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反思是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正确面对课堂前置资料,准确理解课堂教学的审美艺术性,灵活处理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认识民主教育的思想为导向,同时依据学生的学习体验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可见,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位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教学反思;落实目标;有机统一;交流合作
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熟练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技能技巧,遵循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而教学反思则是完成这一精神领域的“艺术创作”的重要一环。那么,何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认知和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主动地、有意识地分析、评判与再认识,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最终原因是教师将自己看作是不断被塑造的人。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表明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自己已获得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有经过反思和认识的经验是狭隘的局限的经验,或者说至多是肤浅的知识。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促进一部分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进行反思性的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就会把课堂看作是暂时性的可逆转的和需要不断完善的,看作是由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构筑而成的,进而认为课堂是可以被教师和学生重新建构的。在这重要的一环中,关键点在哪里呢?
第一,是否处理好课堂前置资料“厚”与“薄”的关系。
古人所谓“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之源”,“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及今人所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都说明了内部修养乃是教师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的源泉。这便要求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读厚”是指立足课堂,联系课外,做到旁征博引、居高临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翻阅叶朗的《胸中之珠》、刘心武的《红楼三钗》、舒芜的《红楼梦》序、金圣叹的有关评注,那么,在取舍教学内容时,肯定是既见森林,又有树木。
“读薄”是阅读概括的结果,是内容的提炼和升华,也是教学上客观条件的制约。一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训练点、感触点是无限的,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既在量上要求广博,更在质上要求深刻。即使文质兼胜的课文,教学时也只能取其一端,或突出一点,要学会割爱。一篇课文是否读薄了,是有标志的,那就是你能否对内容“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说,当一位教师真正拥有了一篇文章或一堂课时,他是可以用一段、一句,甚至一个词来概括它的。譬如,《孔雀东南飞》中,定义为“美的消逝”;《归去来兮辞》中,感慨陶渊明“最后的摇摆”;《林黛玉进贾府》中,理顺“进门叙述模式的异质同构”。
如此丰富的前置材料,确实影响课堂的容量,教师们也懂得知识的迁移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目标尚未落实,就盲目迁移,为迁移而迁移,就会变成新的形式主义。知识落实的程度,思维活动的深度,语言训练的强度,情感活动的效度,也就无从谈起,就会落个“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结果,可见落实目标是迁移的前提条件。
第二,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性。
教学艺术以其激情夺魄的魅力给人带来审美感受,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这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正如有人说,听于漪的课,知识会像涓涓的溪水,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可见现代教学的审美追求,是达成教学效果的动力源泉。
课堂教学艺术审美性表现在诸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正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
当然,教学实践中对美的追求不应醉心于华丽的课堂结构形式,热心于以多媒体等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孟子说:“充实之谓美”。离开了教学的教育性特质,其审美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因为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仅仅是充分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教育对象的乐学意识、教学内容与达成目标的吻合性都将影响这一审美性的价值。可见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第三,反思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具有和谐性。
组织课堂教学的生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 。反思型教师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把学生引向何种知识体系或思维方式,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教学行为何时与学生联系在一起。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否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
那种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而学生只能做观众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因此现代教学论都将双边性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来描述,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教学看做教师与学生互相联系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见,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在于灵活而丰富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进行不断的精神交流的过程,这种双边性,是由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决定的,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看学生能否获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成功体验,看学生能否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解决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当教师准确地把握好了教学时机,启迪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的乐趣,师生双边活动也就真正具有了和谐性。
总之,课堂教学反思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立场问题,当教师认真进行反思的时候,也就对职业的正常发展开始产生积极的想法。反思过程的本质体现在教师总是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不断地寻找机会,审视自己的记忆、经历,研究这些教学过程和行动的缘起和后果。教师努力认识民主教育的思想,同时依据学生的学习体验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在那些清晰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关注做出创造性的反应,这才是努力成为反思性教师的前提,也才是成为教育教学专家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教学反思;落实目标;有机统一;交流合作
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熟练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技能技巧,遵循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而教学反思则是完成这一精神领域的“艺术创作”的重要一环。那么,何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认知和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主动地、有意识地分析、评判与再认识,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最终原因是教师将自己看作是不断被塑造的人。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表明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自己已获得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有经过反思和认识的经验是狭隘的局限的经验,或者说至多是肤浅的知识。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促进一部分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进行反思性的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就会把课堂看作是暂时性的可逆转的和需要不断完善的,看作是由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构筑而成的,进而认为课堂是可以被教师和学生重新建构的。在这重要的一环中,关键点在哪里呢?
第一,是否处理好课堂前置资料“厚”与“薄”的关系。
古人所谓“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之源”,“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及今人所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都说明了内部修养乃是教师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的源泉。这便要求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读厚”是指立足课堂,联系课外,做到旁征博引、居高临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翻阅叶朗的《胸中之珠》、刘心武的《红楼三钗》、舒芜的《红楼梦》序、金圣叹的有关评注,那么,在取舍教学内容时,肯定是既见森林,又有树木。
“读薄”是阅读概括的结果,是内容的提炼和升华,也是教学上客观条件的制约。一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训练点、感触点是无限的,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既在量上要求广博,更在质上要求深刻。即使文质兼胜的课文,教学时也只能取其一端,或突出一点,要学会割爱。一篇课文是否读薄了,是有标志的,那就是你能否对内容“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说,当一位教师真正拥有了一篇文章或一堂课时,他是可以用一段、一句,甚至一个词来概括它的。譬如,《孔雀东南飞》中,定义为“美的消逝”;《归去来兮辞》中,感慨陶渊明“最后的摇摆”;《林黛玉进贾府》中,理顺“进门叙述模式的异质同构”。
如此丰富的前置材料,确实影响课堂的容量,教师们也懂得知识的迁移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目标尚未落实,就盲目迁移,为迁移而迁移,就会变成新的形式主义。知识落实的程度,思维活动的深度,语言训练的强度,情感活动的效度,也就无从谈起,就会落个“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结果,可见落实目标是迁移的前提条件。
第二,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性。
教学艺术以其激情夺魄的魅力给人带来审美感受,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这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正如有人说,听于漪的课,知识会像涓涓的溪水,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可见现代教学的审美追求,是达成教学效果的动力源泉。
课堂教学艺术审美性表现在诸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正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
当然,教学实践中对美的追求不应醉心于华丽的课堂结构形式,热心于以多媒体等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孟子说:“充实之谓美”。离开了教学的教育性特质,其审美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因为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仅仅是充分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教育对象的乐学意识、教学内容与达成目标的吻合性都将影响这一审美性的价值。可见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第三,反思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具有和谐性。
组织课堂教学的生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 。反思型教师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把学生引向何种知识体系或思维方式,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教学行为何时与学生联系在一起。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否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
那种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而学生只能做观众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因此现代教学论都将双边性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来描述,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教学看做教师与学生互相联系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见,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在于灵活而丰富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进行不断的精神交流的过程,这种双边性,是由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决定的,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看学生能否获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成功体验,看学生能否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解决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当教师准确地把握好了教学时机,启迪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的乐趣,师生双边活动也就真正具有了和谐性。
总之,课堂教学反思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立场问题,当教师认真进行反思的时候,也就对职业的正常发展开始产生积极的想法。反思过程的本质体现在教师总是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不断地寻找机会,审视自己的记忆、经历,研究这些教学过程和行动的缘起和后果。教师努力认识民主教育的思想,同时依据学生的学习体验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在那些清晰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关注做出创造性的反应,这才是努力成为反思性教师的前提,也才是成为教育教学专家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