心互动。
6.结语
在当前绿道在全国各地井喷式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对北京、广州、武汉等多城市的大量绿道进行调研后发现,游人在长时间的骑行中总是被动接受身边景色,游览兴趣会不断下降,长此以往会造成绿道的吸引力下降以致其他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海山北大街绿道的设计中,我们勇敢的尝试了在绿道中植入互动景观,将其建设成为一条景色优美、内涵丰富、活力永葆的城市绿道。
参考文献:
[1]姚雪艳.现代城市住区互动景观营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蔡云楠,方正兴,李洪斌,朱江,肖荣波,邓木林.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艺露/1988年生/辽宁鞍山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规划
王淑芬/1965年生/河北获鹿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北京 100124)
关键词:绿道;互动景观;海山北大街绿道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人的切身感受与体验在各个研究领域中逐渐受到重视,景观界近些年出现了“互动景观”的概念。互动景观出现的目的就是通过让游客参与其中避免长时间游览造成的欣赏疲劳与枯燥感。
游客在绿道上的活动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而游览绿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愉悦精神。但在狭长的绿道上若只是单纯的进行步行和骑行及欣赏静态景色,游客很快会感到枯燥乏味,急于结束游览。长此以往则会导致绿道活力下降,不能很好的发挥功用。故绿道应增设一些能让游客参与其中、调动游客兴趣的游览节点,才能保持游览的趣味性,所以互动景观在绿道中的建设便成为了势在必行的需要。
绿道正在我国多个城市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为保证这些大规模建设会一直发挥其功用为游客服务,对互动景观在绿道上的营造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鹿泉市海山北大街绿道为例,通过实践案例研究,探析互动景观在绿道建设中的营造问题。
2互动景观与绿道
2.1绿道
2.1.1绿道起源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他在1867 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该绿道系统长达25 km ,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并将其与查尔斯河相连。
2.1.2 绿道概念
河北省将绿道定义为是以自然风景和人工风景为基底,串联成网的线形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
2.2互动景观
广义上的互动景观主要是一种强调为人与人、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等创造沟通、交流机会的景观,通过人的亲身体验和尝试,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自然的沟通,实现人们身心灵的放松,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交往,同时加强人们对所处地域的记忆。
狭义概念的互动景观,主要源自传统互动游戏和以现代数字影像技术、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声光电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电子游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巧妙创意构思、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固定的程序安排,使声音、光线、影像、模型甚至景物能与人产生动作、信息、情感的相互交流,使人能动的参与到景观中去,使景观充满趣味性、娱乐性和能动性,通过切身的互动,加强人对景观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交流。
3项目基本概况
3.1背景介绍
鹿泉市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西部,呈月牙形环绕省会主城区,面积603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发展定位是“省会西花园”。鹿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组织编制了《鹿泉市绿道绿廊建设规划》,并着手对海山北大街进行绿地工程设计。该绿道为鹿泉市第一条绿道,意义重大。
3.2基地简介
本案位于鹿泉市海山北大街两侧,南起鹿泉市最大的休闲公园海山公园的北门。基地现状多为果园农田,环境清新而优美。向西、向北远观可见连绵山脉,视野内景色错落有致。但基地所在位置为城市边缘,缺少活力和人气。
4总体规划
4.1设计目标
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市级示范作用的绿色廊道和慢行系统;构建特色鲜明,依托道路、树林、水渠,具有自然和文化特色的城市绿道;营造服务市民,为鹿泉市民提供健康休闲场所的绿色景观游憩道路。
4.2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绿道性质特点、用地现状、基地文化内涵和鹿泉市民需求,再结合景观构思创意,规划形成“两带、四段、十园、十景”的景观格局。
4.2.1两带
由于绿道建设在海山北大街东西两侧,取海山北大街名字中的“海”和“山”二字将两侧绿道分别命名为“海径”和“山径”,一是可以与基地名称形成独一无二的呼应;二是映射了鹿泉有山有水的八大景;三则奠定了整条绿道的景观设置基调,海径一侧景观古韵柔美,山径一侧景观则现代刚毅。
海山北大街绿道规划结构图
4.2.2四段
根据基地现状的景色,又将山径和海径各分成了两个部分,东侧的山径南侧开端处有大量毛白杨,长势良好,因此将山径南段取名为翠屏乐骑段。山径北段有大量杏林,将杏林纳入绿道内,夏季供游客品尝玩耍,因此取名杏林野趣段。海径南段有大量麦田,景色优美,并在此处设置了观景平台以供欣赏麦浪,因此取名为禾田逐浪段。海径北段现状有水渠,经过改造后水面曲折,层层跌宕,取名为曲水飘香段。
4.3.3 十园
根据基地现状所要保留的内容及主要游览内容,共设十个游览节点:书趣园、石趣园、谐趣园、林趣园、野趣园和内含五种感官体验互动景观的锦绣园(视觉园)、聆涛园(听觉园)、秀香园(嗅觉园)、储慧园(触觉园)、藏沁园(味觉园)。
4.3.4 十景
为十个园里的十个不同景色取了十个名字分别为:书山幽径、鹿泉石趣、松鹤清樾、澄波叠翠、禾田逐浪、锦绣天华、聆水听风、香远益清、虬干芝径及杏林野趣。十个充满文艺古韵的名字不仅道出了十个园中的观景重点,也为绿道增添了文化气息。
5互动景观营造
5.1视觉园
视觉园位于海山北大街绿道东侧,山径北部的杏林野趣段。视觉园内设计的能与游客进行互动的包括可供观赏、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南侧保留的自然形式水渠以及种植的大量色泽亮丽、精心组合的植物配置。除色彩方面,在整体组合上也高低错落进行精心布置,形成丰富的观赏层次。视觉园是最能给游人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园子,这些植物不只是用来整体欣赏,其单独的叶片经脉等也需要游人进行仔细的观赏和学习,游客可以根据标识牌的提示和指引去进行观察。
5.2 味觉园
味觉园现状有大量杏林,在设计中给予了保留。并新植了枣树、石榴树,杏的果期为6-7月,枣的果期为8-9月,石榴的果期为9-10月,基本可以保证在游客最多的6-10月,游人在味觉园都可以有果实可食,让味蕾可以尽享酣甜爽口。味觉园除可食果实外还种植了大量叶子可食的植物供游客品尝。
5.3 听觉园
听觉园内设有人工形式水渠,会始终有潺潺的流水声。除流水声外,听觉园内还设有风铃墙,人们可以敲击着风铃听风铃声,也可以听风吹风铃的美妙声音,都是与大自然最美妙的互动。
5.4 触觉园
触觉园内种植的都是有特殊手感的植物,为便于游人触摸,根据植物生长的不同高度,在触觉园内呈阶梯状分三种高度进行种植。园内所种植的植物触感丰富,有柔软的、亲和的、细腻的,还有触碰后植物会产生不同反应的,丰富多样,趣味无穷。
5.5 嗅觉园
嗅觉园主要是种植大量气味芳香的植物,这些植物或是气味特别芳香或是其香味具有药用,其散种在其他地方时或因种植数量少或因场地空旷等原因,其香味会被忽略,但在这里被大量种植后则会形成扑鼻的香味,讓游人尽情嗅吸,尽享一场与大自然的贴心互动。
6.结语
在当前绿道在全国各地井喷式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对北京、广州、武汉等多城市的大量绿道进行调研后发现,游人在长时间的骑行中总是被动接受身边景色,游览兴趣会不断下降,长此以往会造成绿道的吸引力下降以致其他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海山北大街绿道的设计中,我们勇敢的尝试了在绿道中植入互动景观,将其建设成为一条景色优美、内涵丰富、活力永葆的城市绿道。
参考文献:
[1]姚雪艳.现代城市住区互动景观营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蔡云楠,方正兴,李洪斌,朱江,肖荣波,邓木林.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艺露/1988年生/辽宁鞍山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规划
王淑芬/1965年生/河北获鹿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北京 1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