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彝族刺绣走出大山闯市场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f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刺绣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甘洛彝族刺绣技艺,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甘洛彝族刺绣这项传统民族技艺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县总工会的大力培育扶持下,逐渐走出了大山,迈进市场,为甘洛县非遗的活态传承涂抹亮色。
  近日,在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凉山州总工会和甘洛县总工会举办的彝族刺绣技艺培训班结业现场。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数十位彝族妇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兴高采烈,自信满满的参加了结业仪式。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学员们在家门口免费接受了专业老师精心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不仅得到一套完整的培训资料和一批布、线等刺绣用品,参加学习的妇女还能拿到生活补贴。系统培训之后,她们展示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彝族刺绣成品。桌上摆着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刺绣作品:服装、背包、童帽、壁挂、背带、挎包、钱包、荷包……全是她们的学习成果。当天就有20余件绣品被人看中,成交金额3200多元。
  “刺绣从小就会的,但只是缝衣服做嫁妆。参加培训后,才知道还可以做别的,还可以赚钱,真是太好了!”“没想到,平时我们绣来自己穿、自己用的东西,居然还能卖出好价钱!我要好好学,多绣点!”
  交流、点评、评奖、颁证,结业典礼流程结束后,这些彝族绣娘们将回到各自家中,带动家庭和邻居一起学习,让彝族刺绣技术普及开来。通过传统营销和网络销售,越来越多的甘洛彝族刺绣走出大山、走出甘洛,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渠道。
  走出大山闯市场,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洛彝族刺绣活态传承的一大亮点。据了解,甘洛县总工会还将陆续在各乡镇举办类似的刺绣培训班,成立彝族刺绣协会,让甘洛彝族刺绣得到活态传承,并发扬光大。发展彝族刺绣产业,不但有助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一个展现当代彝族妇女绚丽风采的平台,成为当地拓展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
  彝族妇女心灵手巧,大多数人从小就掌握了一定刺绣的技艺,但仅限于自绣自用。近年来,甘洛县在成立彝族刺绣协会的同时,充分利用协会联系广泛的实际,在各乡镇举办彝族刺绣培训班,提高刺绣的技能,发展刺绣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甘洛彝族手工刺绣在产品特色、制作技艺等方面日渐成熟,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前景,产业效益日益凸显。
  走进位于甘洛县政协家属院内彝族制品专卖店,一件件色泽鲜艳的彝族服装、头帕挂满店内,一个个绣着醒目图案的挎包、钱包整齐摆放在柜台。柜台后,一位身着彝族服装的妇女一边绣着绣品,一边招呼客人,她就是甘洛彝族刺绣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店主阿西巫之莫。
  出生于甘洛县的阿西巫支莫由于从小在彝族村寨生活,耳濡目染,对彝族刺绣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
  2008年,阿西巫之莫参加县上举办的彝族刺绣培训后,通过刻苦的学习练就了高超的刺绣手艺,成为远近闻名的刺绣能手。她尝试着将自己的绣品摆放在商店销售,很快就销售一空。她的刺绣不仅沿袭彝族传统刺绣的特色,还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在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基础上.辅以绿蓝等色彩。由于所刺绣的花纹和所镶的花边图形繁多,图案色调丰富和谐,做工精致,阿西巫之莫的绣品逐渐打开了市场,深受购买者喜爱。就这样一匹匹普通的布料,一缕缕普通的彩线,经过阿西巫支莫的飞针走线,便呈现出了花的妖娆、蝶的妩媚,她用彩色线条编织出了一幅幅活灵活现、赏心悦目的刺绣作品。阿西巫支莫介绍,彝族刺绣的每一个图案都有着特殊的寓意,一针一线蕴含着彝家女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每一件刺绣作品因其图案大小、针法的不同,制作时间也各不相同。
  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阿西巫支莫的设计思路不断创新。她在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思维,设计素材来源于彝族群众生活的周围,贴近彝族群众的生活,又不落俗套,巧妙地把现实生活感受融入其中。每一种新的设计图样从她的店里出来,就形成特有的风格,流行于甘洛县东南部片区,也受到州内外经销商青睐。
  销量的增加,让阿西巫之莫个人刺绣数量显然供应不足。她一边自己绣,一边从其他地方购进彝绣半成品加工后进行销售。另外,她还采取买来布料、丝线裁剪好,让有技术的彝族妇女按设计图案拿回家中加工,加工好后再回收她们的绣品。目前,从阿西巫之莫处领料加工的彝族妇女有几十人了,产品不仅在甘洛、西昌、成都、乐山等地销售,还通过网络销售,阿西巫之莫的年收入达20多万元。
  甘洛彝绣己成为彝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增收的好项目。今年50多岁的阿呷以哈,从乡下进城给子女带孩子,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利用空闲时间绣头帕等饰品出售,每年也能收入5000多元。
  彝族克智(谚语)里说:“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三色漆器阿火且且来发明;金银饰器俄木阿火来发明;马鞍辔件支格阿龙来发明:铁器金属格莫阿尔来发明:兵法征战滋咪阿基来发明:剪裁缝补金觉乌基来发明:纺线织布濮嫫尼依来发明……”伴随剪裁缝补的发明,彝族刺绣应运而生。
  甘洛县处于彝汉文化的交汇点上,县境内地域被尼日河从西南向东北斜切平分,地理位置把彝族社会分成了河东南的黑彝区,河西北的白彝区和西部杂居区。1956年民改前,这里长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因此甘洛彝族刺绣技艺保留其固有的文化传统最多,最具代表性。甘洛彝族妇女的刺绣在整个彝族刺绣业上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与其他县刺绣有很大的不同,西昌、越西、喜德等县(市)的彝族刺绣是以“挑花”为主,而甘洛彝族的刺绣以“绣”为主。選用的布料、色彩、图案、样式也与众不同。彝族妇女们穿的衣服、裤子、帽子都是自己亲手一针一线的绣制出来的,她们没有图纸却将各种各样的图案惟妙惟肖的呈现在布料上。
  甘洛彝族刺绣花样较多,大致分为3类:一是具像的动物、植物、山水、天象;二是寓意吉祥、繁育性的;三是抽象的,用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有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圆形、弧形等。具像是直接取材于实物,有鸡冠纹、羊角纹、叶纹、波浪纹、齿纹等;寓意的有变形的日月并绣、字纹、象征吉利的变形怪兽等。反映彝族人民崇尚大自然、向往和谐自由、憧憬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甘洛彝族刺绣工艺独特、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五彩斑斓的服饰显示着彝家精深的刺绣技艺。色彩的搭配、花形的搭配都不无讲究。彝家的刺绣从远古的昨天传到今天,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彝家儿女的成长,其文化内涵和外在的表现形式与彝族的年节文化、礼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甘洛彝族民间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010年,甘洛彝族刺绣技艺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甘洛彝绣这朵盛开于凉山“北大门”的鲜花,正在漫山遍野间茁壮生长,历久弥香。
其他文献
在参详人生的角度变得别有风味  这天是5月31日,早上4点,布谷鸟刚叫起来,商玉馥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在梦中,老太太最初以为儿子又像往常一样饿了,可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让她猛然害怕起来。果然,儿子马上又重复了那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给那俩人吃!”商玉馥惊醒了,透过没有窗帘的窗子看了看微明的天色,心里堵得难受,叫起了老伴才福仲。这天清早老两口心情压抑,在租
期刊
甘洛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形成带状,空间布局优越,容易形成环线,具有“一富一高”的特点。一富是指资源富集,人文自然交相辉映,各具特色,除海景外,山景、水景、气景、森景一应俱备。一高是指资源品位较高,有的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且多属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资源,市场针对性较强。甘洛在旅游发展区位上,有州内其它县市不可比拟的三大优势:一是距省会成都最近;二是距峨眉、乐山等成熟的旅游区最近;三是公路、铁路通畅,
期刊
走进甘洛县阿尔乡政府的院坝,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碉楼,它就是远近闻名、饱经风霜的阿尔碉楼。黄粘土筑成,小青瓦盖顶,是典型的夯土楼。墙体刻满岁月的痕迹,楼顶全木框架结构,椽柱黑黄相间,房檐四翘,墙体四面分布着许多防守洞(部分洞口已被填堵)。碉楼整体呈正方形塔体状,高11米,底部长宽各3米,占地面积不到10平方米,墙体厚50厘米。碉楼总共四层,楼基为一层,用于堆放物资,二、三、四层为防守站岗层,隔层为木
期刊
一个族群,栖居在大凉山区,自称“尔苏”;一个民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称“尔玛”。海拔不低的高山深谷是二者休养生息之地,他们拥有各自其独特的族群记忆和口述历史,外界也流传着有关他们的种种堪称神奇的传说故事。2017年6月,应邀来凉山甘洛考察,见闻不少,感触亦多。在这方土地山,彝族文化自是众目聚焦的重心,尔苏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  秘境甘洛,位于大凉山北部,小相岭东麓,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其南連越
期刊
(一)蝶恋花  谁识江南芳草旧。一别凉山,惆怅相思久。岭上流云将出岫。窗前袅风依依柳。  长忆清溪深谷秀。何事徘徊,却道离人瘦。梦里依稀惊邂逅。玉容憔悴君知否?  (二)生查子  鑒水碧流长,西蜀青峰好。离别为谁伤,只为灵关道。魂梦几时休,遗恨郎心悄。  暂拨四弦琴,且把相思了。  (三)酷相思  玉面桃腮云鬓堕。忽回首、娇波可。正相遇诗里知否么?欲语也、无言锁。欲走也、郎心锁。  古道柔情谁问我
期刊
初回教育系统不久,便被接踵而至的下乡节奏淹没。早出晚归的作息,从一个片区辗转到另一个片区的奔波,本应使我显得疲惫不堪才属正常。但精力居然出奇的旺盛,究其原因,真正使我精神饱满的,除了一路上春回大地的美景,更是感染于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们。  (一)王老师  我戏称自己是王老师的学生,在与他同下乡路上,我们天马行空地讨论着兴趣爱好和读书时各种不服输的自我挑战:中途换到外语系,报考
期刊
十九世纪初开始种茶,二十世纪末因茶更名,甘洛县新茶乡,一个生产优质绿色有机茶得天独厚的地方。从最初的自采自用到后来的经济商品,从几度荒废到复兴开发,新茶乡的茶叶产业终于走出困境、破茧成蝶,成为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支撑。  谷雨前一天,记者走进新茶乡普卡洛村的百亩茶园,种茶制茶的示范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阿木子举讲述了新茶乡茶叶产业的前世今生。  特殊环境成就特殊品质  新茶
期刊
一条条平整的水泥公路、一栋栋漂亮的乡村洋楼、一块块整齐的篱笆菜园、一户户幸福的高山人家……  原来偏远、贫困、落后的贫困村己然变成了幸福美丽文明的现代新村。这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带给穷苦百姓最大的福祉,该项目的实施让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真正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过上了“四好”幸福生活。  地处“大药山”脚下、美丽牛角海下游的蓼坪乡小
期刊
脱贫攻坚,基础设施要“先行”。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的基本保证,也是发展瓶颈。甘洛县通过实施安全住房建设、通乡通村公路改造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通信网络全覆盖等项目工程,着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为2019年全县“摘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根基。  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甘洛县是以彝族为主的
期刊
甘洛县新市坝镇约子村的村民怎么也没想到,家家户户每年都种来喂猪的红苕,是世界卫生组织评出的6大类最健康食品中13种最佳蔬菜的冠军,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20种蔬菜中的第一名。通过脱贫攻坚联系帮扶单位的“以购代捐”活动,让它成为了高端礼品、成为了学生营养餐的一道主食、成为了成都市民青睐的“土特产”……从此,“待字闺中”的约子红苕走向了都市、走进了“城里人”的生活。  红苕,学名:番薯,又名山芋、红薯、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