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知识本身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学习历史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使人变得成熟、渊博而有智慧,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人,以史为鉴,纠正自己的过失。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涵丰富,既具体生动,又抽象枯燥,过去性强。历史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的内部动力,是开拓学生智力的主要渠道。唤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是教学的迫切任务。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興趣?通过实践,本人认为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以教师自身魅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师教的学科和学生能倾注极大的热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教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选择最佳的教法。自身健康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以灵活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去真实地或近似地再现历史情境,勾画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特殊感受,就能吸引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若老师上的历史课枯燥乏味,一潭死水,泛不起涟漪,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它担负着学生集中精力、渴望求知的任务。精彩的课堂开头立即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及早进入最佳状态。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歌曲,观察片头出现的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由于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马上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是什么时代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知识的欲望。
三、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即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加上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这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走向全盛的唐朝》时,用多媒体播放曾热播一时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片段,学生多数知道狄仁杰并对其感兴趣,这样立即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这一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顺势提出一系列涉及新课内容的问题,一一回答。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活跃学生的思维,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放大了的《时局图》,分析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虎、熊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
四、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告诉我们:“学生不是学习的‘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探究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积极参与,表演自己,以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小品表演、参观访问等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依据教材把《商鞅变法》设计成四个历史剧:孝公求贤、廷议变法、立竿取信、商鞅之死,组织学生合作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进入情境,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相互讨论,共同解决。唐太宗善于纳谏、广开言路时,组织学生扮演唐太宗、魏征、皇后来表现魏征的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皇后的不偏不倚、善解人意;唐太宗的心胸宽广、虚心纳谏。这种形式的教与学,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讲台成为了他们展示的舞台。
五、利于学生关注的当今热点问题,激发对其历史的兴趣。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是某些地方的战乱、冲突是世人关注的、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相关,也必定是其历史形成的。要想深刻理解这些热点问题,必须对其历史进行了解。学生对这些历史的学习就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讲授《清朝对边疆的治理》驻藏大臣的设置时,先介绍2008年拉萨3•14事件,学生立即对西藏问题产生兴趣,清朝时是怎样解决对西藏的治理的。《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关于抗美援朝时,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今日关注》朝鲜半岛的栏目,在同学们关注朝鲜半岛当今局势的基础上,很容易的就吸引了同学们了解朝鲜半岛问题形成的原因,中国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态度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很自然的就吸引学生来学习抗美援朝。
兴趣是创造快乐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永恒动力。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是学习历史学科的首要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之、好之、乐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究教法、创新教法、授新学法、使我们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有所获。
一、以教师自身魅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师教的学科和学生能倾注极大的热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教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选择最佳的教法。自身健康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以灵活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去真实地或近似地再现历史情境,勾画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特殊感受,就能吸引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若老师上的历史课枯燥乏味,一潭死水,泛不起涟漪,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它担负着学生集中精力、渴望求知的任务。精彩的课堂开头立即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及早进入最佳状态。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歌曲,观察片头出现的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由于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马上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是什么时代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知识的欲望。
三、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即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加上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这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走向全盛的唐朝》时,用多媒体播放曾热播一时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片段,学生多数知道狄仁杰并对其感兴趣,这样立即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这一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顺势提出一系列涉及新课内容的问题,一一回答。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活跃学生的思维,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放大了的《时局图》,分析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虎、熊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
四、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告诉我们:“学生不是学习的‘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探究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积极参与,表演自己,以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小品表演、参观访问等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依据教材把《商鞅变法》设计成四个历史剧:孝公求贤、廷议变法、立竿取信、商鞅之死,组织学生合作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进入情境,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相互讨论,共同解决。唐太宗善于纳谏、广开言路时,组织学生扮演唐太宗、魏征、皇后来表现魏征的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皇后的不偏不倚、善解人意;唐太宗的心胸宽广、虚心纳谏。这种形式的教与学,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讲台成为了他们展示的舞台。
五、利于学生关注的当今热点问题,激发对其历史的兴趣。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是某些地方的战乱、冲突是世人关注的、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相关,也必定是其历史形成的。要想深刻理解这些热点问题,必须对其历史进行了解。学生对这些历史的学习就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讲授《清朝对边疆的治理》驻藏大臣的设置时,先介绍2008年拉萨3•14事件,学生立即对西藏问题产生兴趣,清朝时是怎样解决对西藏的治理的。《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关于抗美援朝时,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今日关注》朝鲜半岛的栏目,在同学们关注朝鲜半岛当今局势的基础上,很容易的就吸引了同学们了解朝鲜半岛问题形成的原因,中国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态度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很自然的就吸引学生来学习抗美援朝。
兴趣是创造快乐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永恒动力。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是学习历史学科的首要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之、好之、乐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究教法、创新教法、授新学法、使我们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有所获。